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历史事件“十次小组”的生成进化范式:单体与群体的逻辑法则

2020-02-04杨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语法结构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战后历史事件“十次小组”的建筑作品,从战后现代主义时期三个相关性历史事件入手,对其衍生的生成进化范式归纳出基于mat-building语法结构下的内在生成秩序,并对其产生的新可能进行抽象化思维工具的路径求解。研究结论将对弥合设计造物世界的思维方法论及生成法则给予一定的设计启发。

关键词:十次小组 生成进化范式 思维工具 语法结构

设计造物离不开物化世界的抽象认知能力,信息化世界不仅成为推动知识系统指数级增长的肇始,同时也在造物系统世界中播下了思维方法与抽象认知的干扰因子。我们需要对当下既定的造物基准与生成体系产生逻辑思维向度的发问:抽象认知能力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发现甚至创造?这一发声是应对信息化知识系统下思维工具的一次提升性质疑。思维工具作为设计造物的媒介方式,需要辅以抽象化思维工具的认知与破译来对物化的图解进行要素间的理性处理。任何对象均有成为该事物的组织架构,具备成为造物本体的内在特性与本质。因而建筑作为“抽象机器”的化身,其外形与内容发生碰撞时将会引发内在性关系的解读,其思维工具如何推演将决定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定义。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a一书中指出“语言是生成形式的工具,而该工具的具体实践者则为语法,或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语言的发展实际上是基于语法的发展”一样,建筑形式的产生在抽象模型世界观的运作下,由一个或多个形式法则以及句法结构组成,需要借以抽象思维工具进行解译。因而从历史经验中找寻求解的思路,反思知识系统与认知思维的逻辑关系、探寻思维工具的生成与演化,会成为重新审视当下以及认知未来的有效方法。为此,本文研究通过战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三个相关性历史事件,即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b、《雅典宪章》c及十次小组会议(Team X)d,尝试从思维工具的视野出发,探寻抽象机器的运作法则,为描述未来世界的可能性提供可资借鉴的求解路径。由此,再论“十次小组”的生成进化范式也就有其合理的现实意义。

一、“十次小组”的设计诞生:mat-building

十次小组会议上各国建筑师对一幅描绘阿拉伯山地居住区的绘画作品表示认同与欣赏,其以一种有机的、错落有致的建筑生成聚落创设出丰富多元的生活化场所,即摒弃大规模生产(mas-production)或“光辉城市”的独栋塔楼设计抑或大厂房似的传统建筑形制,以融入更多个人功用需求与精神诉求为初始点,允许不同家庭、个体及不同诉求集聚产生的空间维度的综合效应,经过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产生可生可变的建筑聚落,作为一种以城市化设计视阈导引住宅建筑的生成模式。而十次小组的社会背景主要为战后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基于住宅建筑量产的现实诉求,势必带来集体住宅生活品质的下降甚至丧失,通过借助于阿拉伯山地居住区绘画作品的导火索,来自荷兰、英、法等国家的十次小组成员希望通过框架性设计,实现战后集群住宅更好的社区生活体验以及在规模化建设中置入更多的个体自由。

综上所述,“十次小组”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十次大会上的立场定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在于表达对《雅典宪章》提出的四个功能模块即工作、生活、交通、娱乐的反对与批判;其次开展对“现代性”概念的重新解读与结构性提升,即成员们希望构建一个不同于以往包豪斯学派或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的诠释方式;最后则针对不同于以往的一种自上而下式的住宅发展模式的探讨,其中成员代表艾莉森·史密森(Alison Smithson)提出mat-building(“地毯式”建筑)的建筑语法结构,即通过功能的不同导致丰富的肌理、通过社会大众中个体化自由的发挥得到更多的可能性与可变性、通过构建清晰的组织结构秩序产生一个可以生长、改变、删减的聚落体系(Smithson,1974)。由此,“十次小组”(Team X)标志了matbuilding设计的诞生。

