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之中日比较研究

2020-02-03仙场胡丹干胜道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计质量

仙场胡丹 干胜道

【摘要】审计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因素起着正向作用,有的因素起着负向作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在不同国家的表现有没有差异呢?对日本与审计质量有关的法律背景、审计市场、企业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将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并对日本学界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期望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深入认识二者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倾向得分匹配法;日本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1-0092-7

【基金項目】日本学术振兴会科研项目(JSPS KAKENHI)“国际共同研究强化”(项目编号:16KK0078)

一、引言

1981年,德安格罗(DeAngelo)在著名期刊《会计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在会计、审计领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章,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1],开创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研究成果的大多数结论支持德安格罗的学术主张,即规模更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呈现出更高的审计质量(如Becker et al.[2]、Lennox[3]、Francis et al.[4]、Krishnan[5]、Khurana和Raman[6]、Behn et al.[7];Francis和Yu[8]、薄井彰[9]、Ajward[10]、矢澤憲一[11]),对德安格罗的学术主张持反对意见的研究相对较少(如Louis[12])。直到2011年,多伦多大学的Lawrence et al.[13]在美国会计学会发行的著名期刊《会计评论》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后,这种情况才有了变化。他们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对这些被审计单位的个体特征进行控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其规模无关。他们指出,之前相关文献的所谓“正相关”发现实际上只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特征的差异,并未反映审计质量的差异。这项研究成果受到了会计界和审计界的高度重视,也激发了学者们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在国际会计、审计领域已得到定论的观点发起新挑战。近年来,一些学者如DeFond et al.[14]在原有的定论争议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再次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现有的文献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回顾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德安格罗发表论文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规模较大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八个,后来经过激烈竞争,国际会计事务所之间相互合并变成“六大”(如Becker et al.[2]),再变成“五大”(如Behn et al.[7]),最终变成现在的国际“四大”即普华永道(PwC)、安永(EY)、毕马威(KPMG)和德勤(Deloitte)。在此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当时国际“五大”之一的安达信(Arthur Anders? en)会计师事务所离开市场的安然(Enron)事件仍令学者们记忆犹新(如Nelson et al.[15])。而相似地,2007年发生在日本市场的佳丽宝(Kanebo)事件,造成PwC在日本市场的合作伙伴“中央青山”解散,PwC在日本市场的新合作伙伴“あらた”在日本的客户数量锐减并远小于其他“三大”(参考本文表2)。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业务开始恢复[16],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国际会计事务所也从早期的“八大”发展到现在的“四大”[17]。

以中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中国学者们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对于德安格罗提出的观点,有持赞成意见,也有持质疑意见的(如王咏梅和王鹏[18]、王良成和韩洪灵[19]、林永坚和王志强[20]、吴昊旻等[21]、郭照蕊和黄俊[22])。也有持质疑意见的(如郭照蕊[17]、刘峰和周福源[23]、刘峰等[24]、王兵等[25]、曾亚敏和张俊生[26])。笔者发现,相对于欧美学者赞成意见“一边倒”的形式,中国学者的质疑意见占到了一定分量。这一点和日本学术界的意见是相近的。本文旨在分享日本学术界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状况,期望能对学术界和实务界深入认识二者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与审计质量有关的法律背景、审计市场、企业特征

1.法律背景。与属于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不同,日本和中国大陆在大的法律体系里属于同一个大陆法系(如La Porta et al.[27])。随着19世纪中叶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股份公司的诞生,德国在 1861年制定了《商法》。受其影响,日本在1890年制定了《商法》(如武田[28]),并在这部《商法》中对审计工作者进行了规定(如伊豫田等[29])。二战以后,因受到美国的很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日本在1948年制定了《证券法(证券取引法)》(在2006年改名为《金融商品法》),之后为促进《证券法》下审计工作的实施,又在1950年制定了《审计基准》和《审计实施准则》(总称《审计基准》)(如鳥羽等[30])。直到2006年,日本《商法》的一部分被改编为《公司法(会社法)》,日本的审计工作即受《金融商品法》《公司法》和《审计基准》所规范。其中,《金融商品法》仅对上市公司有效力,而《公司法》对所有注册公司都有效力。除此之外,日本于1948年制定的《公认会计师法》也先后经历了几次修订,旨在对有资质的审计工作者进行业务规范。

