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分析及思想引领
2020-02-03陈巍延
陈巍延
(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千禧年后的大学生已开始全面进入大学校园,出生就生活在互联网中的他们被称为网络原住民,而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们依赖手机已经成为世间的普遍现象之一。校园内外,宿舍与食堂、又或是教室与图书馆,随处可见“低头族”们不停地滑手机,“低头族”滑手机的目的主要是关注新闻、浏览短视频、购物、观看直播、与人聊天,或是参与电子游戏竞技等。在高校的日常授课中,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了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力可谓各出奇招,但大抵收效甚微。过度手机依赖不仅有碍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也直接挫伤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能损害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手机既是重要的通讯工具,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频繁使用都导致了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负面影响亦不可小觑。相对于在家庭和学校较为严格监管下使用手机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们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手机使用空间、时间,预防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的负面效应,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粗浅思路,以就教于方家。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日均使用手机超5小时。此外,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18点以后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高峰期,71%的学生在21点到0点间使用手机[1]。黄俊霞等人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1554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调查其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依赖性。结果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性的检出率为15.3%;大学生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动机依次为人际交往(42.3%)、娱乐(42.3%)、打发时间(8.1%)及学习(7.2%)[2]。2019年11月,笔者以采集弹幕的形式对B站部分用户的每日平均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进行了调查,在bilibili.com视频《av47180907》01'07"-01'31"共收集到243份来自2019年10月7日至11月25日的有效数据(图1),统计结果显示每人每天平均点亮手机屏幕8小时31分钟,大致相当于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长。
图1 随机调查243名用户日平均使用手机时间统计表Fig.1 Survey of the average daily use ofmobile phone by 243 users by random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学界尚未对“手机依赖”有明确的定义,但笔者认为以下要素是判定手机依赖的重要参考:(1)每天手机占用大量的个人闲暇时间;(2)当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并想要尽快找到手机;(3)一旦停止浏览手机的行为会感到空虚或不适。直观地说,当一个人出现无论有事没事就会下意识想要去打开手机浏览的行为,“手机依赖”便可以被认为已经实质产生。
二、过度手机依赖的危害
(一)影响睡眠作息与身心健康
过度手机依赖确确实实地在偷走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睡眠。
手机依赖程度是睡眠质量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机依赖越严重,睡眠质量就会越低。已有研究表明,电子屏幕发出大量的蓝光,睡前长时间浏览荧幕会显著抑制自身褪黑素的分泌[3]。哺乳动物处于黑暗中时褪黑素分泌活动加强,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睡眠。延迟入睡时间,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降低睡眠质量且使人第二天会感觉更加疲惫困倦。相关研究表明,短睡眠时间和低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有关。失眠会引发血管和神经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脑内生化物质的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每天无节制地滑手机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时长的缩短,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影响现实社交
大学生渴求建立自我认同,手机上丰富多样的网络社交媒体能够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展示舞台,同时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人[4]。然而大学生在现实中往往较难发现那么多心有灵犀之人,长期沉溺于手机在线社交网络中,很可能给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带来疏远,对他们的情感导向带来负面影响,妨碍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建立足够的自我认同。
(三)影响学习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大学生们皆通过网络学习线上课程,PC、ipad、手机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媒介。但在网课学习中,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又因同伴压力和教师督促的缺失,常常因手机的消息提示而走神。在网课之外,大学生将手机用于学习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无穷无尽的新闻消息、娱乐讯息不会给他们放下手机的机会,前文的调查报告显示睡前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高峰期,熬夜滑手机将会导致学生第二天精神不振、到课率差;即便坐在课堂或是观看网课视频,也常常是心猿意马,一边是可能受益终身的知识,一边是意义不大的资讯,然而很多大学生却选择了后者。
随着手机更加紧密地融入生活,部分人一旦没有手机便会感到焦虑。没有手机就没有安全感,手机一刻都不能离手。间断使用手机会让人在正在进行中的任务上分心。对于大学生来说,“现代三大幻觉”之一“手机有新消息”总是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去尝试解锁手机。早在2016年,360手机用户调研中心发布《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要解锁屏幕122次。不断尝试解锁手机带来的高频专注打断是一方面,而片段化的使用习惯导致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被消磨,大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使用手机百度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判断。缺少了手机,他们便难以思考,“手机不在恐惧症”让大学生们变得焦虑,而减轻这种焦虑感的方式唯有再次解锁手机。
(四)产生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本身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是指行为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大学生接受着群体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论在宿舍还是班级,大学生们总是以集体存在的形式度过多数在校时间。如果群体中有部分手机依赖者,其放纵自身的行为很可能导致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产生“负外部性”。毕竟电子产品的魔力无法阻挡,谁能经得住“战友喊你上线吃鸡”的诱惑呢?一旦这种轻松散漫的氛围蔓延到了本该专注于学习的课堂,蔓延到本该提供休息场所的宿舍,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无法抑制那滑手机的手,那我们的大学生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
三、手机依赖的成因
手机早已融入现代生活,使用手机是一种客观需求,但在客观需求之外我们还是停不下不断滑屏幕的手,我们该作何解释呢?
