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文学术评价的价值与逻辑

2020-01-28颜婷婷邓磊

人民论坛 2020年36期

颜婷婷 邓磊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广泛、巨大而显明的福利,从而受到现代社会的推崇。相比之下,人文则明显式微。由于内在标准的缺乏和学科壁垒的增高,人文学术也接受了自然科学范式,使用工具化的评价方法,出现了“五唯”现象。从源头来看,破“五唯”的关键在于价值的守正和逻辑的澄清。

【关键词】人文学术 学术评价 价值危机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人文学术研究日益繁荣,并发生深刻变迁。人文学术成果具有丰富性、模糊性以及一定程度的争议性。当前一些地方重量轻质的功利化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明晰人文学术研究评价的价值和逻辑。

现代人文学术的价值危机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和文化进行的探索和验证,学术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现代社会常常将“学”“术”连用,这是因为二者早已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离。但在学术范式尚未建立的古典时代,“学”与“术”泾渭分明,不仅表示不同的认知类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知识分层的等级思想。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革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变革,传统的人文学术却因为固守陈规而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古典时代的知识创生与现代具有较大的区别,其更多来自于知识分子的个人体悟和心灵沉思,沉思的主题集中于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只有用心灵感悟、用理性思索才能获得知识,感官获得的经验和肢体习练的技艺不属于知识的范畴。柏拉图认为,感官体验属于“意见”,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问题才属于“知识”。但由于观察和思维的局限,古典时代的知识在抽象的逻辑思维中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想象,而且与社会道德相混淆,被赋予了崇高意义,难以作出客观的评价。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述为“标准化”甚至“量化”,人文知识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其学术评价存在难度。人文知识分子作为普通的学术从业者,一方面要接受行业规范,另一方面更要努力争取外部资源。如此一来,人文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必然面临重大挑战。

随着时代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了广泛、巨大而显明的福利,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学术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范式。自然科学由于问题的集中性和结论的趋同性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研究范式,人文学科却因为问题的分散性和观点的趋异性而长期处于相对离散的状态。随着现代学术体制愈发趋于专门化和职业化,人文学者逐渐也被纳入科层制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中,不得不接受自然科学的学术范式。在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形成之前,知识是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现代学术范式的形成促进了人文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评价的标准化,但同时也限制了其想象力。人文学术的源头是灵动、鲜活的思想之水,然后才是在既有范式的“河床”上蜿蜒向前的观念之河。片面强调“范式”与“标准”,可能会让思想之水变得凝滞甚至枯竭,人文研究者可能会变成学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自己也成为所属学科的“标准化产品”,研究视野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小。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创新与社会生产之间的间隔变得越来越小,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逻辑的影响,这进一步加深了人文学术的价值危机。市场行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强调交换价值、注重成本一收益比是商品市场的基本逻辑。基于市场逻辑,技术和人才都可以视作由市场定义价值的交易品,学术成果也可以视作价值可定义的交易品,高等教育因此而迅速扩张。在知识社会中,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科研成果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和支持,科研投入绝大部分都流向“显示度”和“回报率”更高的应用型项目。为了争取资源,研究者纷纷转向“热门”领域,或者借用应用学科的研究范式、理论模型、概念术语来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易言之,市场逻辑改变了人文学术研究的内在价值,“标准化”与“量化”的评价模式是其必然展露的外在形式。

新时代人文学术研究的价值审思

学术评价是为实现学术目的而设立的标准,其功能在于人员遴选和资源调配。如果评价标准的设计偏离了学术的本质目的,就会产生价值的异化。

首先,人文学术研究应当坚守求真求善的内在价值,保护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尊重和鼓励那些真正热爱学术,以探究知识为最大奖赏和乐趣的学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破除两大顽疾,守住一个底线。其一,要破除人文学术成果的标准形式和量化评价,摒弃“期刊崇拜”,杜绝低水平重复。自然科学具有统一研究范式、线性发展特征与趋同研究结论,比较适合采用量化和标准化的评价机制,但把这套机制应用于人文学术,却有可能会摧毁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二,要破除对学术成果的物化导向,减少头衔、奖项的评比,鼓励人文学者平心静气、持之以恒做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其三,要通过刚性制度坚决守住人文研究的道德底线,对抄袭、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予以杜绝和惩戒。

