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课堂学生注意力失焦及干预策略

2020-02-02杨娅岚刘贤赵沈周兰

地理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注意力中学课堂教学

杨娅岚 刘贤赵 沈周兰

摘 要:注意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能力,注意力上线是保证地理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以中学地理课堂激活和锁定学生注意力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当前影响中学地理课堂学生注意力的制约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课堂前期、课堂中期、课堂后期甄选出基于注意力曲线和规律的七种干预注意力失焦的策略,旨在帮助中学地理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地理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关键词:注意力;失焦;干预;地理课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对教师多层次培养学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高效接受知识所提出的要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2]。因此,提高学生注意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是学习的大敌。一方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受外部事物的刺激;另一方面,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受课堂时间变化的影响。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如何应用注意力相关理论,帮助学生维持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注意力内在规律入手,探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旨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和教学效率,为中学地理教学及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注意力相关理论

1.注意力与刺激水平的倒U型曲线

叶克斯博士和多德森博士于1908年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erks_Dodson Law),之后,露西·乔·帕拉迪诺博士用注意力曲线阐述该规律(图1)。由图1可知,注意力曲线中的顶端,表示当学生受到适合稳定的刺激时,注意力到达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学生缺乏刺激或过度刺激时,注意力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当教师给予学生足够且恰当的刺激时,学生处于注意力专区,身心放松而戒备,大脑也会高效率地处理信息,从而达到涌流的状态。

2.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曲线

根据对某高职院校120名学生进行的课堂注意力调查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注意力呈现出波峰—波谷—波峰的发展规律(图2),即在上课开始后的十多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黄金时段,随着课堂时间的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集中学习,学生的大脑进入疲惫期,注意力开始逐渐涣散,大概到20分钟左右到达低谷期,而到了快要下课的后几分钟,随着对下课的期待,注意力又逐步回归。该曲线表明,在一堂课中,学生无法时刻高度保持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虽然中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差异,但不可否认调查结果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作用。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失焦的影响因素

1.学科因素

中学地理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知识涉及面广且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着明显的抽象性和区域性特征。根据彭友斌对某高中220名高二学生进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的教学难点调查结果发现,在75个知识点中,学生感受到的难点有24个,教学难点在知识点中占32%(图3),第一章教学内容难度跨度相对较大,而第二章的知识难点更多,主要集中在对时区、区时、地方时等概念的理解、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以及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等,对于普通的高中学生,虽然初中阶段接触过地理,但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涉及的地理概念抽象、成因复杂、过程较多,对于部分空间思维广度深度不够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因而出现掉队的现象,导致注意力下降。

难度感受值系数分布]

2.学生因素

学生阅历和见闻有限、学习目的不明确以及思维局限性也是影响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所见所闻直接关系到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如教师在讲东南亚这一部分时,如果有学生去过泰国和越南,体验过当地的民俗风情,自然在学习东南亚的地形地势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时就会有很大的感触,从而对知识点产生共鸣,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处于集中状态。就学习目的而言,没有坚定的学习目标,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虽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抽象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遇到某些需要较高要求的知识时,就会在学习中遇到困境。如在学习鲁尔区的工业分布时,如果学生不能以抽象性的思維将该地的资源与工业分布相联系,对知识点感兴趣的程度就会下降,自然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从而降低听课效率。

3.教师因素

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不科学是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由于现行评价体系仍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因子,一些地理教师一贯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统领”课堂,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单一的灌输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与学的天平完全倾向于教师这边,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宽度变窄,不利于潜能的开发与发展,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激情,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其次,一些教师不能合理的优化教学设计。例如,一上地理课就宣布成绩或者进行与本节课无关的活动,上课时提前把地理教具展示给学生,不重视课堂导入的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多次注意力的转换或者要求学生45分钟都保持注意力高强度集中,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失焦。此外,教学手段不科学也是影响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教学节奏过快、呈现内容过多、画面过于花哨、选择的图片与上课内容紧密度不高等都容易干扰学生的专注程度,导致学生精神涣散,直接降低他们的听课兴趣和效率。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注意力失焦的干预策略

鉴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影响和制约学生注意力的因素,笔者依据注意力与刺激水平、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学生注意力分布状态的三个时段特征,拟从课堂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学生注意力失焦的策略(图4),以帮助学生控制注意力和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前期,捕获注意力

