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利西斯》的叙事策略

2020-02-04余琼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尤利西斯互文性

摘 要:《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小说中的语言和叙述艺术值得我们关注。总体上,《尤利西斯》对应于《奥德修纪》的各个章节结构,凸显了相应的主题和情节。小说的文体及语言艺术对应于相应的主题,获得了语言自主叙事的效果;文本内部又与其他作品有着相互影射和影响的特点,基本能更好地把握乔伊斯的创作思想和维度;最后通过分析叙事中的隐性进程,更好地把握小说整体结构和人物特点。这一系列的叙事策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该小说体现的现代主义思想和美学特色。

关键词:语言自主叙事 互文性 隐性进程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创作《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后,乔伊斯把目光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而《尤利西斯》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应运而生。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像万花筒般,包含了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诸多特征,诸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而乔伊斯也像许多先锋派作家一样热衷于语言乃至形式的创新。正是该作品中语言的生命力成就了乔伊斯现代主义大师的身份,也给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及其他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笔者始终认为《尤利西斯》更多是部现代主义作品。其一,它的语言功能很强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热衷于语言实验,并且可以说乔伊斯经历了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次,《尤利西斯》有着设计精深的结构,虽然有学者认为《尤利西斯》和《奥德修纪》联系不紧密,但正是因为这种平行结构和内在对应给予该作品现实意义。“伟大艺术像镜子一样反映生活,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作家心中除了以精确地反映生活为己任之外没有其他目的。”a所以乔伊斯也是竭力给予他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一种个人但又相对确定和可靠的东西,虽然该作品表现内心真实,解构了现实主义传统中的镜像现实,但是在主题、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虽然研究乔伊斯作品的角度非常多,但大部分没有经过文本细读,结合小说的语言形式,去分析内容和叙事框架。本文从《尤利西斯》的叙事策略出发,通过分析该作品的文体叙事、互文性和叙事进程等阐述乔伊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效果,并反映出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欧洲社会的精神风貌、生存危机和时代特点。

一、《尤利西斯》的文体叙事

“语言即形式”“形式即内容”,这是那个时代的口号,乔伊斯本身并未强调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而是用形式去表征内容,甚至有内涉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即承担一系列解延的能指功能。乔伊斯对于目前语言的限制也是有所遗憾的,所以在创作《尤利西斯》时,他基于英语又不局限于英语,往往通过外来语甚至是杜撰新词来模拟现实。因而乔伊斯对于语言的看法是:“我希望有一种超乎一切语言之上的语言,一种所有语言都为之服务的语言。我用英语来表达我的思想,就不能不受一种传统的束缚。”b所以说《尤利西斯》是一部成熟于现代主义时期却在许多方面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先锋小说,它的优越性尤其表现在语言的生成性和创作性上面。

“物转向”以来,我们开始走出物作为背景的静态书写的惯性思维,物作为叙事元素丰富了文学理论和创作。这些叙事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还原被物化的一方,赋予他们力量、 话语权和平等地位,书写他们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c

语言是万物中的一种,一直以来言语都是承担能指功能,相对应于物的地位。但是乔伊斯笔下的言语有自我叙事功能,也就是通过语言来构建自我及主体间内心真实世界甚至是语言自治,指涉语言本身,相当于是元叙事的叙事,从而摆脱物的地位。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精心设计结构,他最欣赏的就是《奥德修纪》这一荷马史诗,他认为尤利西斯形象的丰富饱满是其他作品不能达到的。所以乔伊斯不仅效仿《奥德修纪》的结构,描写了三位反英雄主人公在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凌晨2点的18小时在都柏林的生活和精神游历;而且小说中的三大部分也对应于《奥德修纪》中帖雷马科的外出寻父、尤利西斯的漂泊和归来。为了突出三部十八章的主题,作家还把荷马这部史诗的人名、地点或情节与之对应。可以说,《尤利西斯》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最彻底的颠覆与变革,但也与之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十八个章节对应十八种文体,对应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对应于不同的主题和人物。表面上这部小说是最没有情节,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叙事进程的,但其实小说是非常系统而工整的,三个主人公恰好是表达了现代人的风貌,并涌起一股叙事暗流,与时空对话。除了与史诗对话以外,小说中的文体及语言也对应于文中内容,起到了自主叙事的作用。下面就第一章中斯蒂芬对宗教和亲情的思考,第七章布鲁姆招揽广告互文了文本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帖雷马科外出寻父这三个章节主要描写斯蒂芬清晨8点在炮台与室友一起吃早餐,10点在迪希的私立小学教书,11點独自在海滩散步的情形。斯蒂芬沿用了《斯蒂芬英雄》中的原有形象,从巴黎回到爱尔兰教书这段时间,青年艺术家的忧郁和哲思,通过这三章的意识流叙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到文中的语言是诗性化的语言,特别是第一章节中,斯蒂芬对于宗教、亲情的思考贯穿在语言的叙事中。乔伊斯年轻时热衷天主教并决心为此献出毕生精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乔伊斯逐渐意识到天主教的因循守旧和腐败无能,最终放弃了天主教信仰。斯蒂芬作为典型青年时期的乔伊斯,对于宗教的复杂情感和影响至深可以从第一章节中看出。

