APP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传播途径

2020-02-04刘涛季珊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

刘涛 季珊宇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魅力恒久不变,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信息量巨大的现代社会,应该如何继承、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改编影视剧和进行阅读普及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阐释。

关键词:古典文学 名著 现代传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经过历史的沉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依旧备受当代人的喜爱,其经典性已经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应该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更好地走进当代、走进百姓生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华艺术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地继承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使其不被信息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所吞没。

一、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

要使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和长久,在信息时代,需要寻找和利用各种新的现代传播手段。其中,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就是很重要的一种。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观众对这些改编作品大多持认同态度,使得经典作品能够走近普通百姓,更加广泛而持久地传播下去。

(一)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是用各式各样的语言去建构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越生动准确,描述曲折生动的情节的语言越具体形象,文学作品也越成功与经典。通过语言描述的这些经典性文学作品,都具备一定的思想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些历代的经典文学名著,如《诗经》、先秦诸子散文、楚辞,到汉代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我们认真体会这些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从它们精妙的语言去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其价值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而影视艺术与文学文本不同,影视艺术可以说是视觉艺术,人们观看影视作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欣赏而获得享受。因此,影视剧的作品需要把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综合起来。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毫无疑问,这些经典名著在亿万读者心目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读者对这些经典作品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共性评价。如果把这些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经典性就在深层意识上对改编后的影视剧的受众的审美倾向和接受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产生制约作用。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三国演义》改编为电视剧的时候,人物形象和基调大致与原著小说一致,原著中的诸葛亮智谋超群、忠心耿耿,曹操奸诈无比,关羽忠义勇武,刘备仁德宽厚等,这些人物性格在电视剧改编后基本保持不变,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原著的思想倾向非常鲜明,因此改编成影视剧的时候,就应该保持其核心精神不变。

所以说,影视作品在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时候,要尊重原著,把握古典文学名著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严肃认真的改编,让广大受众感到改编的影视作品与原著精神上有共通之处,才会使受众接受这样的影视剧。可以说,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成功的改编有效地促进了影视作品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改编的有益之处

实际上,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在世界各地早已成为一种潮流。如一些外國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汤姆叔叔的小屋》《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堂吉诃德》,都先后被搬上了荧屏。穿越历史长河而积淀下来的这些古典名著,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读者对它们的认知程度很高,它们在当今社会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将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非常有利于经典名著的传播和普及。

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剧也不甘落后。中国自从兴起电视电影艺术之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地将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改编成电视剧,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关注,这些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收视率很高。随着四大名著改编的成功,我国掀起了一股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剧的热潮。这股潮流的掀起,备受人们的关注。除了“四大名著”,中国其他一些古典文学名著也相继被改编成影视剧,如《聊斋志异》《隋唐英雄传》等。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影视产业越来越繁荣,对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改编也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把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益处是很多的,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直接的效益。首先,古典名著改编后的影视剧更容易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好的影视作品还不多的情况下,这些改编作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有利的。再次,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使得中国文学的传承更加完善,连接起中国文学传承的链条。

二、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普及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先秦到近代可谓是浩如烟海,在如此磅礴复杂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体系中,能够被成功改编成影视剧的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如《聊斋志异》被反反复复地改编成很多影视作品,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却改编得比较少。而且在如此多的文学作品当中,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并不具备改编成影视剧的条件或者不符合改编的原则,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的。因此,仅靠改编来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还远远不够,而阅读原著则是中国古典文学在现代社会进行传播的传统途径。

(一)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个人文化修养,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梁启超在1923年专门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书,该书指导人们如何阅读尤其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他也在《治国学话》中明确表示,身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经常阅读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他还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中说,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行为。朱自清1942年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是继承传统的必要的行为。这些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学名著常读常新,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古人的一些格言和关于人生修养的文章,能够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提高我们的道德文明,培养我们谦恭礼让的作风。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小学生开始做起,背诵古典诗词;一直到大学生,阅读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阅读的措施

在现代信息社会,阅读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活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阅读形式已经发展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纸媒进行阅读,这是传统阅读的延续。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应该多出版一些古典文学的普及读本、通俗读物等。此外,还可以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导读本,或精华本,这可以让一部分低年龄或低层次的读者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精髓,打下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基础。另外,还可以采用小人书的形式,寓教于乐。这种形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人。有一定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人则可以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原文。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国家可以组织一些大型出版工程,专门出版大型古籍原著等。这些传统的阅读措施都能够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另一方面是通过新兴的电子媒介进行阅读。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从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获得信息,阅读也是如此。与传播媒介相对不很发达的过去相比较,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上传到电子阅读平台上供读者欣赏,更加方便快捷,在电子平台上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改编与阅读的现代传播策略

(一)注重网络传播

改编成影视剧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通过网络传播,能够吸引受众在业余时间欣赏,从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更加普及。有不少文化水平比较低或阅读条件比较差的受众是通过改编的影视剧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因此,可以加大网络平台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剧传播。

除了改编影视剧的传播之外,更要推广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宣传。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受众广的优势,如今人们习惯于拿着手机浏览各种信息,因此,我们应该在网络平台上宣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让受众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自发地在空余时间去阅读。

但是,网络传播需要注意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特殊性,因其内容浩大,种类繁多,所以在将其网络化的过程中,不可断章取义,一定要保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完整性。此外,有的网络平台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时只局限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些人们易于接受的种类,及受众平时接触比较多或感兴趣的体裁,而忽略了其他时期以及其他体裁的作品。比如《水浒传》《红楼梦》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在大多数平台上都能找到,但是如《尚书》《礼记》等比较艰深的作品就很少有平台提供。所以,为了确保社会上各个阶层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必须加大平台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收集与录入。

在网络阅读平台上,最好能够将单一的文字阅读朝着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让受众感受到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从而增加受众在网络平台进行阅读的兴趣,提高广大受众的阅读效率和阅读频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多元的阅读方式才能够使受众感受到更具趣味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而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注重传播受众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传播,必须注意受众的接受,正如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所说:“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作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动参与、介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要明确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要考虑到每一个受众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他们欣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或参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

在分析受众的时候,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方式,对受众进行样本分析,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准确定位受众的需求,判断受众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范围,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也就是说,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要对受众人群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不能忽略受众的需求,不能够仅仅为了传播而传播,否则不但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同,还可能会令受众产生反感的情绪,从而无法達到普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效果。

此外,关注受众,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习惯,反之则对个人的修养起到不好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家庭环境的作用,培养新一代受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鉴赏水平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 克里斯丁·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向芃.还原解读与当下解读——古典名著影视改编的关键[J].中华文化论坛,2005(1).

[4] 李缅一.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问题剖析[J].文教资料,2011(7).

[5] 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J].电影艺术,2011(1):5-9.

[6] 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 周莹.二十一世纪经典文学改编的价值趋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8] 张红.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以《三国》为例[J].新闻世界,2011(1).

[9] 李永平,杨莹.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兵团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兵团对中亚国家汉语言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QN03)

作 者: 刘涛,文学硕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季珊宇,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20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名著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以德庇时英译《好逑传》为例
写在改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