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中的清冷幽寂诗风

2020-02-04杨帆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韦应物

摘 要:韦应物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美,不仅仅是历代文学评论家所看中的清淡自然,还有受时代环境、个人遭际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清冷幽寂之美。本文通过对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归纳其清冷幽寂的诗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冷幽寂的字词与意象、清润幽寂的诗境、哀婉孤寂的情感基调。同时,这种清冷幽寂的美感是韦应物个人心态与审美心理的体现。

关键词:韦应物 清冷幽寂 山水田园诗

一、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中的清冷幽寂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历来以清淡自然著称,朱熹《晦庵说诗》云:“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a司空图将王维、韦应物并称,认为王维、韦应物二人的山水诗从其整体意境而言都具有“清”“淡”的韵味。诚如历代名家所云,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体现出清淡自然的风格,如“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b,余韵绵长,颇具淡远意味;“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更是体现了没有诗人主观参与的自然状态。

但是作为一个“自成一家之体”c的诗人,韦应物的诗歌不仅仅具有“无声色臭味”的风格,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失落感与孤独感,具体体现为清冷幽寂的诗歌风格。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历代文学家都重视韦应物“无声色臭味”的宁静情调以及诗歌的流畅娴熟,但这样的风格可以从许多8世纪后期的诗人那里找到。而“韦应物诗的真正魅力应该是在于某些较纷乱烦扰的情绪,在于其融合了所失落事物的清晰视像的失落感”d。可以看到,动乱时代造成的迷茫和失落、坎坷人生经历带来的悲凉,无一不影响着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这是诗人表面的平静与冲淡都无法掩饰的孤独凄凉。因此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中的清冷幽寂风格不能被忽视。

事实上,韦诗中的清淡自然与清冷幽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独特美感。韦应物孤独幽寂的心境通过清淡自然的风格表现得更有艺术性,在那个普遍伤痛失落的时代,他避免了趋于形式化的纤丽诗风,而脱颖于众多大历文人;与此同时,清冷幽寂的特点又为淡远的诗境增添了人情味,诗人内心缺失感与孤独感的呈现,使韦诗不同于山水田园诗一贯的自然淡远,而增添了幽寂之美,也更能展现诗人的内心情感。

清冷幽寂作为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通过对清冷幽寂字眼与意象的选取,对幽寂诗境的描摹,以及孤寂情感基调的表达而呈出来的。自然山水成为诗人心灵的安顿之处,在品味山水间荡涤胸中纷扰杂乱的念头。韦应物的诗歌创作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呈现出清冷幽寂的情调,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唐诗歌史上别具魅力。

二、清冷幽寂的字眼与意象

(一)低温感的字词和冷色调的事物

翻开韦应物诗集,冷寂的字眼频频跳入眼帘。据陶敏、王友胜先生的《韦应物诗集校注》一书统计,韦应物现存诗552首,补遗一卷诗8首。其中“清”“凉”“寒”“冷”“幽”“湿”等低温感的字眼成为韦诗的高频字,如“暗窗凉叶动,秋天寝席单”(《秋夜》),在寂静的秋夜,诗人内心孤独,窗外一片幽暗,凉薄的落叶随微风飘下,阵阵寒意袭来,显得身上的被子更加单薄。用“暗”去修饰窗、“凉”去形容叶,扑面而来的是冷寂之感。再如“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出还》),使用叠词“凄凄”“寂寂”来展现周围事物的寒凉,用幽寂的字眼形容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受,黯淡幽冷的气氛烘托出诗人的亡妻之痛。

在色彩的选取与搭配上,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多用绿色、青色、白色等冷色、淡色的词语写景状物,使得诗歌体现出幽寂淡远的风格。如:“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闲居赠友》);“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题郑弘宪侍御遗爱草堂》);“青苔幽巷偏,新林露气微”(《神静师院》)等。青翠的竹子、幽绿的苔藓、青蓝的天空,这些景物的结合使得韦应物笔下的大自然在富有生机的同时,也充满了幽寂之感。白云、山雾的素净,也使韦诗更具幽远寂静之味,如“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在白色云雾的笼罩之下,一切景物迷离而神秘,充满了幽寂的色彩。