You could have knelt down, damn it, Kinch, when your dying mother asked you, Buck Mulligan said. Im hyperborean as much as you. But to think of your mother begging you with her last breath to kneel down and pray for her. And you refused. There is something sinister in you.d

在此事上他非常坚决,甚至拒绝了母亲最后的愿望——像一个天主信徒那样跪下为她做临终祈祷。然而对于在笃信天主教信仰的家庭中长大的爱尔兰本土人而言,宗教的影响就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幽灵,无形而持久地缠绕着他们。在《尤利西斯》中,斯蒂芬认为爱尔兰有两个主子:一个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另一个是老根儿在意大利的罗马天主教会。也就是说,作为要创造爱尔兰民族意识的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至少正承受着两种压迫,一种来自英国殖民主义,另一种来自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天主教生发出来的诸种宗教分支。

He went over to it, held it in his hands awhile, feeling its coolness, smelling the clammy slaver of the lather in which the brush was stuck. So I carried the boat of incense then at Clongowes. I am another now and yet the same. A servant too. A server of a servant.e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用两个人物来寓示天主教:斯蒂芬的母亲是饱受令人窒息的天主教之苦的爱尔兰的寓体;穆利根则是充当英国殖民主义者同谋的甚至是甘愿像母牛一样被英国殖民者压榨的人,他是鄙俗的、玩世不恭的、追求享乐的爱尔兰人的寓体。这里乔伊斯有着非常多的对宗教的思考,所以他会用拉丁文来互文原文中的《圣经》语言,表达一种内心思绪,从而产生讽刺和戏仿的效果。小说第一章一开始穆利根大量戏仿天主教仪式,比如把刮胡子的器皿和小刀用于宗教仪式,刮胡子的水是圣体,他一本正经地模仿,但是又带有讽刺意味。不仅如此,里面出现大量拉丁文,是为了更加符合天主教的语言形式。“-Introibo ad altare Dei”, 如斯蒂芬母亲临死前要他为自己祝祷时引用的文字也是拉丁文,“liliata rutilantium te confessorum turma circumdet: iubilantium te virginum chorus excipiat”,这种外来语的侵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不同于小说中标准语的运用。从这一角度看,外来语的运用可以理解为是Geoffrey N. Leech(1969)所说的方言的偏离,是当时的文化压迫,也导致这部作品具有独特之处。对于《圣经》的互文,采用的《圣经》体也是拉丁文。在文中除了英语的使用外,最常用的就是拉丁文,而且是每个发话者都会用。这也体现出都柏林人各个层面都受宗教影响至深。

