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功能空间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0-02-02娄昭君陈艳红
娄昭君,汤 昪,陈艳红,于 婧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62)
0 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和依靠,且与国家粮食、资源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农业绿色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政府管理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其原则是为生产绿色农产品提供绿色生产环境和条件,并且实现循环发展[1]。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指开展绿色技术综合试验、建立长期固定的观测试验站,形成不同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乡村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早日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对乡村地域功能和结构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控,确保其主体功能得以实现,改变发展困境。乡村功能是指乡村具有多种职能,其作用是为居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文化、经济、人居、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拥有着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环境保育和生活宜居等城市非可替之的功能[2]。长期以来,乡村地理学关注的是区域土地关系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和动力机制[3]。中国乡村区域资源差异性、战略政策多元化、市场要素多样性及文化遗产传承性,以致不同乡村地域的资源组合和产业结构,导致乡村的功能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和表象,影响乡村发展的态势[4-6]。明确不同乡村的功能,划分乡村格局,引导乡村多元化发展,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地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地理学越来越重视对乡村功能的研究。目前,从研究内容来看,逐步向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概念内涵[7-11]、评价分区[12-14]、空间分异特征[15-18]、影响机制和演化规律[19-22]等方面拓展,部分学者基于乡村功能对土地利用格局[23]、农村居民点布局[24]等进行结构优化,确定乡村发展类型及策略[25-28]。在研究方法方面,乡村地域多功能的量化以货币价值核算[17]和指标表征[3,19,29]为代表;一些学者尝试基于四象限分析模型[29]、生态位理论[30,31]、GRA 和 TOPSIS模型[32]、地理探测器[33]等定量方法进行乡村地域的功能定位与分区。从研究尺度来看,县级或村域的乡村功能研究分析较为广泛[2,17,24]。总体而言,根据乡村有别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保障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效率不高、效益不佳的乡村资源转变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文章以十堰市郧阳区20个乡镇为评价单元,从农民生活、农村生产、农村资源、农业生态四方面角度出发构建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借助NRCA模型,进一步划分优势功能区,实现乡镇地域空间格局优化,将农业打造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郧阳区地处湖北、河南、陕西3省交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湿地面积2万余hm2,森林覆盖率60%,境内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在Ⅱ类标准以内,环境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区域辖19个乡镇(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图1),总人口63万人,郧阳区作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之一,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诸多压力。近年来,在国家实施关于长江、汉江等政策机遇和湖北省创建新区战略机遇背景下,郧阳区开创宜居、生态、产业的竞争新优势,增强经济活力、加快十堰和郧阳区域融合发展进程。
1.2 数据来源
该文研究所用数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经济统计数据,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9乡镇卷》《十堰统计年鉴2019》等统计年鉴中获取;(2)基础设施数据,各乡镇教育、医院、银行等基础设施和休闲设施数据通过高德地图Python语言爬取POI数据获得。
图1 郧阳区区位图Fig.1 Location map of Yunyang district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短板的核心,依据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数据的易获取性等原则,结合郧阳区各乡镇发展要素,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人居保障、生产发展、生态保育及文旅休闲4个维度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见表1。
(1)人居保障功能是指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以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宜居为表征的功能。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4-35],该文选取人均住宅面积反映乡村提供居住空间的保障水平,基础设施完善指数反映乡村提供居住服务设施的能力,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交通区位条件反映乡村交通便利性,交通越便利,居民获得服务和保障更便利。以上4项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值越大,说明乡村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能力越高。