试看韦应物的《寺居独夜寄崔主簿》一诗: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这首诗侧重写作者秋夜独居古寺的孤寂与伤感。在暗夜中,寒雨不断、秋叶也纷纷落下,偶有星星点点的流萤飞过,更衬托了夜的黑暗幽深。在这湿冷、孤寂的环境中,诗人只有一盏孤灯做伴,辗转无眠,衣衫太薄而无法阻挡湿寒。全诗多次使用寒凉冷寂的字眼,用木叶、寒雨、流萤、青灯、薄衣等冷色调的事物来渲染内心的情感。全诗通过幽冷孤寒的环境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二)“寒雨”“孤舟”“孤灯”所代表的清冷幽寂的意象

韦应物山水诗中爱用清冷幽寂的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情思,如寒月、寒雨、孤舟、孤灯等。诗人对暗淡色调的物象、孤寂事物的捕捉与描摹,使其诗歌呈现出清冷幽寂之感。如“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简郡中诸生》),孤独冷寂的静夜中诗人听着雨声,只有一盏孤灯伴在诗人身旁。

在各种意象中,韦应物尤其爱用“雨”这一意象,有大量诗歌对雨进行描写,在诗歌的题目中也有所体现,如《闲斋对雨》《雨夜感怀》《雨夜宿清都观》等诗。雨这一事物本身就带有湿冷的触感,加之韦应物偏爱将细雨和静夜融合,下雨时的淅淅沥沥、淋淋漓漓烘托出静夜的幽寂,在湿寒的感觉中增添了一丝静谧的氛围。如“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通过寒山、孤雁、暮雨、孤舟等意象渲染了一个清冷幽寂的画面;再如《郡中对雨,赠元锡兼简杨凌》一诗:

宿雨冒空山,空城响秋叶。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萧条林表散,的礫荷上集。夜雾着衣重,新苔侵履湿。遇兹端忧日,赖与嘉宾接。

全诗紧扣“雨”字,以秋夜为时间背景,用自然的语言写雨打秋叶、苔湿鞋履、雾袭人衣,制造出寒冷凄清的氛围。在垂天雨幕的遮掩下,一切景物都迷迷茫茫,山与城若隐若现。沉沉的暮色到来,寒凉之意也随之袭来,诗人途中因新苔上的雨水而打湿鞋履,独自一人怀念友人。全诗通过环境的幽暗、景物的清冷,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清冷幽寂的字词与物象的选取既体现着韦应物个人的艺术审美,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特征,这一时期大唐由盛转衰,文人生不逢时,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心境也发生变化,表现在创作中则侧重于选择带有凄清、孤寂、暗淡色彩的词语。然而,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所谓大历十才子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人,只韦苏州是例外。”e韦应物之所以能够独列于大历众人之上,在于他能够超越时代之风,更具个人特色:从上述所举的例子来看,同样是写幽暗凄冷的物象,韦应物的诗歌则體现出清冷幽寂的特点,在孤独冷寂的背后还有自然淡远风格的加持,使得韦诗避免了当时多数诗人趋于形式化的纤丽诗风,诗歌呈现出清冷幽寂之美。

三、清润幽寂的诗境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中营造的诗境总是给人以幽寂之美,他的山水田园诗较少描写热闹喜庆的场景,而是对幽深寂静的诗境情有独钟,比如清澈晶莹的山泉、若隐若现的远山、生满青苔的幽径,他往往选取一些特定的景致突出宁静淡远、幽冷孤寂的意境。这样的诗境正好与其静默、孤独的心境契合。

(一)暮夜中的幽寂景致

在暮色、静夜中,其特有的幽暗、寂静氛围使得处在其间的事物也带有了别样的情愫,诗人也最易产生诗情。暮色、静夜也受到韦应物的重视,暮夜诗在韦应物的诗作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昏暗的傍晚、静谧的深夜,成为韦应物抒情感慨的绝好环境。如“天高水流远,日晏城郭昏”(《登高望洛城作》)、“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空林无宿火,独夜汲寒泉”(《上方僧》),残阳下的远山、杳杳虚霭中的暮云,这些黄昏中的事物总是带有孤寂、惆怅之感。在暗淡的暮色下,人的感情格外脆弱细微,诗人抓住自己在暮色中的细腻感受,在诗歌中展出清冷幽寂的色彩。

