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岁“渔民”与他的“大黄鱼梦想”
2020-02-03林萍姗
文/林萍姗
大黄鱼素来有“国鱼”之称,是中国东南近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闽东有“大黄鱼之乡”之称,2019 年闽东大黄鱼产量约16.4 万吨,占全国大黄鱼产量80%以上。产量巨大,却因养殖密度大、地处内海,产出的大黄鱼肉质差、土腥味浓、条形丑,价格极低,较野生大黄鱼差了近百倍,大黄鱼养殖业发展僵化。成长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内海大黄鱼养殖家庭的叶周敏,自小与大黄鱼结缘,耳濡目染父辈的养殖经验。长大后,他曾尝试过不同的人生方向,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做“渔民”,探索大黄鱼养殖业的改良,开启一场关于大黄鱼的“逐梦之旅”。
逐梦青年成就校园蜕变
叶周敏在成为“渔民”之前,曾有过音乐梦想。他因具备良好的音乐天赋与基础,高中时一直是音乐特长生,渴望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深造。然而,由于闽、津两地的招生政策不同等因素,他在高考文化课超过录取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情况下仍然与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转而至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闽江学院四年的学习与创业经历使叶周敏完美蜕变。
大一学年,叶周敏参加了包括SYB 青创培训在内的各类创业培训,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校内各项创业赛事。暑假期间,他争取到赴上海实习工作的机会,在从事销售内勤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进销存管理经验及大型渔业展会参展经验。
大二期间,叶周敏进行创业试水,与两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拍即合,打造了一个用于医疗行业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医院诊所对用户进行健康管理。
“那时候,有个朋友家里是开线下诊所的,对于病患的管理做得很乱,患者的过往医疗依赖纸质病历,医生又无法记住所有病患的信息、禁忌,遗失纸质病历即遗失医疗过往,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立医患信息管理系统成了当务之急。”
借此契机,叶周敏进行了一番调查,他发现无论是医院还是诊所,都存在对病患信息管理混乱的情况,一些资金雄厚的医院有条件自建机房,拥有自己的HIS(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更多的医院和诊所无法负担这笔费用。于是,叶周敏和伙伴们找准了商机,共同打造了一个简洁方便的云端HIS 系统,整合各类功能,让医生对于病患情况一目了然、让院长能够直观地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医院诊所可以从门诊挂号管理、病例管理系统、药房药库进销存管理、病床管理、在职医护管理等不同需求模块进行选择,无需付出高昂的代价打造和维护系统,同时能提高管理水平,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不同医院还能共享患者信息。”
三个年轻人各取所长,叶周敏擅长项目策划,负责规划项目计划,先后完成了项目计划书、项目分析、市场分析及路演准备;擅长计算机的合作伙伴负责组建程序员队伍,尝试编辑程序;家里开诊所的合作伙伴负责抽样,采集所需市场信息。他们租了一间面积不大的办公室作为工作室,申请了营业执照,在两个月的艰苦奋斗之后,项目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之中不断成长。不料,该项目终究是昙花一现,由于课程要求,大三学年叶周敏不得不赴台湾进行1 年的交换学习,同时另一个伙伴也要忙于毕业设计,项目被迫结束,成了叶周敏心中的遗憾。
在台湾交换学习期间,叶周敏参访了多家大型知名企业,了解到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和方法,也对管理学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尽管台湾与大陆只隔了一个浅浅的海峡,但这段经历使我认识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同的环境确实会给人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台湾记忆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老教授,他用思辨的角度给我们讲了管理力和领导力,使我对管理这门学问产生了新的认识。”
结束交换学习回到大陆后,叶周敏和父亲深度探讨了大黄鱼养殖,于2018 年7 月成立了福建大渔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东海生态高品质大黄鱼为核心,多种优势水产并进,以突破当前宁德大黄鱼产业发展僵化的现状,从小鱼到成鱼,形成科学化管理模式,打造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水产养殖公司。
大四完成学业后,叶周敏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创业,追逐“大黄鱼梦想”。
宁德大黄鱼“翻身”享美誉
“因一次很偶然的机遇,我们到了浙江的水产市场,发现那里的水产鱼市非常繁荣,其中黄鱼的摊位最多,且人流涌动,内海的鱼排鱼和外海的生态鱼价格差了一大截。宁德的内海大黄鱼每斤一般在18 ~20 元,而东海生态大黄鱼每斤能达到80 ~100 元,二者之间的差距顿时让我对生鲜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是大黄鱼,为什么价格会出现天壤之别?”