中午布鲁姆到《自由人报》去向主编说明自己招揽的凯斯商店的广告图案以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本章报社文体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篇章布排以及修辞方面都有自身規律。新闻文体具有喜欢用缩略句、标点符号等特点。首先每一段都有一个新闻标题,本章用了63个标题,而且使用粗体大写书写形式。“THE WEARER OF THE CROWN”,“ K·M·R·I·A”,这是新闻体的缩写;“RRIN, GREEN GEM OF THE SILVER SEA”,“RHYMES AND REASONS”,这是新闻体喜欢用到的压头韵;“ YOU CAN DO IT!”这是带有明显广告色彩的广告词。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段落类似报刊栏毫无联系地拼凑在一起。其中的内容有地理、历史、宗教、文学及广告等题材,雅俗并存地共同展示报社乃至都柏林的动态生活。乔伊斯使用新闻体这一广视角弥补了主人公之间的有限视角,全面展示了都柏林的生活风貌。语言的书写偏离带来了陌生化效果,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阿奎那的美学思想。f语言本身就有自主叙事功能,语言的恰当使用可以增强小说的美学效果。同时语言也能是内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零情节”的结构下,我们的主人公也完成了行动。斯蒂芬在报社寻求文章发表途径并把迪希先生的信交给了报社,另外布鲁姆也在这里报告自己的广告业绩,使得两大主人公前面各三章的平行叙事在此得以汇合。

通过语言形式的变异和陌生化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各种文体叙事风格在语言的变异和组合过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斯蒂芬这一在世俗中受压抑的青年艺术家形象和布卢姆这一精明和世俗化的中产阶级的“尤利西斯”形象。

二、《尤利西斯》的互文性

正如前文所讲,《尤利西斯》戏仿《奥德修纪》。该作品中每一章节都和《奥德修纪》一一对应,这是在结构上的和谐。在第一章“帖雷马科”中,穆利根对斯蒂芬说:“雅弗在寻找一位父亲啊!”他把斯蒂芬比作《创世纪》寻找父亲挪亚的雅弗,只不过斯蒂芬去寻找的是精神上的父亲。又如在第九章“斯鸠利与卡吕布狄”,这是下午两点,斯蒂芬在图书馆对包括馆长在内的评论家、学者及观众谈论莎士比亚,里面互文到了莎士比亚的大多数作品。大家遭遇“莎士比亚的难题”,正如《奥德修纪》中的寻父部队遭遇卡吕布狄,海水也有知识海洋的影射。通过斯蒂芬对莎士比亚的讲解,听众对话中影射的莎翁作品中的语句很好地把图书馆这知识的语场衬托了出来,也因为斯蒂芬的文学哲学思考让读者更加了解了不一样的莎士比亚。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不仅用了荷马的神话,而且还用了各种各样的其他名目:斯蒂芬不仅是迪达罗斯,同样也是伊卡洛斯、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卢济弗尔。g

除了叙事结构上的互文性以外,与此类似的还有文中大量出现的作品的“互文性”。互文性也称作“文本间性”,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理论。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是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影子。每一文本都含有对其他文本吸收与转化的成分,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尤利西斯》通过对《圣经》、莎士比亚等作品的互文,产生了一种对话时空的灵活性,也更能显现出作者心理灵魂的意识;同时其中有很多剪切式拼接互文的句子,导致一种方言、语义及语域上的偏离。这类语言偏离带来强烈的 “陌生化”效果正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体现。本章节在前文已经讨论了小说在结构上与《奥德修纪》互文,思想上与《圣经》互文,接下来谈谈《尤利西斯》与布莱克、莎翁作品的互文规律,与乔伊斯前期作品的互文规律及该作品与现实中人物的互文规律。

第二章一开始,乔伊斯就玩了一个文字游戏,通过斯蒂芬在教学生历史过程中进入了内心世界,把威廉·布莱克的两个句子拼贴在一起:“Fabled by the daughters of memory. And yet it was in some way if not as memory fabled it. A phrase, then, of impatience, thud of Blakes wing of excess. ”h他意识到他的学生记不住那个地方,于是他沉浸在记忆的思绪中。这些拼凑出来的句子都出自《天堂与地狱的姻缘》这首诗,这首诗把所有的文字连在一起,没有任何不妥之处。第一句:“Fabled by the daughters of memory. And yet it was in some way if not as memory fabled it.”表达了对男孩的复杂感情,过着高质量的生活,但却不能很好地记住知识。拼接的句子自动提醒我们天堂和地狱的巨大差异。同时, “wind of daughters” 也无法帮助这个男孩学习,这也产生了一些讽刺的效果,这与斯蒂芬当时的想法相符。再者,第二句中的“Blacks wings of excess”与布莱克同一首诗中的两句话有着显著的衔接,那就是“no birds soars too high, if he soars with his own wings” 和“ the road of excess leads to the palace of wisdom”。这句话是拼贴在文本中的,反映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师的急躁心情。他放任思绪,默默地徜徉在哲学世界。由于乔伊斯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尤利西斯》中的一些拼接句子给阅读带来了暂时障碍。它们使读者暂时处于“无意识”状态,但读者总是可以或通过进一步阅读,或通过回忆上述内容,或通过将其置于上下文中来理解它们,读者将逐渐适应这种离经叛道的写作风格。所以阅读《尤利西斯》时,读者不再局限于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是被故事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结构所吸引,去感受、体验、探索主人公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这也是互文带来的魅力。

