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水彩画与传统绘画的相互融合与借鉴

2020-02-04柴建强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

柴建强

摘 要:水彩画是一种西方艺术,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近代传入中国,并且在与东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中国水彩画的基本概貌。中国的水彩画家们一方面学习西洋的水彩技法,一方面将中国传统国画的形式与技法融入其中。由此,中国的水彩画开始了漫长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水彩画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又深受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画家的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与中国韵味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笔墨意趣赋予了水彩画另一种创作理念,重新诠释了水彩画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 传统绘画 借鉴与融合

一、西方水彩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众所周知,水彩画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绘画艺术。据史书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的天主教会传教士罗明坚来到中国,并且带来了一些西洋画,紧接着,意大利的另一位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l,1552—1610)也带着一些绘画作品来到中国。这些绘画作品主要是以圣像以及经书中的插图为主,大部分是用水彩绘制而成,这可以说是西方水彩画第一次进入中国。水彩画以水为媒介的特质,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创作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但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比较起来,又具有更加清新、流畅、鲜明和逼真的效果。因此,当中国画家接触到水彩画这种新鲜事物之后,耳目一新,颇为惊叹。然而,水彩画真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影响力大约是在1715年,意大利著名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ttio1ione,1688—1766)到清宫中当画师,他把西方水彩画的审美理念和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与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两种绘画艺术由此交融碰撞,大放异彩。

西方水彩画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最初由西方传教士和西方畫家的输入与传授;另一种是留学生主动出国去学习深造。这些出国留学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他们在接触了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之后,自然而然地将之与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其中,李叔同就是这些远渡重洋去留学的学生中的佼佼者。李叔同于1905年去日本留学,第二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师从著名画家黑田清辉。李叔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国当代水彩的开拓者,他的水彩画作品《山茶花》是我国早期水彩画创作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富有浓郁的中国韵味。

然而,水彩画在中国大地的普及以及广泛流传,主要是得益于19世纪下半叶各种西式学堂和美术专科学校的兴起。尤其是在清末民初,我国的国民教育受西欧和东洋教育思潮的影响,在官办学堂中水彩画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彩画的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培养出一大批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如吴承露、邓海帆等人。此后,水彩画作为图画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被纳入中国的普通教育范畴。由此,大批的中国水彩画家在本土生长,推动着水彩画的不断发展。

二、 中国传统绘画与水彩画的融合与借鉴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西方的水彩画虽然是源自东西方的两种艺术形式,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某些方面是天然相通的。水彩画在传入中国以后,可以说是一种“西画东渐”的艺术变革。水彩画的各种绘画技巧以及理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与技巧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打破了彼此固有的生硬的分界线,在中国这块有着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土地上绽开了新的艺术奇葩。

(一)水彩画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吸收与借鉴

吴冠中先生说:“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首先想到的是形式美。”不管是中国的水墨画还是西方的水彩画,都是通过形象、笔墨、色彩、构图等外在的表现形式语言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追求一种以形写神、借物以抒怀的艺术效果。

水彩画作为一种西方艺术,自有其本来的艺术法则,在点、线、面、色彩等方面与中国水墨画有着天然的不同。然而水彩画与中国的传统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介进行创作,通过水彩或者水墨的相互渗透和色彩变化来完成整个过程。水彩画家通过水对颜料的稀释,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让水在画面上自由流动,由此来创作出一种富有流动美感的画作。中国画家对这种表现形式的感受可以说是最为深刻,中国传统国画也是通过水与墨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绘画创作,与水彩画有着必然的相通之处。

中国的水彩画家们在中国本土绘画传统的影响下,丰富和拓展了水彩画的形式语言,在水彩工具、画面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李铁夫、吕品等人把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如快慢顿挫、浓淡干湿等运用在水彩画中。王肇民先生将中国画中色彩的平面性特征运用在水彩静物中,画面色彩纯净而又不失厚重。在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借鉴中,中国的水彩画艺术充分地发挥了自身优势,别具一格。