二、“十次小组”的生成进化范式:基于matbuilding的衍生

1.案例一:形式语法的秩序性(“组态设计”)

凡·艾克的学生荷兰建筑师皮特·布洛姆(Piet Blom)于1962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小组讨论时,借助一个没有完成的建筑设计方案《诺亚方舟》,以条形化单元体、经纬线格网相交的三维网络形式,在基于不同预设性功能空间、不同住宅体高度、不同屋顶形态的异化基础上,维持一种体系化的形式语法生成秩序,从而为战后工业化复苏时期居住建筑得以更好地实现工业化装配方式带来一次新的操作性实验。然而该案例在Team X会议上引起建筑界较大争议,认为其在火灾、犯罪等安全层面无法满足正常性的需求以及对形式生成应对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导向表示反对。然而争议点背后潜藏的实为“空间形式语汇的自治”,设计的自主性延伸,其表象看似为抽象的机器与迷宫式的图解方法,但其内在组织架构却是基于mat-building的分析与生成方式,是迎合matbuilding对结构单元拼接组合形式的肯定。而组态设计(Configurative Design)在建筑学界作为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理论雏形的前身,其主要隶属于纯粹形式的概念,具有形式服从于形式的暗含性,亦即形式语法服从于形式秩序。《诺亚方舟》三维网络的控制与约束是其形式语法的内在图解秩序。由此笔者将《诺亚方舟》看作为试图突破现代建筑功能主义与狭隘理性主义的一次初尝。

2.案例二:句法结构的透明性(“结构主义”)

1972年,荷兰建筑师赫尔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设计完成了银行总部办公大楼,其创作思维路径为首先预设出方框型小单元,借以模拟办公空间的多维尺度;其次通过小单元的组合拼贴形成模数化的大型方块,作为单元组团;通过借助十字形交通连接方块组团以形成最终的群体化个体建筑。换言之,该创作路径预先以核心功能组团的创设模式,通过水平——垂直网络状的生成叠加,塑造山型村落天井式的建筑布局结构,同时次空间在语法结构的影响下于无形中产生形似社区院落的结构体系。由于其中的单元组团均由模数化小个体单元进行填充,其本身的模度结构将带来相同个体间的隐性叠合属性。为消解相互间叠合产生的空间维度的矛盾化,黑川纪章以置入“透明性”e的视觉表征来对连续动作的叠合进行后退化处理,从而产生一种类象符号的图解,即以隐喻的方式让相互间渗透变得自然,同时在整体视觉属性上不破坏任何的个体。这种透明性的视觉属性,在其形式语法秩序的基础上,实为物化表征背后潜藏的一种逻辑现象的透明,直指句法结构下的空间秩序或组成方式抑或设计体系。因而赫兹伯格的银行总部大楼,不再仅是形式服从于形式的纯粹形式主义的概念体系范畴,而是与多维度功能空间产生句法结构的逻辑秩序,最终以实现自由灵活的使用与功能内容的转换为目的。银行总部办公大楼一直为建筑学界用于解读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f的典型案例。结构主义则是由赫尔曼·赫兹伯格对“组态设计”的总结归纳进一步提出的理论性概念。其源于语言学,如同共用一套语法结构,经过组合方式的物理反应输出无限语句的设计现象。办公大楼通过借用方框型单元这种重复的几何图案用作“结构主义”的通用语法结构,旨在实现办公空间内在功能的自由靈活的置换属性,而其中“透明性”的句法结构为迎合自由置换而倡导与传统封闭相违背的“自由开放”的生成意义。它与赫兹伯格在《open structure》一文中倡导的“结构主义建筑形式不是被预先设计的,其建筑整体可以蔓延和生长,并由个体生长和组合方式构成,且个体与整体存在交互与关联性”的本质思想相辅相成。同时办公大楼的案例其外化形式作为物化表征的媒介,与mat-building主张“建筑可以蔓延式生长及模糊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的关系”产生一脉相通的思想价值观。