文中互文布莱克的诗歌《天堂与地狱的姻缘》并非偶然,《乔伊斯文集》中提到乔伊斯与布莱克的相似之处,乔伊斯与妻子乔拉的结合类似于布莱克与布莱克夫人的结合。“和许多极有天赋的人一样,布莱克也没有被受过良好教育、举止文雅的女性所吸引”i,乔伊斯的妻子也是一位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女生,她的圣洁与理解让乔伊斯爱上了她。在这种类似于天堂和地狱的巨大差异中,他们找到了平衡和爱。于此之外,乔伊斯和布莱克一样也否定形而上学的道德,“为到达上帝之位,靠得是在那种难于言说的无限面前,沉浸在狂喜之中并拜倒在它的脚下”! 0。在这里乔伊斯对于神性以及人生观的理解可以说是和布莱克吻合,想通过理性对抗这个世界的非理性,从而踏上永恒。

《尤利西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于探索乔伊斯与宗教及乔伊斯与莎士比亚的关系。在上文谈到斯蒂芬与宗教的主题时已经在文体叙事中体现,即用宗教性的语言和人物行动来探索斯蒂芬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该作品运用了多种不可靠叙事,从多个人物视角去验证同一事件。乔伊斯在小说中大量加入莎士比亚的几乎全部作品,特别是第九章“斯鸠利和卡吕布狄”。爱尔兰文学剧院是1899年创建的,后来变成爱尔兰国家剧院,改名为阿贝剧院。乔伊斯作为一个年轻作家,他没有被邀请参加穆尔的聚会,当时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圈。乔伊斯自负又敏感的性格无助于把自己推荐出去。从这个角度乔伊斯是进入了斯蒂芬的人物视角,斯蒂芬也是不太能融入所谓文人的讨论中,但在与艾伊和图书馆员一起讨论的时候,他又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第一章“帖雷马科”中,穆利根和海恩斯提到的他对《哈姆雷特》的理论见解和论述。“斯蒂芬不仅把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等同起来,而且把他和哈姆莱特的父亲等同起来,从而也就把他和哈姆莱特的阴魂等同起来。”! 1乔伊斯在书信中提到,《尤利西斯》主题中有关于父子之间矛盾的消解。如果说斯蒂芬青年艺术家的形象代表着年轻时期的乔伊斯,那么布鲁姆这个拥有众多复杂身份、成熟的犹太血统、匈牙利裔的爱尔兰人对应中年时期的乔伊斯无疑更加贴切。小说中斯蒂芬是寻找精神上父亲的雅弗,而布魯姆是因儿子早夭寻找精神慰藉的父亲。《哈姆雷特》中的国王亡灵是莎士比亚本人扮演,所以哈姆雷特更像是斯蒂芬本人,而莎士比亚或者国王则是布鲁姆。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幼子在11岁夭折,他儿子的名字就叫哈姆雷特;而布鲁姆的儿子如果活到小说发生的那天,正好也是11岁。这是巧合吗?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对于圣灵圣子的讨论在第一章中提到:“斯蒂芬用代数运算出:哈姆雷特的孙子是莎士比亚的祖父,而他本人是他亲爹的亡灵。”! 2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隐含作者既是哈姆雷特也是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除了探讨父与子的关系,莎翁与妻子安的关系也蕴涵在《哈姆雷特》中的王后身上。还有兄弟关系,莎翁对于自己被妻子引诱感到遗憾,这在他的《鲁克丽斯受辱记》《李尔王》等作品中有所体现。恰好斯蒂芬在图书馆中,斯蒂芬把乔伊斯对于莎士比亚及作品的看法悉数表达。这就是互文的魅力,通过作品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线带面成网状发散出去。