试看《秋夜二首·其一》一诗: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这首诗写秋夜里寂静的景象:庭院里的树枝因微风摇动,落叶飘零,秋虫戚戚地在静夜中叫着,湿寒的雨淅淅沥沥下着。整个秋夜因为微风、虫鸣、细雨而显得更加幽深寂静,夜深人静之时最容易引发孤独之感,在这样的静夜中,诗人无法入眠。微风吹动了窗户,屋内一盏残灯闪烁,动静结合,在这样凄清空寂的氛围下,诗人满腹惆怅。

(二)寓静于动,凸显幽寂之美

韦应物描摹幽寂之境不是毫无生机的死寂,而更偏爱用动来凸显静,寓静于动,在动静结合中表现幽寂之感。诗人喜用各种声响来衬托幽静,如流水的脆响、禽鸟的鸣叫、寺院的钟声等。这些声音在寂静中显得空灵而悠远,又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如“测测石泉冷,暧暧烟谷虚”(《再游西山》),寒凉的山泉在烟雾弥漫的山谷中发出脆响,给人带来虚幻幽绝之感。再如“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夜偶诗客操公作》),在幽深的环境中能听到流水淌过幽丛的声响,诗人走在其中突然惊动禽鸟,传来惊禽逃窜于暗叶中的声音。流水与惊禽带来的声响消除了幽深景致下的阴森气息,使得整个诗境充满大自然美好的幽寂之美。“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天傍晚,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远处山寺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钟鸣,空旷孤寂的氛围烘托诗人惆怅的离别之情。

在幽静广阔的山林中,无论是水声、钟声,还是鸟鸣,都而显得格外悠长浩渺,给人以似真似幻,飘然离世之感,更突出周围环境的幽寂,使得诗歌体现出清冷幽寂的特点。如《怀琅琊、深标二释子》一诗:

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

这首诗虽为怀人之作,却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细致描写了法深、道标二僧的居住环境:沟壑幽深,白云笼罩,清泉滴响,一幅幽静凄清的景象。在幽深的山壑间,清泉的脆响增添了几分空灵悠远,清冷幽寂却不令人生寒。

唐朝作为诗歌和佛教传播的盛世,佛禅与诗歌的碰撞交融成为一种必然。韦应物对幽寂诗境的偏爱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政治上的不如意使他在仕与隐之间徘徊,韦应物多次去官后闲居佛寺,广交僧人,体悟佛法,志趣恬淡,长期优游山林。即便为官,韦应物也与皎然等诗人和僧侣密切交往,进行诗歌唱和。韦应物在诗中描述自己在寺庙生活的感悟,清幽的佛寺、辽远的钟声、静谧的自然,这种清澄静谧的诗境体现出别样的幽寂之美。

(三)清润的诗境

韦应物营造的清冷幽寂诗境是淡远柔和的,尽管使用了低温感的字词、清冷的意象,却并不给人冷峭肃杀的感觉;即便是描写人迹罕至的幽境,也从不给人阴森尖利的印象;情感的抒发也不过分浓烈,在清冷幽寂的诗境下,体现出淡淡的哀愁。相比之下,柳宗元的山水诗也多营造清幽的诗境,但如胡应麟所说:“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f柳宗元将个人积郁的幽怨之情全部熔铸在诗句中,意象群形象尖利,往往给读者以肃杀冷峭之感。如上文提到的“雨”这一意象,韦应物的诗大多描摹清润的微雨,在安静平和中体现清冷幽寂之美,进而表达自己内心的凄清孤寂。柳宗元则不然,如“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g,大风胡乱掀起水中的荷花,暴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连绵起伏的远山遮挡了眺望的视线,弯弯曲曲的江流就如同诗人百结的愁肠,沉郁而痛苦。诗人将苍茫的景色与沉郁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用惊风、密雨给人造成视觉冲击,冷峭萧瑟之感扑面而来,进而凸显自己浓郁的悲愤之情。