(1)合理有效的课堂导入。根据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曲线可知,在刚开始上课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课前导入的3分钟,将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大有裨益。奥苏泊尔提出的“先行组织策略”启示我们课堂导入必须要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故事、视频、音乐、图片、歌曲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干预,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教学,增强对大脑的刺激进而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正题,激发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如周五的地理课若安排在体育课后面的第八节课,处在这个时间节点,一些学生往往处于疲惫和饥饿状态,比较难控制自己的有意意识,此时如果地理教师在上课前选取学生所熟知的电影片段进行课堂导入,播放《流浪地球》的视频片段,并提出问题:《流浪地球》是以地球停止自转为背景,影片中你们看到地球刹车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这样不仅创设了生动具体的场景,更为学生进入上课状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缓冲区。

(2)明确地理学习目标。学习的内驱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坚定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个人对学习是否专注,往往与其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系[3]。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伊始,利用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等给所要讲授的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在讲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内容设置两条主线,一条是内力作用,另一条是外力作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图5)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两个重点以及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整体感知,唤醒内在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以及情感、意志,逐步完善自我教育能力,调控内在自我非智力因素,积极进行智力活动,从而感知学习过程、监控自己的注意力。

2.课堂中期,唤醒注意力

(1)创新教学模式。在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图6),学生注意力程度和平均学习保持率由塔顶到塔底逐步提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地理学科内容与学习金字塔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中学地理新教科书中增加了“活动”题模块,这些内容是教师设计小组讨论、动手实践、辩论的极好素材。如在“气压带与风带”这一章节中,让学生通过用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制作一个三圈环流模型,使他们更直觀的理解和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曲线可知,随着上课时间的推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状态逐渐降低,在注意力相对涣散的时间段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全体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大舞台”[4]。

(2)巧用板图教学。板图是教师将黑板作为传递图像、文字、符号等信息的载体,也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5]。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具有复杂性,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巧用板图进行地理教学,教师运用板图边画边讲,可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通过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强烈的、多方面的刺激,有利于抽象转换为直观,繁杂中突出关键,从而抓住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学习“中国地形”这一章时,教师在黑板上通过简单的笔调准确绘制出中国地形轮廓和主要山脉走向,就可以把书中元素较多的中国地形图大大简化,同时引导学生得出“三横三纵一弧”的规律,再用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来讲解中国地形,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最后请学生上台填写出相应的地形名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些步骤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简单明确的构图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忆中国地形,另一方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引发积极情绪,能有效遏止学生在课堂中期阶段的学习疲惫状态。

(3)融入生活实际。凯恩夫妇在《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中提出“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放松性警觉、积极的加工”有意义学习的三个相互作用的要素[6]。编排的浸润状态要求地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相联结的情景,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使地理教学返璞归真。如在讲授“工业布局”时,教师可以结合湘潭双马工业园区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播放湘潭市规划图,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影响其工业选址的区位因素,并分析该工业区布局过程中与住宅区、河流、风向的关系, 并布置任务:假如你是投资商,你会发展何种工业及应如何布局?当学生处于浸润状态时,即处于注意力与刺激关系曲线中的注意力专区,从而投身于高度自我控制、目标明确、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

3.课堂后期,强化注意力

(1)课堂总结,聚焦注意力。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框架,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后期,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水平较高,但经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新知识学习,学生的思维可能比较混乱,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简洁标准的语言概括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检查在之前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其复习已学知识并建立起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如学完“洋流”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出洋流的特点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回忆澳大利亚东部西部的气候类型,分析洋流对其气候差异产生的影响。通过总结巩固地理新知识、新技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激情,聚焦注意力,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极致升华。

(2)练习迁移,调动注意力。下课前的十多分钟学生注意力再度回升,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随堂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迁移练习,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突破定式的结束环节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如在学习“山岳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在多媒体中给出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富士山、长白山天池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其为何种地质构造?学生需要将知识由外化到内化再呈现外化,灵活迁移内力作用以及外力作用等知识点来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结语

注意力分散是一种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根据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曲线,得出在课堂前期十分钟左右和课堂后期五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水平较高,可以通过教师合理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总结、练习迁移以及明确地理学习目标来强化注意力。而课堂中期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处于低谷期,并且占据了整个课堂2/3的时间,所以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期调整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注意力曲线得知,当学生受到适当稳定的刺激时,大脑完全集中于当下事物,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创新教学方式、巧用板图教学、融入生活实际等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刺激,从而达到有效干预学生注意力失焦和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罗晓刚,陈炼.纲要信号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优越性[J].地理教育,2017(S1):107-108.

[3] 贾斌.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7):40-41.

[4] 朱庆龙,许铭.中学地理高效课堂的演变及应对策略―基于四节“洋流”课例的分析[J].地理教育,2018(12):4-6.

[5] 李广水.板图与地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1.

[6] (美)雷纳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吕林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猜你喜欢

注意力中学课堂教学
让注意力“飞”回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