小说前三章采取的人物视角主要是斯蒂芬视角,斯蒂芬还是延续《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形象,从巴黎回到爱尔兰在迪希主办的学校任教。他的人物形象延续了前面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也让我们惊叹乔伊斯对真实的理解和追求。“《尤利西斯》中许多地方都非常逼真,所以有一些人曾贬低乔伊斯,说他是模仿多于创造。这种贬词当然是不符合现实的,而是也可以说是最高的赞词。”! 3因为乔伊斯的美学追求,小说极尽现实质感,不仅有对文学作品的戏仿和互文,而且也是对乔伊斯本人和形象特点的延伸。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怕水。而《尤利西斯》前三章中对于溺水尸体的形象再现,斯蒂芬表现出的不安和对死亡的思考也是合理的。在其他方面,斯蒂芬怕水表现在他比较害怕下水洗澡,文中提到穆利根邀请他下水洗澡,斯蒂芬是拒绝的。这种情况与该小说另一主人公布鲁姆则是完全相反的,从而产生戏剧色彩。“舒舒服服地洗个澡吧。一大浴缸清水,沁凉的陶瓷,徐缓地流着。这是我的身体。”! 4

通过对水的感知,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差异好比如乔伊斯性格中的两个极端,所以乔伊斯才会说创作该小说源于父子之间的和解。我想这也是乔伊斯本人对生活本真理解的两个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思想。“艺术应模仿自然和现实的本质,从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创造性。”! 5斯蒂芬是与现实有点格格不入的用艺术行动人生的青年;而当时乔伊斯创作布鲁姆是依据他的一位犹太好友埃多雷·施米茨而不是以自我为原型。布鲁姆、施米茨都有一儿一女;分别加入不同宗教,又不受宗教限制;他们对事物都是温和而讽刺的态度;他们一样能吃别人难以忍受的动物内脏;甚至施米茨和乔伊斯的年龄差与布鲁姆和斯蒂芬的年龄差接近。在《乔伊斯传》中,乔伊斯提到犹太人使他感兴趣的两个点:一个是他们自愿选择的孤立,另一个也许是第一个特点的结果,即他们浓厚的家庭观念。! 6正是犹太血统的尤利西斯拥有的自愿放逐和孤立的特点才互文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几十年的游荡,使结构具有内在合理性;而他浓厚的家庭观念,才会对称于《尤利西斯》饱满的人性,即对父亲、儿女及妻子的思考。如布鲁姆把早晨为妻子煮茶、做早餐作为生活幸福感的来源。只是布鲁姆带有明显的中等阶级的世俗生活观及自身弱点,更好地突出了那个时期已不再是英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活,追求平凡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乔伊斯在选择人物和地点方面,也是非常贴合现实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的人物和地点大多是真实世界或以现实为模型的人物和地点。作品互文现实的做法正是乔伊斯美学思想的体现。

三、《尤利西斯》的隐性进程

通过分析不同文体对应不同叙事主题,即分析语言的自主叙事和分析作品与现实的互文性,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尤利西斯》在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的艺术效果。本节关于《尤利西斯》的叙事进程,把该作品的研究推到了文本结构的探索上,也就是从文体学到叙事学再到宏观叙事结构的更大范畴。申丹教授提出了“隐性进程”的概念:

隐性进程是从头到尾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的叙事暗流,两者以各种方式互为补充或者互为颠覆。隐性进程对表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邀请读者做出与对情节发展大相径庭甚或截然不同的反应。! 7

乔伊斯的创作手法是千变万化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等都不足以概括其风格,可以说《尤利西斯》是集所有风格于一身。在表现内容上,该作品除了爱尔兰历史、欧洲历史,还涉及文学、宗教、哲学、医学、天文和法律等领域。! 8这部万花筒般的现代主义先锋作品存在多样化的叙事结构,如果我们只观察、分析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必定会忽视平行于情节进程的隐性进程,从而可能会片面理解该作品的艺术价值。本章从主题、以摩莉为例的人物方面刻画分析《尤利西斯》中的叙事结构。

