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2020-02-02王川红李滋聪鲍坤旺江西省人民医院影像科
文/王川红,李滋聪,鲍坤旺(江西省人民医院影像科)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在肺癌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对患者肺癌术前准确分期、正确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通过碘图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对淋巴结定性及肿瘤分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1]。本研究利用DSCT 双能量成像技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进行定量分析,探讨纵隔淋巴结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对肺癌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我院行肺癌切除手术22 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DSCT 双能量扫描模式检查,检查前未经任何放、化疗治疗,其中男16 例,女6 例,年龄42-80 岁,平均61.2 岁。共得到纵隔淋巴结86 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5 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1 枚,患者中腺癌12 例、鳞癌8 例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 例、多行性癌1 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 CT 机,所有患者先行胸部CT 平扫,然后行DSCT 双能量模式胸部增强扫描。胸部平扫: 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0mA,准直器宽度64×0.6mm,螺距0.6,双能量增强扫描方案: A 球管140kV,180mA, B 球管80kV,200mA,探测器宽64×0.6 mm,螺距0.6,旋转时间0.33s,重建层厚1.5mm,层距1.5mm,重建函数D30f。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370mgI/ml,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公司),总量1.5ml/kg,注射速率3.0ml/s,注射完后用生理盐水20 ml 冲管,分别于注射对比剂30s 及60s 后采集图像。
1.3 图像后处理
将所有影像数据传至西门子CT 工作站, 启 动Dual-Energy 软 件, 通 过Liver VNC 软件对双能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为避免动脉期对比剂硬化伪影干扰,影响CT值测量,因此选静脉期图像分别测量主动脉及纵隔淋巴结的碘浓度,感兴趣区测量要避开血管及坏死等。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NIC=纵隔淋巴结碘浓度/同层面主动脉碘浓度。
1.4 数据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 SPSS16.0 软件, 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转移性纵隔淋巴结组与无转移性纵隔淋巴结组碘浓度比较
两组碘浓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 1),转移性淋巴结组碘浓度较低(图1),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碘浓度较高(图2)。
2.2 肺癌转移性纵隔淋巴结组与无转移性纵隔淋巴结组 NIC 比较
两组NIC 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1),转移性纵隔淋巴结NIC 较低,无转移性纵隔淋巴结NIC 较高。
3 讨论
临床最常见的肺癌转移方式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镜、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或超声引导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等获取病理诊断的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但这些检查均为有创性检查[2]。PET-CT 发现淋巴结转移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CT 高,但是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并且检查费用较高,设备普及率不高,不易被一般患者接受[3]。
图1 左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图2 右肺腺癌淋巴结未见转移
普通胸部CT 判断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常以淋巴结短径>10mm 作为标准,但研究发现有44.3%的纵隔转移淋巴结直径小于1.0cm,而在无转移的纵隔淋巴结中72.9%至少有1 枚的直径>1.0cm[4],因此以淋巴结直径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并不可靠。不同物质对不同Kev 的X 射线的衰减系数是不一样的,DSCT 双能量成像作为近来一项新技术,使用两束不同Kev 对物质同时进行CT 扫描,具有多种优势,不但可以降低辐射剂量,而且通过后处理软件可以得到物质碘分布图,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5]。碘浓度能够间接反映物质的血流灌注情况,血供越丰富,碘浓度也越高,因此可用于帮助判断淋巴结性质。孙亚娟[6]等研究发现转移性纵隔淋巴结与非转移性纵隔淋巴结两组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均存在差异,他们研究发现利用NIC 诊断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最佳阈值为52.45%。
本研究发现纵隔转移性淋巴碘浓度为1.881±0.35 mg/ml,非转移性淋巴结碘浓度为3.319±0.473 mg/ml,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这主要是因为淋巴结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由淋巴结中的微血管密度有关[7]。转移性纵隔淋巴结中的微血管密度低于非转移性纵隔淋巴结微血管密度。为了消除对比剂注射速率造成的纵隔淋巴结碘浓度差异,我们测量静脉期纵隔淋巴结碘浓度与同层降主动脉碘浓度,计算得到每枚淋巴结的NIC。研究发现转移性淋巴结NIC 为(0.4287±0.0621),非转移性淋巴结组(0.2488 ±0.0750)[8-9],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与以往报道相符,但NIC 数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个体差异、肺癌病理分级、对比剂差异、感兴趣区测量等有一定的关系。转移性纵隔淋巴结NIC 偏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转移性纵隔淋巴结容易变性、坏死,增生的肿瘤血管减少等原因造成。转移性纵隔淋巴结与非转移性纵隔NIC 值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可能是不同患者淋巴结血供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
总的说来,本研究发现DSCT 双能量成像碘浓度及NIC 对纵隔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本研究由于病例数较少,未对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转移性淋巴结进行对比分析,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