叶周敏相信,既然浙江的温州、台州一带可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大黄鱼,地处经纬度、气候、海域洋流与浙江相差无几的宁德霞浦也一定可以。在走访了众多专家和浙江养殖户后,他发现二者之间的主要差距在于内外海因素和养殖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于是,他邀请父亲一同寻找适合高品质生态大黄鱼的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的重中之重是需要合适的区位,要满足是外海、有水流、有空间、具备优良避风港等特点。通过不断地实地考察,叶周敏的团队终于寻得了合适的地点,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的养殖方式融会贯通,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仅一年的实践,公司所产的东海生态大黄鱼就得到市场认可,平均三天要有一趟专车送往浙江温州海鲜市场,同时与省内许多海产经销户达成供鱼协议,较内港普通大黄鱼价格更好、购买者普遍接受度更高。公司的产品被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评为优级大黄鱼,养殖基地获霞浦县委、县政府列为“渔业科技养殖和转型示范基地”。现在,每个月平均营业收入接近80 万,直接带动20 多人就业,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40 个,预计至2020 年底,能直接带动 50 人就业。
“我们产品的定位是:立足于东海,培育出最接近野生品质的生态大黄鱼,目前就口感来看,我们的大黄鱼已经和野生大黄鱼没有区别了。”
叶周敏告诉记者,虽然通过改良,他的团队解决了大黄鱼的口感问题,使生态大黄鱼的口感接近野生大黄鱼,但是因为浙江市场对于福建高品质大黄鱼的认同感较低,因此,在改变大众对福建大黄鱼的固有印象方面,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尤其在初期销售阶段,叶周敏处处碰壁,苦于打开市场。
“当时,我们几个人带着几箱鱼,到浙江的各大市场,但凡黄鱼摊位就上前推销,他们一听到是‘宁德鱼’脸色就变了,都不愿意尝试,连无偿品尝都不愿接受,让我们大受打击。不过,在我们的坚持下,温州终于有商户愿意尝试进一批鱼,结果反馈特别好,进货开始一批比一批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敢把‘福建’写在封装胶带上,只能写‘渔鼎天东海生态大黄鱼’。后来建立了口碑,越来越多的商户认可我们的鱼,都从我们这里进鱼,甚至有商户特意来公司拜访,希望能够从我们这里拿鱼。也正因打开了市场,我们捕捞鱼的频率从原先的十几天一次到后来的三天一次,捕捞量从一次几百斤到后来的一次一两吨。”
这个过程教会叶周敏:品质优良才能通过市场的考验。他也庆幸当初团队没有放弃,如果没有这份坚持,可能早就直接“倒”在销售这个流程上了。
“真正影响大黄鱼口感的一定是水质,相比内海,外海的水质更优良,小鱼小虾及浮游生物丛生,自由的捕食环境,以及抵御大海的锤炼,能帮助大黄鱼‘破茧成蝶’。”为了全面提升当地大黄鱼的品质,叶周敏创新养殖方式,立足于东海,在大京己澳的超大围网,属于黄花鱼的“防护区”,投放岱衢族大黄鱼,只投喂新鲜小鱼小虾等新鲜饵料,减少人工干预,构造接近野生大黄鱼生长、捕食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大黄鱼的野性,不断抵御海浪、洋流,在凶险的外海台风的千锤百炼下,长成的大黄鱼条形更修长、肉质更紧实,凝而不散,没有内湾鱼的土腥味。也由此,其养殖基地在2018 年获得国家大黄鱼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颁发的“高品质大黄鱼养殖示范基地”称号,其产品在2020 年初也被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评为“优等大黄鱼”,同年还获得了东海“有机大黄鱼”的认证。
科学化养殖,向更好、更高的 目标迈进
2020 年,叶周敏与闽江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共同打造科学化养殖,实时监控鱼群生长动态和水域水流环境,以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水产养殖,以改善过往传统且低效的粗放养殖的局面,提高出产率,为下一代鱼类养殖先行。