小说的显性情节是描述都柏林的三个主人公20小时经历的做早餐、教学(取信)、散步(葬礼)、去报社、吃午餐、去图书馆、买书、去奥蒙德酒吧、去基尔南酒吧、去海滩、去医院、去妓院、回家路上、家里和床上的一系列活动。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该故事描写了人物平淡无聊的一天,没有戏剧化情节,也没有英雄人物。这种“断裂式”叙事让读者了解了这个枯燥的世界,毫无冲突的故事情节也让人无法忍受。但实际上从隐性进程看,现代版的帖雷马科经历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事件,终于在第七章找到了父亲尤利西斯,小说十六章写到,二人共同回家去见潘奈洛佩。这种反差是通过意识流的创作来实现的。外在的世界是非常单调重复的,但人物内心却是天马行空,在各个时空穿梭。在三个人物的大量内心独白中,思绪像海水一样涌动从而形成叙事张力。如布鲁姆在第四章早晨煮茶的过程中,思绪经历了猫—猫性—猫的舌头—躺床上的摩莉—床。这一系列的联想都是在瞬间完成,但似乎已经经过很长的叙事篇幅。在情节进程中,斯蒂芬经历一系列事件遇到布鲁姆,并和布鲁姆回家见到了摩莉;而在隐性进程中,斯蒂芬和布鲁姆共同经历了父子相寻、父子相认、父子同归的阶段。从这一层面来看,这是父子相融、矛盾和解的过程。这种戏剧性在情节发展看来却是几乎停滞不前的状态。

对《尤利西斯》叙事框架的显性情节和隐性进程的研究,可丰富读者对于该作品精神结构的理解。我们通过显性情节看到的主人公们是平庸的,从处理小说的情节发展就可以看出;但是隐性进程中,主人公分别经历了分离、寻找和团聚这一神话般的过程。这可以看出作者竭力告知英雄时代已经过去的事实,反讽了小说中的人物;而从隐性进程看,小说中人物20小时的故事时间,容纳了好比几十年的漫长的话语时间,完成了人物各自的心路历程,赞美了小人物的人性和生活。

第十八章描写的是摩莉躺在床上回想今天发生的事及过去的人生,特别是回想与自己的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小说整个没有标点,只有八个段落。大段文字之间严丝合缝,有明显叙事张力。从显性情节看,摩莉是一个开放的、庸俗的、灵与肉完全分开的女人。她渴望与博伊兰发生关系,还经常嘲笑布鲁姆的一些古怪行为。

我倒想知道 要不是为了这个 干吗让我们有七情六欲呢 我简直按捺不住啦 我还年轻哪 又咋耐得住呢 跟他这样一个冷冰冰的人过日子,我居然没有未老先衰 变成一个干瘪老妖婆真是奇迹 他从来没抱过我 除非是睡着了以后有时候从不对头的那一段親过来 我猜想他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难道竟有亲女人屁股的男人吗 打那以后 哪儿不自然他就亲哪儿 在那些部位 我们一点也动不了情! 9

甚至她认为斯蒂芬可能会是她的下一个情人。“他”人称代词的模糊也代表了女主人公思绪对男性的随意切换,以及她享受性带来的快感和整体意淫。在《奥德修纪》中,床是夫妻相认的筹码,但是在该作品中,床不是从总督府由摩莉的父亲拍卖来的,只是摩莉为了让布鲁姆高看一眼的谎言。@ 0所以说这里的潘奈洛佩不仅不是纯洁忠贞的象征,相反她代表着享受肉欲,有点粗俗、物质的女性,“我要是抓住了钱 就大把大把地花它个痛快 我总想将一把茶叶往壶里丢拉倒”@ 1。正因为如此,读者紧紧跟着她的思绪从各个时间点,在多个人物之间切换,享受世俗生活的快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乔伊斯对于旧时代女性坚贞形象的讽刺,他笔下的女性是敢于追求肉体快感的。