(2)生产发展功能是指乡村在创造社会财富、带动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满足自身发展与周边一定范围区域发展所需物质、资源是乡村地域的基本功能,包括农产品生产功能和工业产品生产功能,农产品生产功能。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7,36],该文选取人均耕地资源禀赋、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反映乡村提供粮食、水果等农产品的能力,工业产品生产功能采用人均村镇工矿用地和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反映乡村工业生产及服务的能力。这4项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值越大,乡村生产功能越强。
(3)生态保育为居民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以及应对外界干扰、实现自我修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7-39],该文选取林地和水域是反映乡村生态调节能力,乡村生态环境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生物丰度指数反乡村映生态环境稳定性程度,地形坡度反映区域土壤侵蚀能力及区域的地形分布情况,林地覆盖率、水域面积占比和生物丰度指数这三个指标为正指标,值越大,生态保育功能越强,地形坡度为负指标,值越大,表示区域极易受土壤侵蚀,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越弱。
(4)文旅休闲功能是指乡村地区依靠特有的乡土文化、传统地域文化以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城镇居民观光休闲的能力。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40-41],该文选取历史文化指数和自然风光指数反映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本底条件,田园景观指数反映了乡村田园景观的多样性程度,休闲设施完善指数值越高越有利于发展如乡村休闲娱乐产业。这4个指标值都属于正向指标,值越大,表明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越强。
表1 郧阳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Rural multifunct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Yunyang district
续表1
2.2 计算方法
2.2.1 数据标准化
该文采用极差归一化法[22]进行指标的标准化。
式(1)~(2)中,X′ij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Xij表示第i个乡村第j项指标的初始值;Xmax表示相应指标的最大值,Xmin表示最小值。
2.2.2 权重确定
该文采用熵值法[18]确定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式(3)中,Wj为第j项指标值的权重,p为各项指标的比重,ej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
2.2 乡镇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
郧阳区乡镇各单项地域功能值计算模型为:
式(4)中,Fij代表i乡镇j功能的单项值;wr代表r指标的权重值;cir代表i乡镇r指标标准化值;m为指标个数。
2.3 NRCA评价模型
Run Yu等[44]提出的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的相对比较优势,确定其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公式为:
3 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3.1.1 乡村人居保障功能空间格局
人居保障功能强的乡镇主要分布在郧阳区中部地区,整体上呈现由中部向四周递减态势(图2)。强水平乡镇包括茶店镇和城关镇,该水平乡镇基础设施较完善,学校、医院、能源供应和交通便利,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较强水平的乡镇多分布在强功能级别乡镇周边,主要为青曲镇、柳陂镇、青山镇、安阳镇、杨溪铺镇和谭家湾镇,该水平乡镇由于县政府和经济开发区较强的经济、科技、教育等资源优势,区域内各类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中等水平乡镇包括五峰乡、白桑关镇、南化塘镇和大柳乡,该水平乡镇城乡路网密集且有县道、省道以及市区主干道经过,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低水平乡镇包括胡家营镇、鲍峡镇、红岩背林场、叶大乡、白浪镇、刘洞镇、谭山镇和梅家铺镇,该水平乡镇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乡村配套设施不足,从而导致人居保障水平偏低。
图2 人居保障功能空间格局Fig.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uman settlement protection functions
3.1.2 乡村生产发展功能空间格局
生产发展功能强的乡镇主要分布在县政府周围,整体呈现中部强,西部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强水平乡镇包括城关镇、茶店镇和杨溪铺镇,该水平乡镇交通便利,坚持服务小农户、规模经营、主导产业,具有较高的人居化服务水平、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较强水平乡镇包括柳陂镇、青山镇、安阳镇、谭家湾镇、南化塘镇和谭山镇,安阳镇、南化塘镇和谭山镇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务工经济,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林果蔬种植,稳定其收入渠道;柳陂镇、青山镇和谭家湾镇受到辐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和产业的非农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耕地较少,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中等水平乡镇包括五峰乡、青曲镇、大柳乡、白浪镇、刘洞镇、谭山镇、白桑关镇和梅家铺镇,该水平乡镇产业发展粗放,缺乏优势产业带动,农业规模生产发展不足,现代农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低水平乡镇包括胡家营镇、鲍峡镇、红岩背林场和叶大乡,该水平乡镇林木资源丰富,农产品资源配置总体落后于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效率低下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图3 生产发展功能空间格局Fig.3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 functions
