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作品“顶天立地壶”的创作理念和文化意义
2020-02-03王小云
王小云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江南宜兴自古以来就是山清水秀、人文荟萃之地,享誉世界的茶具之王——紫砂壶便是产于此地,紫砂壶作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深受宜兴地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天然灵秀的气息和雅致脱俗的气质,让人在品茶的同时感受到独特的艺术人文情怀。自北宋以来,无数紫砂艺人和文人雅士参与到紫砂壶的制作设计中,丰富了紫砂壶的题材,完善了其制作工艺体系,紫砂材质的高可塑性又使得各种题材都能在其上得到完美的呈现,因此,紫砂壶造型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它满足了不同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让每个爱茶人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把壶,如同一位好友长久相伴。
1、紫砂壶“顶天立地”的造型设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由于制作人的不同、制作的手工性以及制作过程的偶然性,紫砂壶以不同的题材和形态呈现。一壶如一人,一把成功的紫砂壶是具备独特的气质和生命力的,紫砂壶“顶天立地”(见图1)壶如其名,通过恰到好处的形态展现出大气的风格和气度。外形是一把壶的基础,足有力、身有度、肩不塌,才能展现出它的精神气度。紫砂壶“顶天立地”是以竹子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此壶以圆器为造型基础,结合花器的局部装饰技法,将竹子的形态特征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简约而不简单,生动自然、清新雅致。作品采用传统三足底的形式,三足底形式的灵感来源于古代青铜鼎,三足均匀分布于壶底撑起壶身,显得端庄挺拔,极具精神气。鼎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来源于鼎式的三足底给人以威严、庄重、精神奕奕的感觉。此壶壶身圆润饱满,流畅柔和的线条充满了张力,骨肉亭匀的身筒给人以饱满的生命力,壶肩过渡有力,肩线清晰分明,肩颈和壶盖之间有鲜明的过渡,短而有力,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圆形壶盖微微鼓起,与壶身自然融合。作品的壶流、壶把、壶钮、壶底皆以竹节的形式制作而成,高高立起的壶钮如同一段挺拔的竹节,竹节线清晰,竹节线附近饰以毛点,彰显出竹子的年代之久远,显出生机勃勃之感。壶流和壶把皆是竹节形式,竹节线清晰分明,壶流粗短,转折有力、出水顺畅,壶把也较粗,婉转于一侧,与壶流相辅相成,流、把粗壮且有力,彰显出盎然生机。作品采用贴塑的装饰技法从壶盖和壶足处伸展贴塑出一段竹叶,尖细的竹叶清新自然,十分飘逸,壶身表面以陶刻的技法刻字,字体入木三分、潇洒飘逸,与竹子的气质相得益彰,同时陶刻的装饰又增加了作品的人文气韵,可谓赏心悦目。整壶泥料、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端庄沉稳而又不失清逸雅致,简约生动、自然大方,保持实用性的同时给人以极大的观赏价值,让人仿若身临其境,一阵竹林清风扑面而来,伴随着淡淡的清香,意境十足。
图1
2、紫砂壶“顶天立地”的内涵思想
在古人眼中,竹不仅仅是清雅的风物,竹如君子,更是心中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经冬不衰,四君子:梅、兰、竹、菊清雅隐逸,两者中皆有竹的一席之地。竹有节,节节为空,比谁都来得通透,用一颗“空心”笑看人间烟云、繁花落尽。辽辽天地间,遗世独立,宁折不弯,一身的清高傲骨。自古竹为人所喜爱,爱竹、用竹、藏竹,赏之气节、爱其意境。竹居,不仅仅是视觉的,更体现为一种关怀,它既包含对人的尊重,也包含对大自然的敬畏。从建筑到装修,竹子不仅是建筑的构造元素,也是室内的装饰元素。从材料的性质来说,竹子加以处理则可为自然界里真正的“钢材”。从屋内抬头往上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与天、与世界又近一步,心生欢喜。竹造的房屋和物体,不仅可以承载心灵上的悠然与禅意,还有其建造速度可观,可快速拆卸,并可以重复循环再利用,更不会产生污染,对于环境的关怀也是更近一步。“宁可无肉食,不可无竹居。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清如竹,是一种境界。竹子不仅可供观赏,美化生活环境,可供食用,可用来制造各类生活用品,它更象征着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文人的品格和追求,竹子虚心、有节、刚直,古人云“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是顶天立地的品格象征,是中国文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特征,竹子坚韧不拔、顶天立地、刚正不阿的品格不仅激励了古人,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迎难而上,为强大美好的新中国而斗争,也影响着无数现代人,让我们在祖国日益美好的今天始终保持初心、饮水思源、不断奋斗。紫砂壶“顶天立地”借由竹子的意象创作而成,不仅给人以极大的观赏价值,也引人深思。
3、结语
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紫砂壶已然不仅是简单的实用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大,大家对紫砂壶的文化性越发重视。一把好的紫砂壶,能够完美实现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将个人思想与情感融合其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涵盖其中,承接传统、引领时代,让人从中领会到深厚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