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掇只”的光素之美和历史传承
2020-02-03储叶
储 叶
江南水乡宜兴自古以来就有“中国陶都”的美誉,7000多年的制陶史孕育了丰富的陶瓷文化,紫砂艺术正是在此基础之上进化而来。明代正德年间,文人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中借宿学习,他的小书童龚春在空闲时间运用紫砂抟制而成“树瘿壶”,其灵感的来源就是寺内的千年银杏树树瘿形态。通过文人阶层的记录、传播、使用,紫砂壶在明代的时候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龚春开始,宜兴紫砂能人辈出,他们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生花的妙手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紫砂演绎成一件件艺术作品,其中倾注了许多的汗水。今天,传统的紫砂陶制作技艺早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许多紫砂大师的名家示范引领之下,在年青一代的紫砂艺人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之下,紫砂艺术的发展薪火相传,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文化氛围。同时,随着人们对于饮茶文化的重视,紫砂壶的市场需求也是越来越多,为紫砂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机会。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掇只壶》在继承传统经典器型的基础之上,希望演绎出自己的味道。众所周知,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掇只壶”,就是清代紫砂大师邵大亨制作的“大亨掇只”,再后来的紫砂艺人基本都是沿袭了这款器型的特点。此壶壶身饱满圆润,腹部鼓起,非常实用,下面微微收拢,置圈足,凸显出一定的层次感和亭亭玉立的感觉。壶嘴弯流,小巧精致,出水非常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适,壶肩部的处理也是转折张弛有力,凸显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壶盖与壶口子母线吻合,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点缀的圆珠壶钮与整器非常和谐统一。在我制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把经典的味道延续下来,同时赋予作品更多的现代气息,对于这样的一件作品,过多的粉饰反而是画蛇添足的存在,只能原原本本地以光素器的形态展示给大家。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掇只壶》,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其他的装饰,仅仅是在一招一式之中,把大亨仿古的工艺、范式、气韵继承下来,通过自己更加细致的细节处理,更加用心的明针工艺,更加严谨的制壶态度来彰显出对于这件作品的敬畏和对于大师的致敬,希望在以后的制作过程之中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光素器的精妙之处,也更好地把紫砂本来的面貌呈现给大家。
我们一般所说的掇只壶,就是“大亨掇只”,关于其名字的由来,也有许多的解释,而以大亨来命名,则是为了纪念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紫砂巨匠邵大亨,也是顾老最为崇拜的前辈。大亨仿古、大亨德钟、大亨掇球等等器型和掇只一样,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由此可见邵大亨在紫砂光素器方面的极高造诣,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就被收藏家视为珍宝,被誉为“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可以说,紫砂经典光素圆器的半壁江山,都是邵大亨一手开创的。在历史的传承之中,“紫砂七老”之一顾景舟对于掇只壶的研究也是颇深,但是却从来没有临摹过“大亨掇只”,可见顾老对于艺术的严谨和慎重,也侧面反映了紫砂历史的传承和其中动人的故事。曾经在紫砂圈有个顺口溜说:“先生开口不要夸,先做掇只和汉瓦,经典面前比一比,功夫真假壶说话”,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其中的真理。我的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掇只壶》也正是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之上,读了许多关于掇只壶的故事以后,深深地感到惋惜,又为它优美的器型和实用的功能而动心,于是决定演绎出来,希望广大的壶友能够体会紫砂光素之美和品味到其中的历史故事。
结语:传统中蕴含经典,简约而不简单,紫砂壶掇只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感觉。作为最经典的紫砂器型之一,无论是在茶座之上冲泡茶叶,还是陈列起来观赏,都是无可争议的王者器型之一,通过它的光素设计,可以欣赏紫砂圆器的本来面貌和流畅的线条之美,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和与生俱来的淳朴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