2.审计市场。表1展示了2017年日本的审计市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比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的市价(即市值)比日本高。相对于其他股票市场市价较高的国家来说,日本审计市场具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每个上市公司平摊的有审计资格人数很少。例如,2017年在中国市场上每个上市公司平摊的有审计资格人数是20多人,而日本不到9人。这一特征从二战以后一直没有改变[31],这在研究日本审计市场的审计质量时是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

表2展示了日本和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的市场规模情况。可以看出,在日本,国际“四大”的审计客户数占市场企业数的70%~80%。此比例和其他发达国家相似(可参考王兵等[25])。如前文所述,日本审计市场还有一个特征:相對于其他“三大”会计师事务所,PwC在日本市场的客户数是比较少的(可参考Kato et al.[32])。甚至在日本国内有一种观点:在日本只有国际“三大”。同时,从表2的中国数据部分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中国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上市的企业数增长了三倍之多。就国际“四大”来看,虽然毕马威的审计客户比例较其他“三大”稍少,但“四大”基本上是鼎立的。不过与其他国家略显不同的是,在中国被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只占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5%左右。

通过表2的数据还可以看出,日本的上市公司数量在2007年以后总的来说有所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层收购(MBO)数量增加、IPO数量减少以及母公司和子公司同时上市的情况减少[31]。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减少意味着审计客户的减少,竞争趋向激烈。

关于审计市场影响审计质量的风险因素,Ball[33]认为对审计经济价值有影响的两大风险因素是诉讼风险和声誉风险,因此可以参考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诉讼风险。日本的审计客户或股票持有者,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对象提出诉讼的案件是很少的(如Sakagami et al.[34])。日本的审计市场在诉讼风险的程度上被认为是很小的或者基本可以忽略的(如Numata和Takeda[35]、Skinner和Srinivasan[36])。其二,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对日本审计市场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因为日本是对于“声誉”感受度很高的国家(如Wong和Ahuvia[37]),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好“面子”,这个和同为亚洲国家之一的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企业特征。日本企业的特征也会影响其审计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选择,本文参考仙场胡丹[31]的研究,将日本企业的特征整理为以下八点。

(1)很多日本企业倾向于大量囤积现金。据伊藤邦雄[38]调查,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就在减少有息负债,比如债券和各种贷款项。在2012年实际无负债(“実質無借金”:现金和短期性证券之和大于有息负债)的企业比例增加了,2012年以后没有负债或实际无负债的日本企业比例占到企业数的50%。拥有很多现金的企业可能并不注重审计质量。

(2)相对于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直接筹资方式,日本企业更青睐于银行借款等间接筹资方式(如祝迫得夫[39])。这个特征在审计质量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想向银行展示自己良好的财务状况而选用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方面,企业可能因为已经和银行有了强大的信任纽带关系而不选用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3)相较于欧美企业来说,日本企业倒闭的风险要小一些。无破产之忧的企业可能不愿意聘用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4)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的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有显著的提高(如青木英孝和宫岛英昭[40])。这可能会增加企业风险,从而致使企业选用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5)日本企业的15%左右是“系列企业”。在日本,系列企业是指有历史关系的“系列”企业之间处于相互持股状态,或者企业处于能够通过“系列”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等状态。因此,系列企业可以理解为在资金筹集上没有多大困难、不需要依靠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树立名声的企业。

(6)日本企业的IPO情况比较少。一般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倾向于依靠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树立名声。

(7)日本企业上市分为第一部市场上市和第二部市场上市,而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规则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时,需要区分企业是在第一部市场还是第二部市场上市。

(8)相较于欧美企业,日本企业的资产报酬率水平很低。显然这会影响日本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选择。

三、日本学术界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概述

日本学者使用数据库样本对审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起步较晚,几乎是在2000年以后才出现(如胡丹[41])。第一篇使用数据库样本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文献是2006年名古屋市立大学吉田和生教授发表的文章《日本的审计质量和操纵利益的分析》[42],这篇文章被收录于日本会计研究学会特别委员会最终报告书中并于2008年发行成书。吉田和生[42]从市场评价方面入手,用以Jones模型及其修正模型计算出的五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替代审计质量,以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是否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验证变量,用其他从先行研究已知的一些控制变量进行控制,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的关系。他观测了1996 ~ 2005年日经NEEDS财务数据库(日経NEEDS財務データ)和企业四季报(会社四季報《東洋経済新報社》)中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市的日本企业(共12201个样本),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定能提供更好的审计质量。