但是从隐性情节来看,我们对于摩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虽然她享受肉体的愉悦,但她也并不是来者不拒,实际上真正和她有婚外性关系的只有博伊兰。而且她并不满意博伊兰的粗鲁的性行为。她认为精神上的快乐更重要,她和丈夫都认为家庭生活很重要,毫无疑问丈夫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摩莉的意识流接近尾声的时候,她想起了她和丈夫相恋的美好时光。

where I was a flower of the mountain yes when I put the rose in my hair like the Andalusian girls used or shall I wear a red yes and how he kissed me under the Moorish wall and I thought well as well him as another and then I asked him with my eyes to ask again yes@ 2

虽然布鲁姆有一些地方不如博伊兰,但在心智和性格上却更胜一筹,“ I thought well as well him as another”,布鲁姆在摩莉眼里肯定不比别人差,摩莉肯定了布鲁姆有修养、顾家和正直的一面,我们在文中也看不出摩莉想要结束婚姻。虽然显性情节中,男性的不停转换让我们以为摩莉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但故事的结尾部分,我们的女主人公想到的还是夫妻甜蜜的开始,这也象征着摩莉回归婚姻生活。对于床的态度,虽然摩莉会表现得比较虚荣,但是她却爱这张床,可见她是理解丈夫和自己性生活不和谐的原因,这也表现出摩莉珍惜这十六年的感情。他们的生活一直是紧巴巴的,生活拮据从各个方面看得出来,但是摩莉并没有过多抱怨,而是拥抱生活。从隐性进程中,我们对于摩莉的态度是和情节进程中完全相反的,从这里表现的女性形象是谨慎的、有限度的和讨人喜欢的。

“隐性进程”这个概念的提出弥补了叙事学一百多年来只关心情节和情节方面话语分析不够全面的现状,特别是《尤利西斯》这部鸿篇巨制,它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肯定不只是在显性情节上表现,如果忽视了其中的叙事暗流,可能会导致作品被片面理解。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尤利西斯》叙事结构的一种好的策略。

四、结语

乔伊斯的伟大在于继承了现实主义的精髓和开创了现代主义、后现实代主义的新的艺术形式。在《尤利西斯》这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现实主义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成功推动,另外通过语言艺术、叙事手法的融合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也能感受到作家百科全书式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可以说,乔伊斯对于异质和同一的完美演绎给我们的文学创作和评论以一种普适性哲学。 正如乔伊斯所言:“If Ulysses doesnt worth reading, the life doesnt worth living.” 乔伊斯在形式上的艺术探索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都柏林式清明上河图般”的《尤利西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化的哲学和美学视野。

aij王逢振:《喬伊斯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第239页,第244页。

bgmp〔美〕理查德·艾尔曼:《乔伊斯传》,金隄、李汉林、王振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第559页,第567页,第583页。

c 唐伟胜:《思辨实在论与本体叙事学建构》,《学术论坛》2017年第2期,第28页。

deh@ 2〔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第5页,第24页,第787页。

fo李维屏、杨理达:《论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第6期,第72页,第74页。

k! 8陈恕:《尤利西斯导读》,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第10页。

lns@ 1〔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页,第100页,第821页,第801页。

q 申丹:《西方文论关键词 隐性进程》,《外国文学》2019年第1期,第81页。

t 〔英〕德里克·阿特里奇:《用天才向极峰探索: 乔伊斯导读》,马霖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 Ellmann, Richard. James Joyc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2] Kristeva, Juli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 Oxford: Blackwell, 1986.

[3] Leech, G.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 Longman Group LTD., 1969.

[4] 陈恕.尤利西斯导读[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

[5] 德里克·阿特里奇. 用天才向极峰探索: 乔伊斯导读[M].马霖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7.

[6] 理查德·艾尔曼. 乔伊斯传[M].金隄,李汉林,王振评译.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7] 李维屏,杨理达.论乔伊斯的美学思想[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6).

[8] 申丹.西方文论关键词 隐性进程[J].外国文学,2019(1).

[9] 唐伟胜.思辨实在论与本体叙事学建构[J].学术论坛,2017 (2).

[10] 王逢振. 乔伊斯文集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11]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萧乾,文洁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作 者: 余琼,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互文性
互文理论视域下的约翰 · 福尔斯作品《乌木塔》
打开《尤利西斯》的三个通道
詹姆斯·乔伊斯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塞壬的歌声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互文性与翻译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Dramatic Monologue in Tennyson’s Uly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