3.案例三:深层结构的叠置性(“新陈代谢”)

1972年,黑川纪章在日本完成了一栋中银密封舱型塔的“舱体大楼”建筑,该项目地处东京高昂地段银座的高级住宅公寓,因地价高昂的客观限制因素,建筑无法基于水平维度作大范围的开放式生长,黑川纪章则通过借以2.3*3.8*2.1m的居住“舱体”为基本模数单元,以穿插组合的形式语汇寻求垂直方向的递延式增进,形成在时间轴维度层动态生长的螺旋式都市住宅的设想。舱体大楼在保留基于mat-building强烈的图解性与逻辑的组织性的个体群体化原型基础上,以完成一次深层结构的叠置性动作,寻求在三维空间综合发展、水平维度生长蔓延及底层架空的未来居住建筑发展模式。这与发起于日本、后于十次小组酝酿而出的前卫流派“新陈代谢”(metabolism)所倡导的“反对建筑固化与静止,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的动态性过程”不谋而合。同时反对固化与静止,主张生长性变化的核心思想又与mat-building发生直接性思维逻辑的碰撞。因而基于对“舱体大楼”句法结构解译下的认知方式,能够看出“新陈代谢”是对“十次小组”生成进化范式中基于mat-building的又一次衍生。

4.语法结构小结:单体与群体的逻辑法则

以往的居住建筑创设路径在长期以来始终遵循着“整体→局域”的近乎流水线上的思维模式与操作逻辑,然而mat-building(“地毯式”建筑)则倡导“单一的个体→整体的群体”的违和式生成法则,产生这种语法结构的异化原因多关乎于社会大众中存有的个体变量的“长尾效应”及战后建筑师所受的个体自由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显然mat-building对此持有个体自由变量的存在性价值观与清晰的认同。通过以上对形式语法秩序性的“组态设计”、句法结构透明性的“结构设计”、深层结构叠置性的“新陈代谢”,三者间内在性语法形式的解读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认知到建筑中单体与群体间存在某种体系化、类型化的生成法则。同时三者的语法体系并无直接演进的纵深关系,而是置于彼此交融的并置关系,只不过三者在基于反对纯粹现代主义设计范式并寻求战后居住建筑突破的“十次小组”事件中,借助于不同国家的国情背景和建筑师思维逻辑的异同性孕育,从而在matbuilding逻辑投射下衍生出不同而多样的生成进化范式。毫无疑问其共同点均指向明确的个体、开放的生长、清晰的组合方式、个体与群体间的模糊,亦即matbuilding中单体与群体的内在逻辑性生成法则。

三、“十次小组”引发的新可能

伴随图解思维领域研究的升温,建筑作为抽象式生成器已然不局限于静态生成的概念体系,它往往基于形式语言逻辑的基础秩序,置入生命活化的因子(life-activating factor)g,成为建筑非自治化的动态运作方式的型塑。因而基于“十次小组”诞生下的matbuilding设计理论,以置入时间性能、场所性能、算法性能的动态活化因子的方式,从而在其边缘区域产生“数字化环境性能与算法技术”作用下的设计范式,如未来“地景化建筑”延伸设计、图解类型学、数字建造、拓扑学等新型“造物场”,能够为未来抽象化思维工具的研发拓宽新的设计维度。而这一切均离不开matbuilding对基本形式语法属性的分析与整合。