(二)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水彩画中的展现

水彩画的流动特性与灵动的情趣与中国画十分相似,比如利用水与色彩或墨的调和,通过水色的变幻来展现无限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中国画由于纸质媒介吸水的特性,画面中想要表现出一种流动的感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中国的水彩画家,不断地将中国元素运用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将一些国画技法自觉地与水彩画技法相结合,推陈出新,使得中国的水彩画艺术创作更具特色与韵味。

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笔墨有淡有浓、有虚有实、有强有弱,笔法有勾勒、有渲染,画家随意挥洒,形随笔走。优秀的中国水彩画家们,将东方文化的理念和审美情趣与西方的传统技法相结合,将情、形、色、意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既有水彩画般的亮丽纯真,又具有中国画般的空灵诗意。在刘寿祥先生的水彩画作品中,勾勒、点擦等笔法运用自如,尤其是一些线条的勾勒很有力量,有一种力透纸背的感觉。一方面,刘寿祥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与他的品位和修养是分不开的,他的绘画题材的选择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在水彩画技巧上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他擅长将水彩的运用与各种行笔的方法相结合,用点、划、渲、蹭等各种笔法营造出一种生动画面和诗意气韵。比如,他的《鲜果》系列静物作品,在客观真实的视觉形象之中,把握住了事物本身内在的生命以及形式逻辑,表达出一种温和的情绪与儒雅的理性,让观者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再如,他笔下灰色调的江南水乡、斑驳的墙面与悠长的老街,把观者带入一种沉静而安详的记忆中。他笔下五光十色的异域风光,沉沉暮霭中的山野、辽旷的雪原、天际间的飞鸟、晚霞映照的威尼斯小巷,这些画面既具有水彩画的灵性、流动和温润,又在东方精神的挥洒中表现出一种东方韵味,浑厚而轻松,凝重而透明,丰实而和谐。

(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对水彩画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审美特质。在绘画领域,这种审美特质体现在画家们对写意画的钟爱与追求上。传统的美学思想决定了中国画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中国画中的虚与实、有与无,二者相互转化与渗透,在虚实之间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美。画家们在创作中,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客观物象,不只是单纯地临摹、再现,而是将物情感化,“意在笔先,象生其后”,通过对事物的艺术化表现,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

不同于中国绘画的“意象性”,水彩画作为一种西方艺术,自身天然地带有一种模仿性。水彩画在进入中国以后,中国的水彩画家自然而然地将自身的文化审美认知贯彻到艺术创作之中,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中国的水彩画不论是在创作实践中,还是在审美评价上,都深受以写意精神为代表的民族审美趣味的影响,摆脱了西方传统水彩画的制约。中国的水彩画家们一方面力求保持住水彩画的鲜明亮丽、纯真透畅,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动灵变、诗情画意,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吴冠中曾说:“我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他的水彩画创作,把西方的水彩理念与中国绘画中的写意传统相融合,追求一种色彩之外的审美意趣,反对摹拟物象,以写意手法去表现画家的情感与意念,在水彩画中展现出空灵虚幻的意境美。王维新是我国当代水彩画界最具写意性的一位画家,他的水彩画作品立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以“速写为表,写意为本”,融会东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强烈的写意倾向,为中国的水彩画创作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水彩画这一西方画种,进入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水彩画其原本的画风与技巧可以说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中国画家的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与中国韵味的艺术形式,形成“东方精神、西方手法”“东方情调,西方缤纷”的艺术氛围。中国水彩画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追求的意境吸收并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是水彩画进入中国后走向民族化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多元化发展是中国水彩画艺术创作的规律与方向,我们中国的水彩画家在充分吸收西方水彩艺术的创造性和多样性的同时,不断突破西方模式,立足于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发扬自己的优势风格,坚持多元化发展,使得水彩艺术重新获得新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 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王泽.试论水彩画的笔墨关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2).

[3] 徐冰.浅谈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若干差异[J].宿州学院学报,2004(12).

[4] 臧蕾.论中国画与水彩画表现技法上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1(8).

[5] 张微.谈水彩画与中国画在发展中的借鉴融合[J].美术大观,2014(10).

作 者: 柴建強,山西省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幼教系美术讲师。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感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虚静与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