2007年早稻田大学的薄井彰教授在日本审计研究学会发行的期刊《审计研究》上刊登了以《审计质量和公司治理——来自新上市市场的实证研究证据》[9]为题目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用从日经NEEDS购买的CD-ROM和《股票公开白书(株式公開白書)》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涉及2000~ 2004年新上市的日本企业(共665个样本)。薄井彰[9]也使用Jones修正模型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用其替代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结论有两点:一是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没有关系;二是按照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正负将企业分为两组,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负的企业中,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小。

2010年,在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罗杉(Ajward)在《商学研究科紀要》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在日本的中央青山会计师事务所消失前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客户企业的利润质量之间关系之分析》[10]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用日本的中央青山会计师事务所(PwC)在2007年解散前后即2006 ~ 2008年的5919个日本企业样本作为对象,数据来源于日经NEEDS财务数据库和企业四季报,并用基于Dechow、Dichev[43]模型计算出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替代利润质量(即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工作的企業数量和基于Dechow、Dichev[43]模型计算出的该企业的利润质量(即审计质量)有正向的关系;二是当用总资产在下分位20%的样本来考证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审计工作的样本企业有着更小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2010年,青山学院大学的矢澤憲一教授在《青山経営論集》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四大”和审计质量》[11]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以从日经NEEDS财务数据库和各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有価証券報告書)等资料中收集到的2004~2007年的日本企业(共8764个样本)作为对象,以审计报酬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修正Jones模型)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下审计报酬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以下两点结论:一是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工作的样本企业支付的审计报酬是“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1.10倍;二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有利于遏制被审计单位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也就是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

2013年,山口友作在日本审计研究学会发行的期刊《审计研究》上刊登了以《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关系分析》[44]为题目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虽然不是名义上的审计质量,但鉴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也是审计质量的测定指标之一,也可近似替代。山口友作[44]使用了来自日经NEEDS财务数据库2003~2005年的2221个日本企业样本作为对象,运用PSM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使用计算出的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没有使用PSM方法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正相关;但在使用PSM方法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消失了。该文章可被看作日本会计、审计领域较早开始使用PSM方法的研究之一。

仙场胡丹[31]、Hu Dan[45]、Hu Dan和Kato[46]均从Lawrence et al.[13]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使用调整后的PSM及其相关方法进行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

2019年,Semba和Kato在《亚洲会计论坛(Asian Review of Accounting)》上刊登了以《对于审计质量而言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重要吗?——来自日本的证据》[47]为题目的文章,该文章是以2007年Kanebo事件是否让审计质量有所改变作为研究视角的。具体来说,该文章对日经NEEDS财务数据库2001~2011年样本企业的审计质量是否因审计其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而不同进行了测定,如果测定结果有差异,就对这个差异会不会在2007年前后出现变化进行验证。该文章使用了五个代理变量来代理审计质量,分别是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采用修正Jones模型、Kasznik[48]模型、Dechow和Dichev[43]模型或者Kothari et al.[49]模型计算)、企业要达到的盈余目标、事先资本成本、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有无持续经营审计报告,并运用PSM方法控制了一些企业特征,包括日本特有的企业特征(如是否为“系列企业”),这五个代理变量分别对应14985、14985、6190、11956和12661个样本,对所有企业(包括“系列企业”)的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日本企业倒闭风险以及企业的个别特征等进行控制以后,研究发现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一样的。并且,2007年的Kanebo事件并没有引起日本市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不同变化。

四、总结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学术界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的情况。对日本与审计质量有关的法律背景、审计市场、企业特征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时间顺序就日本学术界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具体阐述和分析。研究总结概括如下:

1.日本与审计有关的法律背景。日本和中国的法律体系都属于大陆法系,和属于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等不同。日本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按《金融商品法》、《审计基准》(仅对上市公司有效)、《公司法》(对注册公司都有效)和《公认会计师法》的规定进行。