3.1.3 乡村生态保育功能空间格局
生态保育功能强的乡镇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呈现出以茶店镇为弱核心向外逐渐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图4)。强水平乡镇包括胡家营镇、鲍峡镇、红岩背林场和叶大乡,该水平乡镇森林覆盖率高,地类丰富度指数高,生态稳定性强;较强水平乡镇包括大柳乡、南化塘镇、白桑关镇和梅家铺镇,该水平乡镇海拔较高,山水资源优势明显;中等水平乡镇包括五峰乡、青曲镇、城关镇、谭家湾镇、杨溪铺镇、安阳镇、谭山镇、刘洞镇和白浪镇,该水平乡镇生态保育功能相对比较完善,具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地类丰富指数较低;低水平乡镇包括柳陂镇、茶店镇和青山镇,该水平乡镇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高,由于人类开发建设等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导致此区域植被覆盖度均较低,生态保障功能较弱。
图4 生态保育功能空间格局Fig.4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s
3.1.4 乡村文旅休闲功能空间格局
文旅休闲功能强的乡镇主要分布在郧阳区西北部区域,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图5)。强水平乡镇包括城关镇、大柳乡和南化塘镇,该水平乡镇有一定级别的旅游景点和完备的休闲娱乐设施;较强水平乡镇包括青曲镇、柳陂镇、谭家湾镇和茶店镇,该水平乡镇田园景观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越,具备较为完善的休闲设施;中等水平乡镇包括胡家营镇、鲍峡镇、红岩背林场、叶大乡、五峰乡、青山镇、安阳镇、杨溪铺镇、白桑关镇和白浪镇,该水平乡镇具有部分旅游景点,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不足;低水平乡镇包括刘洞镇、谭山镇和梅家铺镇,该水平乡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文化体验性较差。
3.2 乡镇功能优化分区
为实现郧阳区乡镇地域空间协调发展,借助NRCA指数模型,计算郧阳区分类维度乡村功能指数(图6)。若NRCA>0,则表明此维度功能在该区域具有相对优势,则把此判定为该乡镇的优势功能。
乡村优势功能评价结果充分体现了各乡镇地域特色,其中复合功能区域包含17个乡镇,单一主导功能区域包含安阳镇、白浪镇和胡家营镇等3个乡镇,其主导功能分别为生产发展功能、生态保育功能,与其周围的复合功能区具备较好的协同性。考虑到区域发展过程中普遍的联系性,结合各乡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相关规划,将乡镇空间整合为6类复合功能区(图7),分别为人居保障—生产发展区、人居保障—生态保育区、生产发展—文旅休闲区、生产发展—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文旅休闲区及综合发展区。
图5 乡村文旅休闲空间格局Fig.5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nd leisure
图6 乡镇主导功能识别Fig.6 Recognition of leading functions of towns
3.3 乡镇功能区发展对策
3.3.1 人居保障—生产发展区
该区包括安阳镇、杨溪铺镇、青山镇。该区内乡镇的经济发展功能和人居保障功均较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以经济为主导功能的乡村大方向,加强乡村的产业升级和联系,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其向规模化迈进;完善乡镇道路、医疗教育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对乡村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居民工作和生活的舒适性与便利性。
图7 乡村功能区划分Fig.7 Division of rural functional areas
3.3.2 人居保障—生态保育区
该区包括五峰乡、青曲镇。该区内乡镇生态保育功能和人居保障功能相对较强,林地覆盖率较高,交通便利。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强化政府职责,发挥社会保障建设的主导作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供销商+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规模化高效农业产区,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区,培育生态观光游、乡村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逐步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乡镇。
3.3.3 生产发展—文旅休闲区
该区包括谭家湾镇、大柳乡、南化塘镇。该区内乡镇文旅休闲功能和生产发展功能占据优势,地域内旅游资源较丰富,配套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该区以生态、效益、绿色为目标,多种投资方式为依托,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建设集观光、娱乐和高效种养等为一体的生产休闲基地;谭家湾镇应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都市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打造城郊农业示范区;大柳乡、南化塘镇应推进乡村产业新业态与传统产业深入整合,形成产业和区域相协同的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业、康养业融合发展,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拉长旅游产业链,以旅游带动经济,以经济服务民生,两者协同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
3.3.4 生产发展—生态保育区
该区包括白桑关镇、梅家铺镇、谭山镇、白浪镇、刘洞镇。该区内乡镇乡生产发展服务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相对较强,其重视利用农业和生态资源,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乡镇需加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融合第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践行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营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品牌,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市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控破坏生态环境如超标排污、乱砍乱伐和违法开发等行为。
