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引领全村脱贫攻坚
2020-01-29李菡丹
李菡丹
今年38岁的梅志广是湖北武穴人,任共青团广东省河源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200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系,辅修第二专业法学。“大学毕业那会儿,同宿舍四个男生有三个考公务员,我们都推崇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情,就是我们的理想。”
梅志广笑称自己是一名老扶贫干部。一般来说下乡扶贫就是一段经历,三次下乡的不多见,他正在经历第三次下乡。2009年至2012年,他第一次下乡,在广东首轮“双到扶贫”中任连平县溪山镇岐山村驻村工作组组长,2012年荣获“广东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第二次下乡是2013年至2015年,第二轮“双到扶贫”中,在和平县东水镇大田村、合水镇西坑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018年6月,他第三次下乡,任河源市东源县柯木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
“扶贫不扶懒,脱贫先励志”,梅志广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多年扶贫经历,他最深的体会是一定要重视教育,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播最有效方式。
村里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失学
在柯木村,朱光明一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三个孩子上学花销不菲,妻子要照顾老人,只能在家务农,全家收入只有朱光明在广州打工的每月2000多元工资。在梅志广帮助下,驻村工作队成员成了朱光明一家最亲的人。
两个女儿陆续上中专,儿子逐渐长大,朱光明的妻子陈兰青心思越来越活泛,“丈夫在广州做摩托维修,有条件拿到一些配件,在镇上开家店,做这个生意,一定不错”。知道陈兰青这一想法,驻村工作队鼓励她把店开起来,在镇上繁华位置帮扶她租下一家小门面,专卖摩托用品和零配件批发,店前空地也被她充分利用,摆起小摊,专卖广西娘家的中藥材和土特产,生意红火,告别了贫困。
贫困户朱日容的女儿朱建巧去年考上河源理工学校,考虑到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驻村工作队主动开车把她送到学校,并和班主任见面,嘱咐道:“建巧是村里贫困户,家庭情况比较差,在班里成绩可能不会太好,请老师多关注她、鼓励她,她就是这个家的希望。”建巧在学校思想不稳定,几次说要退学,经过了解,是因为没有生活费。梅志广等人联系爱心企业,为她捐款1.2万元作为生活费,她得以安心读书。
作为一名团干部,未成年人教育情况是梅志广关注重点。贫困户朱建新老实巴交,适婚年龄讨不到媳妇,近40岁才在打工的地方找了一个头脑不那么“灵光”的妻子,庆幸的是婚后生下健康的朱燕梅和朱志祖,但是家里依然贫困。
2016年工作队进驻时,根据规定要给村民的房屋状况评级,朱建新家破旧不堪,鉴定结果是D级,属于危房。工作队协助他们家改造危房,新建一套75平米的房子。新房子建好,孩子懂事礼貌、学习刻苦,朱建新自己在家务农,生活平淡幸福。
可是,安稳生活没过多久,朱建新却突然无法下地干活,因担心费用过高,他迟迟没去医院,贻误治疗良机,确诊时已是恶性肿瘤,原本贫困的家庭彻底被打入冰窖。他去世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懂事的孩子。起初,姐姐燕梅哭着跟梅志广说:“我不读了,我要照顾我妈,让弟弟读书。”梅志广耐心开导她,告诉她:“你们安心上学,我就是你们的家人,一定让你们继续上学。”
之后,梅志广时常跟他们聊天,关心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没米没油就亲自买了送到他们家,为了方便联系还送了两个手机供他们使用,并且积极争取,促成河源市海归协会给姐弟二人每人每年提供助学金4000元,直至完成学业。
“以前,柯木村很多贫困户子女一到初中毕业,就不再继续读书了,现在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村里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失学。我觉得这是我们扶贫工作最大的成果。”梅志广说。
写下《民情日记》,把民情装进心里
“10月12日上午,柯木村与市内很多村一样,空心化严重,村里的年轻人非常少。今天,我到村里的年轻党员朱定优家走访。他是为数不多的留在家乡的年轻人,在村里经营一家酒坊。经过与他座谈,我了解到目前酒坊的资金、技术、销售都有不小的困难。我建议他参加我们组织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训,加强自身学习与对市场的了解,参加我市组织的各种创业比赛,展示自己的项目,获得更多支持。”
“12月27日上午,我与定祥书记来贫困户朱水右家走访。朱水右已是 79岁高龄,柯木村新联人,家中有两口人,成员为朱新才(其子)。家中因户主朱水右患有长期慢性病丧失劳动力而贫穷。儿子在县内工厂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经过与户主座谈,我们建议他家养牛并提供政策资金帮扶。”
…………
翻开一本本厚厚的《民情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梅志广多年来走访贫困户的情况及帮扶办法,他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然于心,“扶贫干部要想更好地融入到村民们中间,主要得靠四个‘勤,手勤、脚勤、口勤、脑勤。到村就是自家人,与村两委一起干好各项工作,能做的多做一点,多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交流,因地制宜多思考怎么能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梅志广介绍,柯木村村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000亩,其中水田3300亩、旱地1700亩,山地1.5万亩;下辖9个自然村,全是客家人,大村独姓3540人都姓朱,民风淳朴,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53人。2016年以前,柯木村因学、因病、因残致贫户较多,占全村人口比重超过了10%,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被列为广东省贫困村。
记得第一次走进柯木村,梅志广看到村里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村党群服务中心还有斑驳的苔藓,自来水、自然村村道还没通,整个村庄没有很好的规划,环境整治不够干净整洁;其次,村里没有什么真正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第三,通过走访所有的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老弱病残,有劳动力的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开。
与此同时,梅志广发现从河源市区出发开车到柯木村大约需要一小时,交通还算方便,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户的思想理念、知识见识的问题。冲着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成为了他心头的第一要务。