2.日本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日本审计市场的特征之一是相对于其他股票市场市价高的国家而言的,每个上市公司平摊的有资格审计人数是很少的(如2017年中国是20多人,而日本只有不到9人)。特征之二可归纳为因上市公司总数在2007年以后有所减少,以上市公司为审计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趋向激烈。特征之三是,和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等不同,在日本对审计质量有影响的审计市场风险因素中,诉讼风险的程度被认为是基本可以忽略的,而声誉风险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特征之四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似,国际“四大”审计客户数大概占有70%~80%的市场比例,而国际“四大”之一的PwC相对于其他“三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日本市场的审计客户数是比较少的。与日本该情况相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国际“四大”的市场力量是比较均衡的。

3.日本企业的特征。根据仙场胡丹[31]的研究,可将日本企业的特征分析整理为八点:①企业囤积大量现金;②相较于直接筹资方式,向银行借款的间接筹资方式更突出;③相较于欧美企业,倒闭风险较小;④在2000年以后,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有显著提高;⑤有15%左右的企业是“系列企业”;⑥IPO比较少;⑦有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市的区别;⑧相较于欧美企业,资产报酬率很低。

4.日本学界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在日本审计学方面,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用数据库样本做实证研究的情况,起步较晚。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日经NEEDS财务数据库获取研究样本的9篇日本学术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日本学术界中对德安格罗的结论是否在日本市场也适用持质疑观点的研究有6篇,此种情况和中国比较相似。也可以发现,用倾向匹配得分等方法来处理样本内生性问题是国际上的研究潮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用倾向匹配得分等方法来处理样本内生性问题的研究均在持续增加。

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国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着“好面子”的倾向,对于影响审计质量的声誉风险较敏感。但是,不论是中国的研究(如叶凡等[16]),还是日本的研究(如Frendy和Hu Dan[50]),都间接表明声誉风险并没有起到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期望中日学术界的研究者们在思考声誉风险对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的同时,可以用倾向匹配得分等方法来处理样本内生性问题,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的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DeAngelo L.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3):183~199.

[2]Becker C. L.,M. L. Defond,J. Jiambalvo,K. R. Subramanyam.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8(1):1~24.

[3]Lennox C. Are large auditors more accurate than small auditor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9(3):217~228.

[4]Francis J. R.,E. L. Maydew,H. C. Sparks. The role of Big 6 auditors in the credible reporting of accrual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9(2):17~34.

[5]Krishnan G. Audit quality and the pricing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3(1):109~126.

[6]Khurana I. K.,K. K. Raman. Litigation risk and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redibility of Big 4 versus non-Big 4 audits:Evidence from AngloAmerican countri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2):473~495.

[7]Behn B.,J. H. Choi,T. Kang. Audit quality and properties of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2):327~359.

[8]Francis J. R.,M. Yu. Big Four office size and audit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5):1521~1552.

[9]薄井彰.审计质量和公司治理——从新上市市场的实证研究证据(監査の品質と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新規公開市場の実証的証拠-)[J].現代監査,2007(17):50~54.

[10]Ajward A. R. The earnings quality status of contemporary Big-4 affiliated auditors amidst ChuoAoyama crisis[J].商學研究科紀要,2010(71):263~284.

[11]矢澤憲一.Big 4和审计质量(Big 4と監査の質-監査コスト仮説と保守的会計選好仮説の検証)[J].青山経営論集,2010(4):167~181.

[12]Louis H. Acquirers abnormal returns and the non-Big 4 auditor clientele effec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1-3):75~99.

[13]Lawrence A.,M. Minutti-Meza.,P. Zhang. Can Big 4 versus non-Big 4 differences in audit-quality proxies be attributed to client characteristic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1):259~286.

[14]DeFond M.,Erkens D. H.,Zhang J. Do client characteristics really drive the Big N audit quality effect?New evidence from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J]. Management Science,2016(11):3628~3649.

[15]Nelson K. K.,R. A. Price.,B. R. Rountree. The market reaction to Arthur Andersens role in the Enron scandal:Loss of reputation or confounding effec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2-3):279~293.

[16]葉凡,方卉,于东,刘峰.审计师规模与审计质量:声誉视角[J].会计研究,2017(3):75~95.

[17]郭照蕊.国际四大与高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审计研究,2011(1):98~107.

[18]王咏梅,王鹏.“四大”与“非四大”审计质量市场认同度的差异性研究[J].审计研究,2006(5):49~56.

[19]王良成,韩洪灵.大所的审计质量一贯的高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9(3):55~66.

