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20-02-04汤梦蝶
汤梦蝶 刘 杰 余 跃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指原发于淋巴结外的胃肠道黏膜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7%[1],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2]。PGIL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一项多中心研究[3]提示70%以上的低度恶性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且目前关于PGIL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案仍有争议[4-5]。因此,本文对112例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内镜下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PGIL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112例PGIL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通过内镜或手术标本经病理学确诊,且均符合Dawson等[6]提出的PGIL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大于18周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病理性淋巴结肿大的PGIL患者;②合并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者;③临床或随访资料不全者;④未接受手术或化疗患者。
1.2 方法 分别按患者的性别、年龄(>60岁/≤60岁)、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值(升高/正常)、发病部位、Ann Arbor分期(早期/晚期)、病理分型(B细胞/T细胞)等临床特征及3年生存率分组,采用Kaplan-Merier单因素分析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 指标的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LDH采用速率法检测, LDH>250 IU/L为LDH值升高,120~250 IU/L为 LDH值正常。 PGIL病理分型[7]:按PGIL病理分为B细胞淋巴瘤及T细胞淋巴瘤。PGIL内镜表现分型[5]:分为溃疡型、隆起型及浸润型。Ann Arbor分期[8-9]:将IE~IIE期认定为早期,III~IV期认定为晚期。随访: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3年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
2 结果
2.1 PGIL临床特点 112例PGIL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42例,男女比例1.67∶1。发病年龄18~83岁,平均(58.2±16)岁;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97例(86.6%)。PGIL起病时临床表现:腹痛68例(60.7%)、消化道出血17例(15.2%)、发热消瘦10例(8.9%)、腹部包块5例(4.5%),其他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反酸、腹胀等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梗阻(6例)、肠穿孔(4例)、黄疸(2例)等严重并发症。
2.2 PGIL病理分型及分期 112例PGIL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107例(95.5%),T细胞淋巴瘤5例(4.5%)。B细胞淋巴瘤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laoma,DLBCL)最多(82例),占比73.2%,其次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13例(11.6%),套细胞淋巴瘤8例(7.1%),Burkitt 淋巴瘤 3例(2.7%),滤泡性淋巴瘤1例(1%)。T细胞淋巴瘤中肠病相关性 T 细胞淋巴瘤3例(2.7%),NK-T 细胞淋巴瘤2例(1.7%)。Ann Arbor分期:早期47例(IE期14例、IIE期33例)、晚期65例(III期28例、IV期37例)。
2.3 PGIL发病部位 112例患者中,原发于胃部(原发性胃淋巴瘤)58例(51.8%),其中胃窦32例(28.6%);原发于肠道(原发性肠淋巴瘤)46例(41.1%),其中见于回肠18例(16.1%);累及胃肠道多部位共8例(7.1%)。
2.4 PGIL内镜下表现 112例患者中共有95例进行了内镜检查(余17例通过手术标本确诊未行内镜检查)。95例PGIL镜下表现为溃疡型46例、隆起型22例、浸润型27例。其中55例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患者内镜下表现为溃疡型32例,占比58.2%,隆起型病变12例(21.8%),浸润型11例(20%)。32例原发性肠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患者内镜下浸润型改变13例(40.6%),其中6例伴有不同程度肠腔狭窄,10例(31.3%)患者表现为肠道不同大小及形态溃疡,隆起型9例(28.1%)。余8例胃肠道多发患者镜下表现为溃疡型4例,占比50%,浸润型3例,占比37.5%,隆起型1例,占比12.5%。
2.5 治疗情况 112例患者中接受单一治疗方式64例,其中仅接受化疗患者61例(54.5%),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2.7%)。接受手术联合化疗的患者48例(42.8%)。化疗方案多采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R利妥昔单抗)方案。
2.6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2例患者中,随访时间满3年者93例,其中死亡39例,患者1、2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7.4%、69.9%、58.1%(见图1)。Kaplan-Merier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LDH值、Ann Arbor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方式的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一治疗方式为PGI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71,95%CI:1.790~6.731,P=0.021)。
图1 93例PGIL患者3年生存曲线
表1 93例PGIL患者Kaplan-Merier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PGIL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胃肠道肿瘤混淆。其具体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认为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炎症性肠病等有关[4,11]。目前关于PGIL的诊断及最佳治疗方式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探讨PGIL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可为提高对PGIL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组资料显示,PGIL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占比86.6%。PGL占比51.8%,且以胃窦(28.6%)多见,表明PGIL好发于中老年人,以PGL多见,此与Juarez等[10]报道结果一致。这可能与HP感染及其常定植于胃窦相关[10-11],同时相对于常发生在消化道中间位置的PIL,胃镜检查较为方便,更易于发现可疑病灶,并可反复多次进行活检确诊,而对于PIL无论是小肠镜、胶囊内镜、小肠CT等检查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本组112例PGIL患者中,主要病理类型为DLBCL(73.2%),其次为MALT(11.6%),T细胞淋巴瘤少见(4.5%),这与Psyrri等[12]、张宏娜等[13]文献报道较一致。本研究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P<0.05),表明T细胞分型的PGIL患者预后不佳,可对生存率产生影响,此与Chen等[14]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胃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侵袭性高、病情进展快相关。本组PGIL患者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60.7%),其次为消化道出血(15.2%)、发热消瘦(8.9%)、腹部包块(4.5%)等,这与Huang等[15]报道较为一致,表明PGIL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易混淆,容易导致临床上漏诊误诊。
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对于诊断PGIL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内镜可以对病变范围大小、位置以及形态进行直观描述。本组PGIL内镜下表现为溃疡型46例、隆起型22例、浸润型27例,表明其总体以溃疡型较多见,同时PGL内镜下以溃疡型(58.2%)更为多见,这与文献报道[16]相似。本组中PIL患者中浸润型、溃疡型、隆起型分别占比40.6%、31.3%、28.1%,隆起型相对较少,这与Calogero等[5]报道的PIL以隆起型多见有所不同,这可能受样本量及内镜活检确诊率的影响,PGIL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固有肌层组织,逐渐侵犯至黏膜层,病变位置较深,如活检表浅时可能影响活检确诊率,最终影响诊断。结合本研究及相关文献,建议当内镜下表现为如下时,需考虑PGIL可能:①黏膜深凹大溃疡或不规则多发非典型溃疡样改变;②巨大不规则隆起或多发息肉样隆起;③弥漫浸润性改变,可伴随肠道管腔狭窄。对于考虑内镜下疑似PGIL的患者可多次深挖活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5]。
本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单一的治疗方式是影响PGIL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表明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优于单纯化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此结果与Kim等[17]研究结果较一致,但也有文献[18]认为手术与生存率提高无明显关系。这可能与患者临床特点及是否合并并发症、接受手术的时机、手术指征把握不同等因素相关。对于PGIL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既往观点认为手术为PGIL的主要治疗方式[19-20],近几年随着对PGIL疾病的研究进展,化疗治疗的地位逐渐提高后,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方式逐步推广应用,但也有学者[21]认为除非合并严重并发症,否则选择手术作为治疗方式时需慎重考虑。故对于最佳治疗方案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PGIL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PGL内镜下以溃疡型多见。性别、年龄、分期、病理分型、LDH值、治疗方式对预测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其中治疗方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