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培训思维对非医疗专业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2020-02-02刘媛南宁急救医疗中心
文/刘媛(南宁急救医疗中心)
研究指出,第一目击者往往为非医学专业普通人群,为同伴、同事以及路人等[1],但面对突发事件时,我国公民大多为旁观或消极等待,真正正确实施现场急救人群较少。为此,如何提高公民对急救知识了解程度,面对突发急救事件,能迅速正确地进行自救互救,保障公众生命健康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内容[2]。传统教学模式为老师单方面讲解或示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及实践。培训内容中存在理论与实践重点偏差、脱节现象,导致整体培训素质提高不明显[3]。理实一体化基于书本理论、模拟及现实,加入模拟医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有序地做到三步走[4]。为此,文章就对非医疗专业人员以理实一体化培训思维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非医疗专业人员对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认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我市非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市民、学生、民警、公司职员、工人等)500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74 例,女226 例,年龄12-86 岁,平均(45.6±4.4)岁,职业:学生142 例,普通市民:132 例,工人:58 例,基层公安民警:125 例,公司职员43 例。
1.2 方法
1.2.1 培训方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培训思维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理论知识通过播放视频、PPT 授课、课堂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播放视频和模拟案例情景教学。具体如下:①理论培训:播放的视频内容以日常出诊实际案例以及一些近期急救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主。PPT 课件内容包括:(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术、海姆立克法等)概念、操作流程及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一些急救常见疾病(休克、脑卒中、中暑、触电、外伤、发烧)等内容。②实践培训:采用模拟案例情景式教学方式,模拟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模拟急救事件和场景,把参训者分成3 组,让第一组参训者扮演第一目击者,根据急救场景进行急救实践。首先评估现场环境,然后迅速评估患者情况,包括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心跳,是否有致命性大出血,如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如果患者有大出血,第二组参训者立即为患者进行止血包扎,处理完毕,第三组参训者上场与前两组参训者一起进行固定搬运。培训老师和参训者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将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达到满意的授课效果。
1.2.2 评估方式
对培训前后,非医疗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理论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比较。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对院前急救知识了解程度与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急救知识包括:休克、脑卒中、中暑、触电、外伤、发烧等内容,急救技能包括:徒手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理论考核评分标准为100 分满分,分值越高,表明非医疗专业人员对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越高。院前急救操作能力,分值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掌握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干预后,非医疗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理论知识以及院前急救操作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院前急救理论知识及院前急救操作能力评分比较(n=500, ±s,分)
表1 干预前后院前急救理论知识及院前急救操作能力评分比较(n=500, ±s,分)
院前急救操作能力徒手心肺复苏 人工呼吸 止血包扎干预前 54.23±6.45 42.65±3.45 43.65±3.56 43.59±3.64干预后 79.56±7.65 69.59±5.56 72.56±4.56 78.56±3.85 t 56.604 92.062 111.744 147.585 P 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院前急救理论知识
3 讨论
3.1 院前急救定义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到各种危及生命急症、创伤、中毒以及灾难等事故,病人到达医院之前开展紧急救护,其处理过程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及监护转运至医院过程,为目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环节[5]。院前急救主要特点为“急”和“救”,意外创伤、急症等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此时急救是否及时准确对创伤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目前社会各界对急救工作开展重视程度不断升高,社会中院前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提高对后续急救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也缺乏统一、有效的公众院前急救技能培训模式[6]。
3.2 培训后非医疗专业人员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
文章研究指出,通过对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非医疗专业人员开展理实一体化培训,分析院前急救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对其结果分析得出,经理实一体化培训后,非医疗专业人员对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显著偏高,与干预前比较,P <0.05。
3.3 培训模式重要性
目前我国虽已大力推广急救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但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培训模式应用在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中应用效果仍然有待争议[7]。在传统轮训模式下,参训者对单项技能掌握程度不全面,对整体流程缺乏认识以及团队协作、分析决策和综合应用能力[8]。为此,为进一步提升非医疗专业人员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本研究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据“双元制”为基础教学模式所发展而来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而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员自身认知能力,在训练中提高对知识理解以及掌握。
在理论讲授以及技能操作现场,培训人员能将要讲授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指导受训者进行现场练习,并调动学员视、听觉以及思维能力,产生显著培训效果,且后续加强操作实践,巩固视频内容以及讲授内容,学员可掌握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以实践性较强方式为主,并积极主动调动学习者兴趣,营造急救氛围,促使枯燥乏味技能训练更为生动,促使非医疗专业人员能主动参与培训,并积极掌握急救相关知识及其技能。上述教学方式开展进一步缩短课堂与实践距离,强化教学效果。研究指出[9],对银川市警务人员急救知识状况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培训方式干预,结果得出,银川市警务人员对急救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升。
3.4 目前我市院前急救知识及其技能培训不足之处
目前我市居民对急救知识以及技能了解渠道较少,进一步表明仍需对社会公众开展急救培训,但目前对于非医疗专业人员而言,培训人群重点为消防、警察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特殊人群,针对部分普通群众,对院前急救知识以及技能培训渠道仍然较少,后续仍需扩大队伍范围,加大对普通群众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群众整体掌握能力。研究指出[10],巴南区1000 名高中生院前急救现状调查并采取合理措施干预,整体而言,高中生对院前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升,且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地初步判断及处理,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今后应该大力推广高中生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对于在校学生,应加大急救培训力度,可把基础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编入学习教材,让孩子从小树立急救意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遇突发意外能有效地进行自救互救。
4 小结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社会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因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造成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人身伤亡,必须要提高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才能发挥“第一目击者就是第一急救人”的作用。因此,采用理实一体化培训思维加强对非医疗专业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尤为重要,使人们认识到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保护生命和维护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行动上主动参与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