(一)“停止信号”的缺失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刷手机欲罢不能,是因为没人喊“停”。
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让广大用户无法抑制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手机的应用没有“停止信号(Stop signal)”。
“停止信号”能够提示用户手机的使用已经达到某个阈值,是时候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了。传统的学习和休闲方式有着明显的停止信号,例如:作业本写完了,合上;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了,阅毕;本周电视剧播放完毕,下一集要等下周。但如今的网络流媒体出于增加“用户黏性(Viscosity of users)”的考量不再设置停止信号,而是会推送更多内容。国内的新浪微博、抖音、头条、快手等主流社交和视频门户APP在用户一个视频看完之后只要轻轻往下一滑,甚至不需要下滑就会紧接着推送下一条视频,一篇文章阅毕之后会弹出多个候选内容,只要用户不主动停止浏览、关闭手机屏幕,便会不知不觉在屏幕上滑走更多的时间。
(二)专注点的缺失
学习困惑、缺乏兴趣、未来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部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看似繁忙的大学生活,却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专注点(Focus point)的缺失让这些大学生们过着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生活。而手机,恰好就是这无聊生活的减压神器,一旦放下手机,空洞感和自我厌恶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专注点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兴趣点,二是专注力。李华伟提出,中学和大学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使大学生难以适应,不思进取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导致部分学生过度放任,信仰、信心和兴趣的缺失使大学生陷入迷茫和无助等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生活空虚化、兴趣点缺失的重要原因[5]。同时有研究表明,现在学生在课堂、家里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其中课堂注意力集中30分钟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少,只占1/5;家里做作业拖拉,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却占3/5[6]。
(三)焦虑缓解需求
滑手机带来暂时性的愉悦,能够缓解片刻的焦虑,似乎所有的不安与孤独也就此消失,“滑手机一时爽,一直滑一直爽”的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对手机依赖甚至成瘾。
解锁手机,偶尔发现的有趣内容为我们带来快乐,即便看遍了一天的抖音微博朋友圈,滑手机带来的快乐和回报越来越少而边际效用越来越低,但还是停不下刷手机的手。这种现象和吸烟成瘾者、酗酒者的特性类似,是利用滑手机来拖延、逃避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不应该在手机上花太多时间,截止日期带来的焦虑不知为何却驱动着我们再滑几下手机,但饮鸩止渴的结果只有越滑越空虚,越滑越焦虑。
四、过度手机依赖的应对策略
纵然过度手机依赖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没有“停止信号”的APP总能让你在笑到合不拢嘴之余感到一丝空洞与自我厌恶。但现代交通出行需要手机导航、结账付款需要移动支付、结识友人扫一扫二维码、与人联系更是少不了社交APP。5G时代,流量费用、电池续航早已不是手机用户面对的主要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手机占用了大学生大量时间和空间。在这信息化的洪流之中,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如何守住关卡,既保持良好的学风纪律又不丧失人性的关怀,还能充分利用新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单纯禁止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规范手机使用,宜疏不宜堵。
(一)自我约束
严于律己,严以修身。应对策略第一步自然从手机的使用者自身寻找突破口——用户需要“停止信号”。
最注重用户体验的人向来是我们的手机厂商,在关注到用户有自我约束的需求之后,2019年来,苹果、华为、小米等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更新了“屏幕时间管理”功能,该功能可以限制设备使用时长或指定应用的使用时长,为用户滑手机的时长设定一个上限值。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其投稿视频《每天只看半小时手机,坚持一周后我有哪些变化?》[7]中,他尝试将每天的亮屏时间限制在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所有的APP都会变灰无法开启。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每天使用手机半小时”。试验一周过后,何同学的手机变回了一个纯粹的生活工具。“像守财奴一样把时间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自律为何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上带来一系列质的变化: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后,他能够有时间每天睡午觉,下午上课精神棒;不把手机带上床,睡眠质量有了极大改善,更为他带来了情绪上的积极改变;每天早早写完作业还能观赏一部电影。
将手机上看短视频和新闻的时间聚集起来,每天便能够做更多更有意义事情。防范碎片化的屏幕使用方式,寻找自身的兴趣点,集中注意力专注做一件事,获得感与安全感将会弥补放下手机后的空洞和自我厌恶。
(二)校方管理
人不律己,律必治人。应对策略第二步,来自学校的引导和管理。
1.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大学生充实有效地利用手机
2018年3月,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大学习”行动;2019年1月,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Android、iOS端上线,这都是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渠道,我们应牢牢把握、充分利用。