最主要的还是凝聚村两委力量
身为驻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梅志广以培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为抓手,实施农村“人才回乡计划”;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落实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推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成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心为民服务的党支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我们以学习十九大精神、党风廉政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相关扶贫政策为重要内容实施培训,做好‘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开展流动党支部工作,在入户探访和慰问过程中,亮党员身份,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还建立起村党支部党员教育微信工作群,定期推送各类学习资料和信息,畅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梅志广介绍。
此外,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贫困户座谈会、进村入户、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发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主动投入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让全村贫困群众对各项扶贫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认知率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平日里只要有空,梅志广就去实地考察村子自然生态,在村民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协助63户贫困户开展养鸡、牛、猪、鱼、田螺、竹鼠等养殖项目,投入帮扶资金140.76万元;为59户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项目,投入帮扶资金203.78万元,每户可增加收入人均1500元。2019年底,贫困户86户253人人均收入已达13651.2元。
可梅志广依然觉得这些工作过于零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也难以推动柯木村整体发展,作为“老扶贫团干”,他更加系统性地思考柯木村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柯木村最大资源和潜力就是地理位置。柯木村在灯塔盆地腹地,而灯塔盆地是粤北、粤东和珠三角交汇地带,也是广东省粮食主产区,有建设发展种植基地的强大内因。”
梅志广积极探索,建言献策,摸索出一条适合粤东丘陵地带传统农业村的产业扶贫路,开展“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扶持模式,帮助柯木村建设高标准水肥一体化果蔬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累计投入资金730余万元,占地面积256亩,其中单拱大棚96顶共51.1亩,连体温室育苗大棚3顶共10亩,灌溉泵房和配水池3套,建设新修机耕道路2.8公里、水渠5.9公里,疏浚水渠3公里。动员贫困户就近务工11人,带动贫困户种植20亩,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无论是担任第一书记,还是党建指导员,最主要的还是凝聚村两委力量,充分发挥全村83名党员带头作用,引领全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梅志广感慨道。
如今,柯木村所有贫困户均已达到“八有”指标,高质量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新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已经开始使用,全村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硬化道路通到了每户家门口,着力发展养鸡和种植巨菌草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脏、乱、差的局面变得干净整洁有序。
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
去年6月,河源爆发百年一遇的洪灾,梅志广与村两委干部连续奋战一个多月,24小时值班,全面排查各种安全隐患。贫困户朱娘瑞老人无论怎么做工作,硬是要在有安全隐患的老屋里,不愿意搬进帮扶建的新房子。没办法,梅志广等人在暴风雨中为老人轮流值守几天几夜。今年6月,河源再次发生洪灾,梅志广与村两委干部前后三次冒着狂风暴雨前去做朱娘瑞老人的思想工作,直到帮助老人在新房完全安顿好才返回。
贫困户朱长妹20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回娘家与母亲、弟弟同住,因户口外迁在柯木村无房无地,4年前意外造成盆骨粉碎性骨折,现在钢板还没有取出。梅志广多方筹措在村里给她盖上新房子,朱长妹激动地说:“从来没敢想过我这辈子还会住上自己的房子,我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帮扶。”前不久,梅志广等人又送去40只鸡苗,帮助她进行养殖,尽快实现脱贫。
贫困户朱雪凤的眼睛发生功能性斜视,几近失明。在驻村工作队和爱心机构的帮扶下,朱雪凤顺利通过手术重获光明。朱雪凤没有经济来源,驻村工作队帮她申请了低保;孩子没钱上学,工作队帮忙申请助学金;家里没米没油,工作队买来送上门;没房子住,工作队帮她结对党支部联合基层党组织盖起了新房。
贫困户朱扬先是严重糖尿病足,因经济困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驻村工作队发动结对党支部捐款3300元,梅志广和村书记每人捐助400元,送他到医院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多次探望,成功避免病足被截肢的后果。
……
在柯木村,这样的帮扶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或许对于扶贫干部来说,他们解决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件又一件小事琐事,然而这些小事琐事正是每一个贫困户家里天大的事。村民们都说:“梅书记来我们村当驻村第一书记以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
去年年底,梅志广因避让迎面而来的三轮车,把汽车开进了水沟里,附近闻讯赶来的村民有的拿工具,有的想办法,大家都说:“这是我们‘村宝梅书记的车,我们就是抬,也要把它抬上去!”梅志广听了瞬间湿了眼眶,心里想:“有这么一群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我累一点苦一点,做什么都值得。”
梅志广说:“最近,全镇的现场会就在我们村召開,我们向全镇介绍经验,村民们也更有干劲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