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矛盾处领悟文章主旨
2020-02-04曾伟玲
曾伟玲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倘若起伏跌宕,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矛盾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在安排情节和刻画人物方面都有矛盾,在矛盾的统一中掀起风浪,彰显精彩,提示情理。矛盾就是对立,而对立恰恰是我们认知上最感兴趣的东西,它最容易激发人的思维的热情,也许正是这些矛盾才是我们要去深究的,也许正是这些矛盾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正是这些矛盾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突破口。交给学生抓住文本矛盾处寻找阅读教学突破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自主领悟文本的主旨,自主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意图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矛盾的环境中了解具体的写作背景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矛盾的环境描写中了解文本所交代的时代背景。《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显示出一幅“轻快而富于希望情调”的送别画面。而后两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却是“黯然销魂”的离别。我们从诗句前后两句诗的矛盾中可以了解诗人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
请看以下片段
(片段一)
师: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清晨,细雨蒙蒙的渭城, 在渭城西去路上,车马飞驰,尘土飞扬,而如今,早上的细雨刚停,路上的尘埃已被湿润,空气清新甜润,道路洁净、清爽,放眼看去,渭城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就连客舍也换上新装,清翠盎然。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生:我看到的是雨后天晴,是明媚的阳光,看到了一条“清新洁净”的道路。
生: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元二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新”道路。
生:在通往阳关的大道上,空气清新甜润。
师:看到的前路是是“清朗的”。
生:看到了道路两旁杨柳翠色欲滴,换上了更绿的新装,连客舍也仿佛穿上了“新”衣裳。
师:看到的前路是明亮的,是“新”绿的。
生:看到了清朗的天空,看到了明媚的阳光。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看到了青青的客舍,绿绿的“新”杨柳。
生:看到一条洁净的道路。
生:看到的是湿润、清爽的道路。
师:看到了一条色调清新,明朗的道路。齐读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这“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却是前途是新的、前途无量的象征。
(片段二)
师: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景与渭城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同学们,王维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这是一杯:
生:这是一杯依依不舍的酒。
生:这是一杯前景充满生机的酒。
生:这是一杯诚挚的酒。
生:这是一杯真诚的酒。
生:这是一杯痛苦的伤心的酒。
师:三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对老朋友再也没见过面了,带着你的体会来读。
生:这是一杯浓浓的深情的离别的酒。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具体背景。
自然背景:刚下过蒙蒙细雨的渭城,地上还是湿漉漉的,柳叶娇嫩欲滴。诗人心情背景:悲伤、不舍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写作背景: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时的依依惜别
师:王维借这青青杨柳,借这浓浓的酒意,写出了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深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朋友。
渭城是清新的,洁净的、明朗的图景。阳关是尘土飞扬,荒漠孤寂的。自然景色前后截然不同,在这一关一合的矛盾中,在这一扬一挫的自然背景中,正是王维对朋友元二前途的希望和担忧,正是他对朋友的眷恋与不舍。矛盾蕴在自然的背景中,藏在心情背景中,折射写作背景。解开矛盾,一切背景迎刃而解。
二、从矛盾的事理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一层层一重重的,又是一堆堆的,既有内部矛盾,又有外部矛盾。文本中的矛盾千丝万缕,我们细细挖掘,在表现矛盾的事理处,找寻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寻人物复杂的情感。《中彩那天》提出辩论题:你认为父亲要这辆车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让学生分开正反方进行辩论。全班分两大组,正方为一组,赞同父亲是道德的;反方为一组,认为父亲是不道德的。下面是学生辩论的内容:
【正方】
生: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所以应该是我们家要汽车。我认为是道德的。
生: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K字代表库伯。但后来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库伯忘记了这事。父亲要这车,库伯是不知道的。所以要了这车,我认为是道德的。
生: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跡。父亲很想得到这辆车,曾经犹豫过。擦去了K字,父亲就可以得到汽车了,他没抢,没偷,所以说他要这车是道德的。
生:彩票是父亲买的,父亲有权选哪张彩票。所以说他要这车是道德的。
【反方】
生:库伯虽然有钱,但是K字彩票是库伯的,那这车就归库伯所有。所以说是不道德的。
生:一个人要有诚信,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
正方的理由比反方要多,不还汽车来得也合乎情理。学生从辩论中更深刻认识了父亲最后把汽车还给了库伯是诚信的,更突显了父亲的善良,突出了父亲的伟大人格。更正解了母亲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正是作者对富有的理解:人穷志不穷,有诚信,有信用,这才是富有。从文本矛盾的小事理中看出大智慧,也从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从矛盾的心理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世界中相反两极性格因素的交织融化,便形成性格的真实、丰富与深邃。矛盾的心理解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文章的主旨。《穷人》桑娜在描写西蒙留下的孩子上心理的矛盾描写非常细腻,细读“抱回孩子”,理解“她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体会其内心在抱回孩子不安的内心世界。她在抱回西蒙孩子时,为什么会出现那样复杂的心理?桑娜为什么那么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最终却又怕丈夫归来,以致竟怕得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桑娜“抱”孩子的理由与“不抱”孩子的理由,桑娜“盼丈夫归来”与“不盼丈夫归来”的理由。在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人穷志不穷中,从文本的矛盾解读中更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人格,更能彰显了桑娜金子般的爱心。
抓住人物的矛盾心理,往往能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强烈的表现出入物的个性特点。又如《将相和》蔺相如与廉颇的“不和”与“和”。我们通过品味“不和”的原因,“和”的原因,“不和”的情景,“和”的情景,“不和”对国家的影响,“和”对国家的帮助。作者着力刻划了蔺相如与廉颇“不和”与“和”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蔺相如与廉颇的内心世界,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与廉颇的个性特点,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更能揭示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