3.3.5 生态保育—文旅休闲区
该区包括胡家营镇、鲍峡镇、红岩背林场、叶大乡。该区内乡镇文旅休闲功能占据优势,地域内旅游资源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田园景观丰富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红岩背林场依靠沧浪山森林资源优势,进行特色小城镇建设,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发展旅游康养示范区;鲍峡镇、胡家营镇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绿色观光农业基地;胡家营镇和南化塘镇充分发挥生态人文资源优势,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叶大乡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十堰城区打造十堰城郊游憩发展区,科学整合区域优势特色,重视广告网络宣传,通过旅游新业态增加经济收益,从而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3.3.6 综合发展区
该区包括茶店镇、城关镇、柳陂镇。该区内乡镇产业基础雄厚,乡村设施完善,社会保障能力强,未来该区依托产业基础,着力加快产城融合,打造以推进节能新能源生产、食品医药健康发展、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投资融资平台,推动生态、经济和谐发展;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特色乡村建设项目,持续提高生活宜居质量;严控乡村三生空间用地,结合乡村产业设施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合理确定城乡融合发展空间。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从农民生活、农村生产、农村资源、农业生态四方面概括可知郧阳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成绩显著,其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人居保障功能呈现出以城关镇和茶店镇为强核心向周围减弱的态势;生产发展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产业集聚的乡镇或者区政府附近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分布在高海拔乡镇,其地类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人为扰动性较小;各乡镇文旅休闲功能强弱差异最大,县域西部优于东部。
(2)通过NRCA模型计算各区域乡村优势功能值,各乡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相关规划,对分区结果进行区域协调整合定位,最终形成6类功能区。人居保障—生产发展区其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基础好,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应着重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保障—生态保育区乡镇发展缓慢,应加强居民人居保障投入和生态建设;生产发展—文旅休闲区旅游资源较丰富,应着重打造规模化高效农业园区,发展产业新业态;生产发展—生态保育区,应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发展优质、高效、品牌农业,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保育—文旅休闲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体验式的新旅游业态兼顾保护自然生态;综合发展区乡镇各项地域功能均具有发展优势。
4.2 讨论
(1)该研究的分区结果总体符合区域实际,直观反映了乡村功能的地域差异以及功能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乡村功能分区在政策层面上协调较为适宜。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区域发展的宏观指导,一般以市、县(区)为单元,以实现区域农业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乡村功能分区是区域发展的导向路径,包括国家—省—市—县—乡(镇)—村六级,在各级总体规划和发展定位中落实,提升乡村发展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划分不仅关系到所属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微观经济生产的效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和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平衡。根据乡村功能的区域差异性,通过实行差别化的相关政策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乡村功能分区在方法层面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政策层面目的一致,都是促进区域协调、有序发展。因此,在政策层面上,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指导乡村功能分区是可行的。
(2)该研究以郧阳区乡镇为研究单元,对其乡村多功能评价、分区及优化,明晰了乡村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郧阳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还处在建设阶段,对照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要求,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根据乡村功能分区结果及发展对策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切实可行指导,有利于确定乡镇发展方向,从而加快郧阳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发展。然而,由于现实可操作性,未能从微观尺度对乡村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因此针对性从村域角度对乡村功能进行评价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