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
2020-02-02张立玲郑丽娟贺兰县人民医院
文/张立玲,郑丽娟(贺兰县人民医院)
1 感染性疾病科几种常见护理风险因素
部分医院因为医疗面积有限,在设置感染科室上,没有严格依据半污染区、污染区、清洁区进行科学设置,有的医院没有设置,相同于普通病房,有的医院设置区域面积太小,各种消毒设施陈旧,而有的科室使用1000h 紫外线灯之后没有更换,虽然消毒操作完成,但是消毒效果不理想,另外,在病房内以及走廊内,因为通风不好,室内空气不清新,患者待过这些场所后,会增加他人感染疾病风险。
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直接接触,部分医护人员在诊疗结束之后,没有及时洗手,为下一位患者直接实施诊疗操作,容易传递细菌以及病毒,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更换隔离衣,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将其更换,也会导致传染。
消毒期间,有的感染科人员或者医护人员未能标准配置消毒液,或者没有及时用配置的消毒液,将消毒效果明显下降。另外,喷洒消毒液过程中,没有依据消毒面积来科学喷洒,消毒时间不够,均可导致消毒效果不良。
对于个别医护人员来说,未能充足认知消毒重要性,有的人员因为应付,导致消毒效果不良,会导致疾病传染。
消毒剂作为化学药物,使用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有的消毒剂会极大程度损害人体皮肤以及呼吸道,常见灼伤,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消毒期间,应将消毒剂合适、认真选择,将防护措施做好,避免伤害自身。
对于传染病患者来说,分泌物、排泄物有传染性,加之患者治疗期间产生的各种医疗垃圾也有传染性,应严格做好封存操作,利用标有生物安全标志的黄色塑料袋分装,由专门人员处理医疗废物,将患者使用过的各种锐器妥善处理,放入锐器盒,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1]。
2 资料及方法
2.1 资料
在我院2019 年6 月至2020 年5 月随机选择80 例感染性疾病科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入本组观察,观察组40 例,男女分别是20 例、20 例,年龄范围是24 岁至63 岁,平均39.5±2.9 岁,对照组40 例,男女分别是21 例、19 例,年龄范围是25岁至62 岁,平均39.1±3.2 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 >0.05。
2.2 方法
对照组40 例,采用常规感染护理程序:临床医生应定时检查患者感染情况,若确诊或者有疑似病例,应及时上报,将感染疾病记录表认真填写,由专门负责感染人员根据临床医生上报情况来仔细调查,内容涉及患者发病情况、基础疾病以后、诊疗措施、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将记录做好。
观察组40 例,采用目标性监测模式:指派专人动态监测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监测到的信息,配合临床医生,将针对性感染措施采取。(1)将组织管理加强,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将管道滑脱应急措施制定,在出现问题时,根据预定方案,做好及时处理工作。(2)将与患者沟通工作强化,对患者倾诉加强重视,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谈论感染预防措施以及重要性,将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度明显提高。(3)将不必要管道及时清理,由于使用侵入性管道,可导致患者发生损伤,导致细菌感染,因此,应对拔管时机进行良好掌握[2],将不必要管道尽早拔除。(4)将药品护理工作做好,监督患者,避免患者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患者产生耐药菌。(5)病房环境干预需要做好,将病房消毒工作做好,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需要消毒2次[3],确保病房空气清洁、舒适。
2.3 统计学办法
计算计量资料(t 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中使用SPSS25.0 统计软件包,表现形式是(均数±标准差)、百分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均明显更低,与对照组进行数据对比,P <0.05;本组探究中,感染病原体前三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17.50%(7/40)、大肠埃希菌15.00%(6/40)、表皮葡萄球菌10.00%(4/40);分析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具体包括因滥用药物感染22.50%(9/40)、因泌尿管插管感染35.00%(14/40)、因护理差错感染17.50%(7/40)、因自身基础疾病感染25.00%(10/40)。见表1。
表1 两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对比[n(%)]
4 讨论
临床十分重视医院感染性疾病,由于这一疾病在临床高发,可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医护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在患者治疗以及护理中,应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握,将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才能将患者安全性以及医护人员安全性均明显提高。
护士应充分认知院内感染,临床实践证实,感染性疾病科实施目标性监测模式,可行性较高,应给予护士提供相关知识培训以及学习,将护士防范意识以及责任感均明显提高,实际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将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完成相关操作,具体包括自我防护制度、消毒隔离等,不能单纯为了将时间节省,将某些护理步骤省略。导管具有侵入性,可将体外环境设施连接患者体内,容易发生感染,将导管维护以及监测强化,将不必要导管及时清除[4],是关键措施,可将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对病房进行经常换气通风,可将病原体浓度相应稀释,可将患者感染率明显下降。若发生滥用抗生素情况,患者体内会出现耐药菌,可将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明显下降[5],因此,临床应监督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不能将用药方案擅自更改。举例说明,对于头孢酯类药物以及青霉素药物来说,每天需要多次给药,可将患者体内血药浓度有效维持,可将抗菌功效最大限度发挥,因此,若擅自增减药物剂量,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下降,毒副作用增加。
本组观察数据:观察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均明显更低,感染病原体前三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结果提示,应用目标性监测模式,意义重大。
综合以上,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包括因滥用药物感染、因泌尿管插管感染、因护理差错感染、因自身基础疾病感染,将防范措施提出并采用目标性监测模式,可以将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