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架和使用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

2020-02-02吴海云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

保健文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固定架四肢骨科

文/吴海云(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见骨折包括:锁骨骨骨折、肱骨干骨折、尺桡骨骨折等。由于四肢属于人体的活动关节,患者在活动过程中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多数患者由于外伤引起,外力作用于四肢关节骨质,能引起骨质破裂损害,从而引起骨折损伤,严重者将会引起移位,损伤患者血管神经[1]。内固定术是四肢骨折患者中常用的手术干预方法,是通过固定物置入骨骼中获得稳定的复位,具有镇痛、维持整复位置及愈合速度快等特点。但是,该手术方法对于医院医疗设备要求较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相对较高。外固定架属于是一种微创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调功能,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愈合,且患者手术创伤小、医疗费用较低[2]。但是,临床上创伤骨科患者中选择何种手术治疗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本研究以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四肢骨折患者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5 月-2020 年3 月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40 例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59.87±5.62)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14)d,平均(7.43±0.71)d;骨折类型:桡骨骨折5 例,尺骨骨折6 例,腓骨骨折8 例,胫骨骨折1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6 例,机械骨折创伤8 例,高处跌落创伤4 例,其他2 例。外固定架组20 例,男11 例,女9 例,年龄(42-73)岁,平均(60.14±5.6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2-15)d,平均(7.46±0.77)d;骨折类型:桡骨骨折4 例,尺骨骨折7 例,腓骨骨折7例,胫骨骨折2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5 例,机械骨折创伤7 例,高处跌落创伤5 例,其他3 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符合四肢骨折标准,并经影像检查最终确诊;(2)符合外固定架/内固定术手术适应症;(3)具有完整的基线资料与随访资料[3-5]。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认知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疾病者;(2)血液系统疾病及病理性骨折者;(3)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或伴有恶性肿瘤者[6]。

1.3 方法

两组手术前均给予常规方法干预,加强患者基础治疗,包括:止痛、牵引、清创及消肿等。内固定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接受切开复位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干预,术前向患者/家属讲解四肢骨折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手术方法、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依从性。术前行X 线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骨折部位作长为15cm 手术切口,完成骨骼与软组织分离,充分暴露骨折近端、远端,并将金属接骨板置入骨折断裂部位,保证钢板中心与骨干纵轴保持平行,对准折线,尽可能减少阻力(需保证其与骨面充分接触),从而保证钢板弯曲与骨面保持贴合状态,上述操作完毕后将其放置在有肌肉覆盖部位,确定固定后完成切口缝合。

外固定架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在骨折部位远端、近端连续建立4-6 个穿钉部位(每个穿钉部位直径0.5cm),根据垂直骨的纵轴方向向骨折部位置入骨牵引钉2-3 枚,借助针杆夹子、杆杆夹与骨牵引钉和碳纤维杆相互连接,穿钉完毕后了解患者的耐受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外固定架。上述操作完毕后检查骨折端固定牢固情况,抬高患肢完成手术,3 个月后评估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完成6 个月随访。

1.4 观察指标

(1)手术参数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两组围术期均准确记录患者手术、术后恢复时间,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采用VAS 量表于术前、术后7d 评估患者疼痛(量表合计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重)[7]。(2)并发症。统计患者围术期骨髓炎、切口感染、组织粘连、关节功能障碍及红肿发生率。

1.5 统计分析

通过利用SPSS18.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采用(±s)表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术前VAS 评分无统计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手术、术后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7d 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低于内固定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安全性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恢复时间/d VAS 评分/分术前 术后7d外固定架组 20 25.79±4.34 71.35±4.61 4.39±0.71 6.45±0.41 1.12±0.26内固定组 20 41.32±5.83 104.39±6.78 8.73±0.98 6.46±0.43 4.39±0.38 t/ 6.981 6.434 7.091 1.212 5.329 P/ 0.000 0.000 0.000 0.792 0.000

表2 两组安全性比较[n(%)]

3 讨论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数患者由于交通事故伤引起,临床多表现为功能代谢失调、生理功能紊乱等,严重者将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影响患者健康生活。近年来,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病人中得到应用,通过分析后效果比较理想。在本次本研究中,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7d VAS 评分均低于内固定组(P<0.05),提示外固定架用于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能减轻患者疼痛,利于患者恢复。外固定架是四肢骨折患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根据刺激组织再生原理,在微创的前提下将外固定装置与骨组织构成固定系统,有助于矫正骨关节畸形,改善肢体组织延长,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同时,外固定架的使用对于骨组织血供破坏相对较少,对软组织的覆盖亦相对较少,亦可用于开放骨折患者中,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国内学者以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给予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架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但是外固定架组效果更佳。本研究中,两组术后切口感染、骨髓炎、组织粘连、红肿及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提示外固定架用于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中安全性较高,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外固定架用于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能减轻患者疼痛,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固定架四肢骨科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跟踪导练(四)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跟踪导练(四)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跟踪导练(四)
无天于上2035(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