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评价
2020-02-02宋盼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文/宋盼(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脑梗死是由多因素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坏死,该疾病特点表现为起病迅猛、病情发展较快、临床预后恢复较差、致残致死率较高等。患者多伴有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患者以药物、康复、护理等一体化治疗为主,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及预后。在整个治疗体系中脑梗死护理占据重要地位,采用合理的护理模式对治疗及护理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存在片面性、盲目性等不足,对不同患者护理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循证护理是一项效果较显著的新兴护理模式,具有个性化、整体性等特点。予以脑梗死患者实施该护理模式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效果[2]。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作用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72 例脑梗死病患予以遴选,就诊区间为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依据于数字随机抽取法予之分组: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 例)。前者性别数量比为女性15 例/男性21 例;年龄区间45-76 岁,测验均值为(58.72±10.26)岁;病程区间2-4年,测验均值为(3.32±1.02)年;后者性别数量比为女性19 例/男性26 例;年龄区间47-78 岁,测验均值为(58.81±10.32)岁;病程区间1-5 年,测验均值为(3.38±1.11)年;在本次的研究中,经过询问,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两组参与研究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予CT、MRI 检查及病史查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且病情稳定;②无蛛网膜下腔脑出血症状且明显并发症;③知悉试验内容并对协议书签署;④经由医院伦理协会核准通过。
排除标准:①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或经肝肾检查确诊有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③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及降糖、降脂等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之配合病情及生命体征监测、健康宣教、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生活护理及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基于上述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如下:
1.3.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小组组长由神经内科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由科室内的主管护士以上职称护师担任;充分整合利用院内外资源,加强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及临床实践操作。
1.3.2 循证问题
总结探讨脑梗死病理病机、相关护理措施、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原因,根据患者脑梗死状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能力、护理方法等内容,确定本研究循证问题。
1.3.3 循证支持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维普网、PubMed 数据库等查找与脑梗死护理主题一致,且能涵盖本文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小组讨论、评价,获取最佳护理实证;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充分结合护理实践经验,进一步予以患者个性化护理方案。
1.3.4 循证应用
①心理康复护理:综合考虑患者性格及心理特点,予之采用综合心理干预。通过耐心沟通和交流,予以患者鼓励和安慰,对患者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并及时发现其心理需求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疑惑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同时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知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鼓励其主动抒发内心不悦和表达内心感受。此外,护理人员需嘱患者在治疗及护理中保持良好心态,增强其疾病治愈的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②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采用合适方法对脑梗死病因、防治措施、并发症、救治措施等健康知识内容进行宣教。③康复干预:针对病情稳定者予之早期康复护理。早期主要采用翻身、四肢按摩等床上被动运动,后期可向主动运动进行过度;等待患者病情好转,可鼓励并指导其下床运动,并尝试进行短距离行走;患者可在下肢自行车蹬力器辅助下主动蹬踩,运动频率:每次控制在30min 左右,每日锻炼1 次即可。参考患者情况,运动前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在患者运动时需对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关注,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暂停运动。
1.4 观察指标
(1)护理有效率:参考NIHSS 评分表进行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对比。痊愈:NIHSS 评分减少幅度介于90%-100%;显效:NIHSS 评分减少幅度介于46%-89%;有效:NIHSS 评分减少幅度介于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幅度介于0-17%。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NIHSS 量表评分制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施评价,分值范围:0-42 分,分数越低越好。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Barthel 指数评分标准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0-100 分,分数越高越好。
(4)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有效对比。满意:统计值介于85-100 分;较满意:统计值介于60-85 分;不满意:0-60 分;总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5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涉数据资料于SPSS22.0 中录入展开统计,计量在表述时应用(±s)进行描述,施用t 检验对结果进行获取;计数在表述时应用(%)描述,经卡方值检验对结果获取。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有效率对比
经对不同干预对比,观察组护理有效率较对照组显然更高,统计差异有可比性(P <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差异无可比性(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显然更低,Barthel 指数较对照组显然更高,统计差异有可比性(P <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对不同干预对比,观察组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显然更高,统计差异有可比性(P <0.05)。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 ±s,分)
NIHSS 评分 Barthel 指数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1.92±2.28 15.24±1.39 30.78±4.85 48.45±4.95对照组 21.86±2.25 18.42±1.71 30.69±4.84 39.85±4.29 t 0.112 8.658 0.079 7.877 p 0.911 0.000 0.937 0.000组别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多因素所致的脑血管闭塞,使脑部血管供应区功能受损引发神经缺损症状[3]。有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将直接影响机体功能恢复进程,配合恰当的护理干预可促使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循证护理是基于科学的护理方法,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制定适合最佳护理方案,并将“以人为本”的概念引入,从患者需求出发,以患者为中心探究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际需求、病理病机及后续康复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个性化、完整性的系统护理计划,促使患者在临床护理中积极配合,促使整体护理效果的显著提升[4-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对不同干预对比,观察组护理有效率、Barthel 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然更高,而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显然更低。提示,予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增加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护理效果及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综上,将循证护理模式用于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可快速缓解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增强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护理效果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