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紫砂壶形体变化的理解
——作品“满瓢”中的制作感悟

2020-02-03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茶壶形体紫砂壶

刘 辉

在紫砂壶收藏的领域,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石瓢壶是紫砂传统器型之一,如今只要想学习制作紫砂,或是对紫砂有一个入门的了解,石瓢壶这一造型几乎是绕不开的存在。这一壶式壶身呈梯形,壶面的曲线柔和而流畅,造型浑厚却又不失古朴,壶嘴相当简洁,出水很有力度,壶把是一个倒立的三角形,这让其与壶身的造型形成互补,是比例和谐的极高体现,展现了一种精准的形体分割组合之美。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石瓢壶是一件非常适合初学者上手制作的茶壶,但这把壶同供春壶一样,都属于易学难精的类型,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本文开头的那八个字的评语。

石瓢壶的变并不是指其壶式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而是指只要符合壶器整体的比例,石瓢就可以在有限的情况内任意变化,比如眼前这这把“满瓢”就是从基本的石瓢造型衍变而来的。这把壶同样采用平压盖及过桥壶钮,盖钮之间的比例十分恰当,壶钮中心的孔洞下方就是壶盖的通气孔,拱桥形的钮身带有一种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的风味,钮桥所形成的线条用暗接法进行镶接,但并非是单纯的镶接前后两端,而是同时向前后左右拓展,这样一来整个壶钮就同壶盖融为一体,钮即是盖,盖包含了钮,充分体现了精巧细致的做工特点;与壶钮相对,壶底部的钉足呈现鼎立态势,三角形在石瓢造型中并非是单纯的横向坐标,亦是相互组合的纵向坐标,给人一种既简洁轻快又踏实稳重的感受,这种感受同时由壶身的高度决定,三足之间的间距要与壶身的高度加壶钮高度形成对应,产生“黄金分割”的效应,当壶面高度小,壶钮趋于扁平的时候,三足的间距就要适当扩大,钉足向外延伸,而当壶面变高,壶钮更加立体的时候,三足的间距就要适当收拢,更“藏”于壶底之内。在这把“满瓢”的壶足就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石瓢这一造型的变化规律,就绕不开这一壶式的起源,在陈曼生所谱的十八种紫砂壶造型中,石瓢壶与石瓢提梁壶是唯一形式上重叠的作品,这并非是陈曼生谱写时的失误,更像是有意为之。因为在历史上,“石瓢”早称为“石铫”,这其实是一种煮茶器,其形状就类似于“石瓢提梁壶”,而在明清两代,传统文人喝茶时崇古尚古的风气并未断绝,在那个时期依旧有保持古法喝茶的习惯,适宜烹煮的提梁就属于必不可少的茶壶形态,只是石瓢这一造型实在太过于经典,陈曼生所题“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确实概括了这把壶的特质,那就是关键在于形态本身比例的掌握,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由此及彼,延伸到其他的紫砂壶造型制作上。

历来一种好的紫砂壶式都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带有历史和文化叠加后的美。石瓢壶就如同一首歌,由不同的人演唱,虽然歌词不变,但各有各的音调,各有各的动听。在制作这一壶式的时候,都能够发挥自身的理解和才能,不断地演绎出令人喜爱的全新变化,壶中百变,变的并非是壶,而是人,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够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全手工制作紫砂壶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坚守传统历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继承紫砂壶艺的传统并非是照搬前人的智慧,而是在继承前人对创作的思考,顺应时代的变化,创作出契合时代背景的经典。所以虽然传统的石瓢以“瘦”为美,满瓢的制作却要反其道而行,将圆满和丰腴带入其中,同时依旧遵循着石瓢本身那精准的比例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演绎轮回。创作时对茶壶形体的揣摩,对时代的体味和汲取都是创新必不可少的助力,而时下我们要做的便是坚持不变的同时,探索求变,以经营一家百年老店的心态坦然面对风雨,力求发扬出一种工匠般精益求精的精神,求根问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作道路。

结语:玫开万朵,独摘一枝怜;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很多造型背后的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紫砂壶形体的思考是紫砂创作者成长的基础,常言道:“做壶如做人”,当每一件作品都精心构撰,不使其成为应付和将就,那么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出手便是华章,立器便是经典,对于制艺思考的坚持,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制作工艺本身。

猜你喜欢

茶壶形体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