一方面,叶周敏通过母校的技术支持,建立科技养殖平台,实现养殖的可控化和自动化。“我们在外海基地的创新是通过大围网来打造大黄鱼的‘保护区’,营造接近黄鱼野生生长的环境,但还是有很多技术性的限制因素存在:一是反馈和反应慢,因为外海的流速大,围网也特别大,围网的磨损、藻类贝类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水下鱼群的情况,我们都无法实现实时的监控;二是外海气候较为恶劣,但工人还需要长时间在外海值守、投喂,危险度高、工作量大。”
另一方面,和学校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也可以实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一体化链接。通过“产学研创”,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总结交流养殖基地应用现状、技术发展趋势及热点前沿问题,联合申报国家/行业科技项目,推动行业相关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应用和成果产业化等,提升养殖技术创新水平。母校为叶周敏的公司推荐优秀的毕业生以及人才培养、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智力和资源支持;叶周敏为母校师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叶周敏的公司目前有三个养殖基地:第一个是溪南东安养殖基地,主要用于小鱼的培育;第二个养殖基地在霞浦县三沙镇的外海港口,由于该水域各方面条件适宜,大量浮游生物从生,形成天然饲料,对中鱼野性的提高、土腥味的消除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三个养殖基地在大京斗米澳的外海,是生态大黄鱼养殖的核心,这里相比内海,时常洋流湍急,并伴有大风大浪,也因此内流顺畅,饵料丰富且无污染,冬季水温不至于太低,是适合野生大黄鱼生长的环境,也是生态大黄鱼养殖的第三站,通过用大围网仿生态养殖,建立“保护区”,给大黄鱼创造野生生长环境。
三个养殖基地,把小鱼到成鱼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环环相扣,期间着重控制黄鱼养殖数量,以质量取代数量,用科学生态取代传统粗放。
“养殖业是极具风险的行业,作业人员的安全问题一直面临严峻的考验,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作业方式迫在眉睫。我经常参与捕捞、分拣等工作,因为黄鱼体表有一种黄色素会遇光分解,而非金黄色的黄鱼无法出售,所以黄鱼的捕捞必须在夜间进行。而外海的海风特别大,海浪一道接着一道拍在船上,尤其是晚上,能站稳就已经不错了,还需要进行作业,在漆黑的环境中从3600 平方米的网箱内捕捞出适量的黄鱼需要非常大的工作量。”
尽管当下叶周敏公司养殖的大黄鱼已具备四大优势,即大黄鱼年产量大,不分季节,全年不断供应;生态大黄鱼身材修长,条形更好;生态大黄鱼口感好,无土腥味;大黄鱼养殖已形成规模,实现产品品质从源头就开始全程控制,高效利用东海优越的海洋资源。然而叶周敏深知,他的“大黄鱼梦想”要走得更远,登上更高的“台面”,必须克服价格、成本、经验、资金等方面的局限性。
明确了自身的优劣势,也便明确了改进方向。叶周敏坚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味增加产量绝不是长久之计,高品质的发展方向才是大势所趋。“政府开始逐步规定限养区,鼓励浅海走向深海,浅蓝走向深蓝,清退传统污染泡沫浮球,并花重金补贴农户改用新式材料架构的渔排。我们以更生态、更科学的方式生产更高品质的黄鱼一定是未来黄鱼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未来,我们将投用无人投喂船、无人巡逻船、声呐探测等科技手段,实现对水面下鱼群动态和水流水温的实时观测,使得在外海的渔业养殖也能自动智能和可控,黄鱼品质可量化。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和品质,融入高科技因素后,渔业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叶周敏的“大黄鱼梦想”已不再“混沌”,他希望家乡的大黄鱼能获得大众的肯定,也希望家乡的养殖业能走出固有模式,跟上时代的脚步,搭上科技的“便车”,以新姿态迎接未来的发展。如今,他的“大黄鱼梦想”可以向下一个阶段迈进了:两年内,打造霞浦地区地标大黄鱼;五年内,养殖基地成为全国渔业升级养殖和转型升级示范性基地,努力成为大黄鱼养殖行业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