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与养生之哲思——得一

2020-01-29陈伯图

少林与太极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法长兴元气

陈伯图

何而为“一”?“一”为何意?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这样言说:“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读作minmin,接连不断意)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意即:不明不暗,混沌不清,说不清道不明,混元一体,混元一气,乃至于虚无的状态,是为“一”。得到这个状态即为“得一”。得一者,天则清朗明澈,地则宁静祥和,神则灵动有应,谷(元气)则充盈饱满,天地以及万物均自然运转周行不悖,人亦自然和谐得享永年。“得一”是人与宇宙合一的最高境界。

太极,如五代时后周学者孔颖达注解:“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极即是“一”,“得一”即是登達太极。陈氏先师以“太极”为自己所研创的拳术冠名,其智慧与远见已是卓然超群,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矣,也无意间给世人带来了一个求取“谷盈(元气充足)”从而健康长寿的神奇路径。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泰斗级传人陈长兴先生在其《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第一论·理”中也对“一”有精辟论道:“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论简明扼要地从太极拳角度阐明了“一”的含义。诚如陈长兴所言,太极拳无论站桩还是行拳,无论习练还是较技乃至搏击,务要使身体从内到外浑然联为一体,方能“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恒久立于不败之地,经年享有不病之身。

“一”,至简至纯的一笔“一”字,竟能让相隔2000余年的道德圣贤老子和武学泰斗陈长兴不约而同重笔论及,其中定然蕴含着至真至切的道理。

研修太极拳,首先是要专注,要凝神,要咬定太极不放松,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或艳羡于速成,或垂涎于刚猛,或炫目于华美,或迷幻于传闻而这山望着那山高,动摇求太极道之心。唐代高僧慧海禅师回答求道者“如何用功”时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一切人都是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禅师回答:“不同。”问:“怎么不同?”禅师答道:“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至朴之答,至慧之智,此为心志得一。

太极拳,拳路千变万化,定势威武庄严,明师在指点习练时都会要求行拳时如行云流水,气息不可断绝,定势时稳如泰山,山根(立足)不可摇动,即是以一的规矩规范习练者的实操。行拳行云流水,则一气贯通,气息得一;定势稳如泰山,则一气通透,身心得一。达此境界,非但技击可稳操胜券,五脏六腑亦可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进而元气充沛,体健而无恙也。此为心法得一。

行拳时涣如流沙,定势时动如摆禾,是初学者最常见的毛病,其根源不外乎身体百骸各行其道,不能协调一致,心神意念顾头不顾脚、顾动作不顾体位,顾此失彼。解决起来并无繁难,一心一意按要领做好行拳时的每一个动作,一心一意按心法做好定势时的每一个构架,一步一步走来,就能做到协调一致稳如泰山了。陈小旺老师曾说“一切发乎丹田”,陈正雷老师说“一动无有不动”,都是植根于千锤百炼的实践得来的真经体悟,都是在直指中要地告诉我们,习练太极拳最简洁又最有效的心法——得一。吴鉴泉先生创立的吴氏太极拳要求行拳时走到虚步时虚步要完全悬空,身体重心要全部立于一足之上,想必吴先师也有“从一”的苦心在内。此为心意得一。

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得一”,也就找到了得一的门径,就是一门心思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在苦修太极拳的过程中参悟这种状态,体悟这种境界,感悟这种心意。这是太极拳获得拳艺精进的必由之路,也是太极拳带给我们体健身轻盛果的不二法门。

(版权所有,非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心法长兴元气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对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探析
移动数字
献给猫主子的秋の珍味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间信仰的依法治理与疏导
小模大样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