同是写山,韦应物笔下是“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寒山上一只孤雁飞过,幕雨中一叶小舟自远方漂流而来,寂静清冷的氛围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柳宗元笔下为“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h,海边高耸的尖山同利剑锋芒一般,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让荒远之地的逐客,产生刺人心肠的感觉。因此,韦应物的诗境是清幽而润的,柳宗元的则是清峭而劲的。

韦应物著名诗作《滁州西涧》很能体现他清幽而不冷峭、静谧而不孤寂的清润的风格: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幽草萋萋,幽草深树营造出幽寂的诗境。在寂静中有黄鹂在鸣叫,以动写静,驱散了阴冷凄清,而富有生命感。又径至野渡,但见晩潮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横在水面。虽然渡口荒凉,只有孤舟飘荡,但因为有湍急的流水使得画面并不死寂,体现出清润的诗境。

四、哀婉孤寂的情感基调

不论是清冷幽寂的字眼与意象的选取,还是清润幽寂诗境的营造,都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所决定的。韦应物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盛唐的局面,战乱与灾祸使人民饱尝痛苦,诗人们也或多或少在其诗歌中表达对于现实的哀叹,流露出大国没落的失落感。韦应物的诗作也因时代的伤感氛围染上了孤寂哀伤的情感基调。

面对充满心机与倾轧的政治环境、兵乱不息的现实,韦应物多次罢官归隐,反复流露出自己对尘世的厌倦。在个人生活中诗人疾病缠身、中年丧偶,经历种种打击与不幸,带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对人生的哀叹,韦应物更加向往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但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人士大夫,韦应物始终无法真正做到与官场、政治的决裂,他关怀国家政治、关注民生疾苦。韦应物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也同样融入了对现实的关照,具有写实风格,如《鼙鼓行》一诗的前半部分:“淮海生云暮惨澹,广陵城头鼙鼓暗。寒声坎坎风动边,忽似孤城万里绝,四望无人烟。”描写扬州及其附近地区一篇惨淡凄凉的景象,在写景中融入了对凄凉现实的无奈与哀伤,在关怀现实时又用清冷幽寂的环境来渲染情感。政治带来的失落感,使得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在清淡中透露出幽冷的特点,这是在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中很少看到的。

再如韦应物的田园诗《观田家》,表达了诗人同情疾苦、自愧无能的真挚情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首田园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从早到晚不得空闲,田地、场院、菜圃、涧水都需要去劳作。然而沉重的徭役赋税使他们自己吃不上粮食,甚至还负债累累。作者的同情之意流注其间,也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农夫的压迫。最后诗人发出“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的感叹,这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不论是归隐还是寻禅问道,韦应物都无法真正排遣掉内心的愁苦,哀伤的情感基调往往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这就使诗歌更具清冷幽寂的特色。韦应物清冷幽寂的山水田园诗大多都体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凄凉心绪体现在“清冷”的诗歌表达上,对于隐逸的向往体现在他对于“幽寂”之境的偏爱。因此,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尽管有着陶诗的自然平淡,却也因为多舛的人生遭际,流露出清冷幽寂的风格。

a 〔宋〕梨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7页。

b 〔唐〕韦应物:《韦应物集校注》,陶敏、王友胜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c 〔唐〕白居易:《 白居易集笺校(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9页。

d 〔美〕宇文所安:《盛唐诗》,贾晋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書店2014年版,第365页。

e 郑临川述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f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85页。

gh 〔唐〕柳宗元:《柳宗元全集》,曹明纲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页,第357页。

参考文献:

[1] 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 韦应物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柳宗元著,曹明纲标点. 柳宗元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4] 蒋寅. 大历诗风[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宇文所安.盛唐诗[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 陶敏,王友胜选注.韦应物诗选[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 者: 杨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韦应物
韦应物应和诗探析
夕次盱眙县
多姿多彩的树木
韦应物的诗和远方
寄全椒山中道士
论韦应物的“京师情结”
韦应物在德宗一朝的诗歌创作分析
韦应物诗词起源考辨与风格浅谈
寄李儋元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