回到之前所说,关于组态设计——结构主义——新陈代谢作为“十次小组”基于mat-building衍生的進化生成范式,它们均体现了内在的、抽象的、连续的、逻辑的mat-building的概念。如果借以布尔法则进行解译运算后,其实我们可以发现mat-building实为“十次小组”的范式母体,犹如孵化器一样可以生成多元化、多维度的研究型理论。笔者总结过这样一张示意图(图1)。首先,mat-building与组态设计、结构主义、新陈代谢经过差集运算后分别得出原型化图解、类象符号及非线性图解三种要素体系,而其可构成基于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哲学思辨的“逻辑迭代的图解化过程”。其次,三种进化范式暗含的纯粹形式化主义、透明性、叠置性又可组合为语法逻辑的关联共同体。同时,母体范式与进化范式的并集也将构成类似“表皮”与“内核”的关系组合,其中单体与群体的逻辑可看作为内核,而相互间表皮的穿插、重叠、交融,又诞生了思维工具跨区间的新的理论思想。因而维持“内核”的生成化基因,进而借以“表皮”的不断膨胀、延展、连续的变异,可为未来造物世界的可能性提供更多语法结构与生成法则的搭接平台。

由此,我们可对前文的发声和质疑提出针对性的解题思路:在造物系统世界里,抽象认知能力可基于思维工具来获取分析、发现甚至创造的能力。在信息化世界与造物系统重叠并置的语汇环境里,既有的造物基准有时未必能够透过表象的物化世界寻求到本质的突破点,甚至造物本身尚存在一定的非逻辑性语法的建构。然而抽象化思维工具借以从内在本质的源点出发,通过对逻辑性语法结构的捕捉,来获取观察、分析及创造造物世界的思维方法论。

四、结语

从“十次小组”入手,通过对历史与实践线索的挖掘和梳理,为实时造物系统中抽象认知能力的组织结构进行求解。力求从形式语汇建构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十次小组”生成进化范式的深层解读,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论,以弥合当前设计造物理论界尚缺乏的专业研究内容,为物化世界表征下设计造物的生成和建构法则起到一定指导性的作用。

a 《句法结构》是现当代语言学中"乔姆斯基革命"的经典奠基之作。

b 1933年签订《雅典宪章》,世界建筑学会第十次大会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定义了功能分区的原则,将城市简化为“工作、生活、交通、娱乐”四种活动用作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在勒·柯布西耶的领导之下,该宪章的签订定义了现代建筑在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大的调性。

c CIAM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ongre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是1928年至1959年成立的一个建筑师组,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广和讨论现代建筑问题。

d 十次小组(Team X)作为 CIAM 内部出现的一个团体于1953年成立,它是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第十次会议上宣告与 CIAM 解组,并由史密森夫妇与阿尔多·凡·艾克为首的一小群年轻建筑师共同成立的组织团体。

e 匈牙利艺术理论家乔治·科普斯在《视觉语言》一书中对“透明性”的定义:“当我们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层层相叠,并且其中一个图形都要求将共同叠合的部分归属于自己时,我们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设想一种新的视觉属性。图形被赋予透明性,即他们能够相互渗透而不在视觉上破坏任何一方。”

f 结构主义建筑中的“结构”二字,并非建筑体的物理撑持结构,而是建筑内在的秩序结构。

g 建筑与时间文脉的融合以及建筑受到场地地景环境的影响,使其富有内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更像是具有生命动态特征的个体,笔者姑且将其看作为置入“生命活化的因子”。

参考文献:

[1] 袁烽. 从图解思维到数字建造[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78-108.

[2] 朱淵,唐康硕.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J].世界建筑,2019(2):121.

[3] 姚冬晖,卢永毅.先锋派的“乡土本心”——重读阿姆斯特丹孤儿院[J].建筑学报,2018(12):63-70.

[4] Calabuig, Debora Domingo,Gomez, Raul Castellanos,Ramos, Ana Abalos. THE STRATEGIES OF MATBUILDING[J].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2013,234(1398).

[5] 赵和生.十次小组的城市理念与实践[J].华中建筑,1999(17):88.

作 者: 杨雪, 同济大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语法结构
初中学生如何处理英语阅读理解中的生词
浅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法结构形式和内容意义的平衡
初中英语主谓宾简单句的掌握和拓展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