按照目前情况,“青年大学习”对于广大大学生是“每周必修”,“学习强国”对于大学生党员群体是“每日必做”。经过这两年的历练,大学生们已从一开始对学习平台的陌生和不习惯,到现在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习以为常。如各高校能在平台中上传各自特色工作成果,加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学习内容,甚至允许学生用户自行上传经过审核的学习内容,并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每日积分要求、提供学习积分兑换,让大学生们乐于利用学习平台、主动利用学习平台,进而养成通过手机在平台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样,党中央重大决策、地方重大部署、高校科研文化就会离学生们更近,大学生掌上思想阵地就能愈发坚固。
2.优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每年高考季的暑假总能见到大批放假高中毕业生纵享娱乐时光,仿如放野生动物回归大自然。这些准大学生从网上确认录取到大学报到相隔两个月,很多准大学生回归真我,毫无顾忌地玩起了手游,在手机的陪伴下熬过整夜时光。糟糕的是,准大学生家长默许他们毫无顾忌的自由。可正是这两个月的放纵,让不少准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对此,高校招生办、二级学院应该在新生确认录取前后,为新生提供专业学习指导和大学生活指引,加强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的启发,增强大学新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好书推荐、名师在线课堂、大学图书馆打卡等系列预习指导服务,让新生认识到大学生涯任重而道远。
3.拓展户外运动
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还有明媚的阳光是最好的“心情净化剂”,定期出去参加一些运动健身、旅行采风之类的户外活动是不错的选择。可喜可贺的是全国各高校推行的大学生晨跑正好满足了当下的部分需求,需要带着手机跑才能打卡的它,或许能够让大学生机不离身亦能运动。高校党团活动中,亦可引导大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既锻炼身心健康,也增强对党团组织的向心力。
4.建立手机依赖干预体系
一旦发现学生产生手机依赖,高校应立即对发现的过度依赖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高校应设置系统的救助渠道。对登记在册的手机依赖学生,应以辅导员、院班干部为骨干,结成帮扶对子,开展针对性劝导和监督。如果程度较为严重,特别是出现不专心课堂学习,埋头手机,甚至屡屡旷课的情况,应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派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教师对相关学生给予心理疏导,屡教不改者应给与必要的纪律处分。
寺庙中有设禅修体验,一般在为期3-7天的禅修时间内,僧人会要求你交出手机,3-7天的修行后可让人感觉自身焕然一新。对于严重的手机依赖者,高校还可建立“静修体验班”,指导手机依赖者集中在特设的培训班中体验无手机干扰的安静时光,帮助他们脱离手机依赖带来的心理干扰。
(三)家庭监督
律己及人,当仁不让。应对策略第三步,来自家庭的内部监管。
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生活学习已经基本脱离家庭监管的阶段,但部分大学生养成手机依赖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追溯到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彼时家庭监管就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而这样的家庭监管的效果会绵延到大学学习生活阶段。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家长的行为示范会影响孩子形成对于社会和自身规范的最初印象。作为家长,如果也形成手机依赖不能自控,又如何能正确引导孩子把握手机的合理使用尺度呢。一方面,家长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投身家庭成员交流、阅读书籍、户外活动等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展现颓废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家长应该经常主动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在改进生活质量的同时,着重培养孩子在学习、社会交往、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孩子控制和调节好自身情绪,合理规划日常生活。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手机依赖,请不要吝啬告诉孩子:屏幕展示的虚拟世界其实和现实世界是两回事,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世界有维度更广的交流方式,参与到现实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带来的收获或许是在虚拟世界中所意想不到的。当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示范,形成包括合理使用手机在内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有可能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延续到大学学习生活中,以致受益终身。
五、结语
手机依赖、网络成瘾,这些所谓的“洪水猛兽”其实都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那些担心孩子染上“网瘾”的家长现在甚至比孩子更依赖手机。手机本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但却可以使成瘾者被手机奴役,行为难以自控。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烦恼归因于新科技及其未知很容易,但已经形成的习惯和创伤却在短时间难以改变。当然,就算控制了滑手机的欲望,科技无穷尽,说不定下一个夺走你时间的就是虚拟现实?自我约束不是几次尝试就能轻易被记住的,多管齐下助力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觉醒,持之以恒,人才会慢慢远离诱惑。或许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手机,大学生才能回归到课堂、专注于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