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2020-02-04王定勇陈开梅
王定勇 陈开梅
摘 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宠儿”,肩负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双师型”教师是培养这些时代宠儿的主要师资力量。本文通过审视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新变化、新需求,提出进一步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智能制造 “双师型”教师 内涵 培养途径
课 题:本文是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智能制造背景下湖南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KX19A161)研究成果之一。
教师在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工匠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用工荒、招工难和工匠型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弄清“双师型”技工教育师资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一、“双师型”技工教育师资的概念内涵
“双师型”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至今没有统一的或被技工教育界一致认同的定义,“双证书”“双职称”“双能力”“双师结构”等提法屡见不鲜。“双师型”是一个综合性、复合型的概念,可以直观地理解为教师和工程师、技师、工艺师结合体,这样的教师具有跨界性(教育教学和工程应用两领域)的本质特征和应用内涵。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来看,“双师型”概念不统一的焦点集中在对教师的教育能力(职称)和工程应用能力(技能等级)两个方面,即存在“双师型”方向统一但标准各异的问题。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往往将具有教师从业资格的讲师和持有相应工种国家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而绝大部分技工院校、技师学院则将职业资格证定为国家二级(技师)。笔者认为,基于高技能人才对职业资格的二、三级要求,将“讲师+技师”作为合格“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较为合适。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组成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训练的综合能力,不但要教育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么用”“怎么做”,工作過程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涵盖社会通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能力协同发展,共同构成教师的“双师能力”体系。
(一)“双师型”教师的社会通用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社会通用能力是指构成教师最原始、最基础的社会性基本能力条件,如坚定的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的基础科学和人文知识、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甘于平凡的职业精神、继续学习能力、符合教师基本要求的身体条件和仪表仪态等诸多方面。教师的社会通用能力往往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萌芽和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充实、完善、定型而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社会特质的主要决定因素。
(二)“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性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教师钻研和组织教材、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总结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在社会通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专业培训获得的,是教育理论和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凝结和升华的结果,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培养这种能力是师范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新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专业理论水平是指教师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这既是理论教学的前提条件,又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专业理论的学习积累是从大学阶段开始的,并在专业实习和后来的生产实践中验证、强化和发展完善。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坚持理论研究不停息、实践训练不间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四) “双师型”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
专业技术技能是指教师的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能力。基于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专业一线生产实践、计划决策、管理指导、质量控制、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往往在大学阶段无法培养,必须通过企业实践和生产锻炼获得,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点。
(五)“双师型”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培养创新型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教育观,善于根据专业实践不断学习创新,不断吸收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形成独特的见解并及时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主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进工艺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升级课堂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阶段性、长期性的过程,职业院校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必须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个因素,切不可单方向“偏科”,也不能求“短平快”、搞“大跃进”。培养“双师型”教师没有放之四海皆准和一劳永逸的途径,但可以分别从大学培养基础、企业强化实践、职校定制培养三个方面着力。
(一)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培养技工教育师资的专业性高等学府,在培养“双师型”师资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部分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盲目追求学术性,忽视对学生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培养,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职业特色和教师气质缺失。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要坚守社会职能而不“越位”,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正本清源,回到围绕专业潜心培养学生的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正确路线上来,为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双师型”教师从企业来
高校很难直接培养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实践和经验无法面对面传授,参与生产过程是获得专业技术技能唯一的途径。只有来自企业岗位的人员才可能掌握最适用最真实的技术技能,也只有脱胎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师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在坚持“‘双师型教师从企业来”上具有广泛共识。2019年初,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从2020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师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认定
校本培养认定“双师型”教师可谓是最直接、最适用的途径之一,是在高校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双师能力体系”要求再培养、再加工。以学校为单位培养符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应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具有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效果好效率高的特点。纵观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案例,主要的措施有脱产专训、校企联训、以教促训、以赛代训、导师“传帮带”等多种方式。
在知识爆炸、科技进步的今天,职业院校要着眼智能制造发展大势,与时俱进地研究“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巧.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
[2]谢明荣,赵思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构成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作者单位:湖南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