[20]林永坚,王志强.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更高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6):73~83.

[21]吴昊旻,吴春贤,杨兴全.惩戒风险、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5(1):75~83.

[22]郭照蕊,黄俊.国际“四大”与高质量审计的再检验——基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115~124.

[23]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07(3):79~94.

[24]刘峰,谢斌,黄宇明.规模与审计质量:店大欺客与客大欺店?——基于香港市场大陆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9(3):45~54.

[25]王兵,苏文兵,何梦庄.“四大”审计质量在中国存在差异吗?[J].审计研究,2011(6):89~97.

[26]曾亚敏,张俊生.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审计质量——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初步研究[J].审计研究,2014(1):96~112.

[27]La Porta. R.,F. Lopez-de-Silanes.,A. Shleifer.,R.W. Vishny. 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6):1113~1155.

[28]武田隆二.财务报表论(財務諸表論(第11版)[M].东京:中央経済社,2008:1~1151.

[29]伊豫田隆俊,松本祥尚,林隆敏.基本审计论(ベーシック監査論(七訂版)[M].东京:同文舘出版,2015:1~456.

[30]鳥羽至英,秋月信二,永見尊,福川裕徳.财务报表审计(財務諸表監査)[M].东京:国元書房,2015:1~430.

[31]仙場胡丹.在国际化时代的审计质量的研究(グローバル時代における監査の質の探究)[M].东京:千倉書房,2016:1~424.

[32]Kato R.,H. Semba,Frendy. Influence of the audit market shift from Big 4 to Big 3 on audit Firms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audit quality:Evidence from Japan[J].Academ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2016(3):62~83.

[33]Ball R. Market and political/regulatory perspectives on the recent accounting scand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277 ~ 323.

[34]Sakagami M.,H. Yoshimi.,H. Okano. Japanese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transition[J].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9(3):340~357.

[35]Numata S.,F. Takeda. Stock market reactions to audit failure in Japan:The case of Kanebo and Chuo Aoyam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0(2):175~199.

[36]Skinner D. J.,S. Srinivasan. Audit quality and auditor reputation:Evidence from Japa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5):1737~1765.

[37]Wong N.,A. C. Ahuvia. Personal taste and family face luxury consumption in Confucian and Western societies[J].Psychology & Marketing,1998(5):423~441.

[38]伊藤邦雄.現代会计入门(新?現代会計入門)[M].东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4:1~710.

[39]祝迫得夫.日本的企业储蓄和资金筹集的动向(マクロの企業貯蓄と近年の日本企業の資金調達の動向)[J].経済研究,2010(1):18~32.

[40]青木英孝,宮島英昭.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日本企業における事業組織のガバナンス―企業の境界と二層のエージェンシー問題の視角から―)[M].东京: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10:1~58.

[41]胡丹.在国际化时代的审计和会计研究(グローバル時代における会計?監査研究の行方~Cross-Country研究に注目して~)[J].国際会計研究学会年報,2014(34):5~21.

[42]吉田和生.日本的审计质量和操纵利益的分析(わが国における監査の質と報告利益管理の分析)[Z].东京:財務情報の信頼性に関する研究(日本会計研究学会特別委員会?最終報告書),2006:385~398.

[43]Dechow P. M.,I. D. Dichev.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40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S1):61~69.

[44]山口友作.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关系分析(監査事務所の規模がアナリスト予想の正確性に及ぼす影響)[J].現代監査,2013(23):155~165.

[45]Hu Dan. Abnormal audit fees and auditor size in the Japanese audit market[J].Academ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2015(3):141~152.

[46]Hu Dan,Ryo Kato. Accruals-based audit quality in the Japanese audit market[J].Academ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2015(1):186~197.

[47]Semba H. D.,R. Kato. Does Big N matter for audit quality?Evidence from Japan[J]. The Asian Review of Accounting,2019(1):2~28.

[48]Kasznik R.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9(1):57~81.

[49]Kothari S. P.,A. J. Leone.,C. E. Wasley.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5(1):163~97.

[50]Frendy,Hu Dan. Japanese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announcements of news affecting auditors reputation:The case of the olympus fraud[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4(3):206~224.

猜你喜欢

审计质量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现状及对策研究
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述评
基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
关于降低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
审计质量导向下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规范研究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
我国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影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