其次,人文学术研究必须保障求实创新的外在价值,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发展。人文学术研究不是自娱自乐的消遣,更不是追名逐利的游戏,而是要关注社会实践,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人文学术必须直面时代的大问题和真问题,跳出自身利益的小格局,关注社會结构性问题,通过不同视角研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现代中国的成就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与世界各国展开平等的学术互动与交流,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新时代人文学术的评价逻辑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破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和激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人文学术研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需要广大人文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人文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为了促进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内涵发展和内在品质,对其作出评价必须明确价值导向,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一一为什么评、怎么评、谁来评,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立体的长效评价机制。

为什么评:构建学术伦理,明确学术责任。“为什么评”涉及导向和目的,是對人文学术研究作出的价值澄明。人文学术研究的根本任务是以观念的自由创造促进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轴心时代的先贤圣哲之所以能为后世人类社会打下文明内核,其根本原因就是拥有超越现实的长远目光,敢于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之所以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谋划民主与科学,其直接推动力也是勇敢破除教会思想的历史桎梏。在此需要澄清的是,想象力绝非来自于主观臆想,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而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求真求善、理性创造。若要保护研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文学术评价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价值澄清,以构建学术伦理、明确学术责任。其一,人文学术评价的基本价值是求真求善,因此必须建立学术伦理和诚信体系,鼓励学者基于崇高的人文关怀,进行细致的文献爬梳、真实的社会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做真学问、大学问。其二,要完善学术责任体系,明确人文学术研究者的权利和责任,界定人文学术研究的领域和界限,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明确而详细的惩戒措施,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学术欺诈和投机行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教学技巧乃是一种个人天赋,它并非一定与学者的学术素质相吻合。教书育人乃大学之本职,通过优化学术生态,完善教师教学体系,以“教学促学术,学术助教学”为主要导向,实现从“重数量轻质量”到“重质量高学术”的目标转变。

怎么评:人文学术评价的多元标准和立体形式。人文学术具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继承性、民族性,遵循系统性和专业性,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思想不能陷入封闭和僵化,决定了评价标准应当多元。二是影响的深刻性与广泛性,难以限定范围和时效,这决定了评价形式应当立体和长效。有鉴于此,首先必须打破完全照搬照抄自然科学的“量化”与“标准化”评价方式,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其次是注重评价形式的立体性,必须打破只看报刊论文的单一形式,尤其要打破根据报刊级别、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次评定成果水平的技术理性思维,要根据学术研究的去处多维评定。最后是评价机制的长效性,必须考虑到人文研究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其学术成果的价值体现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反馈过程,评价周期应当放长。

谁来评:人文学术评价的多元主体。一是同行评议。为保障评审的公正与客观,同行评价可分为“大同行”与“小同行”。所谓大同行是指相同或相似领域的专家,可以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鼓励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减少小圈子的世俗人情因素影响,也可以对研究者的视野广度和勤奋程度作出评价。小同行则是指与研究方向高度相关的同行,尤其是长期从事相关专题并取得公认成就的优秀学者,主要评价学者最富创造力的代表作,可以对其研究深度作出评价。同行评审无论大小,最重要的都是如何遴选评审者,在此方面应当着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与合作,破除学科山头主义和学术部落文化,淡化评审者的职务、头衔和职称,重视水平和声誉,完善同行评议反馈制度,对评审行为进行监督。二是政府监督。政府和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过程透明、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和可持续可追溯的责任机制,对违反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的行为予以公开和惩戒,形成反向示范效应。三是社会反馈。人文学术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高度参与社会讨论,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人文学术研究要重视方法训练和工具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实践、文化现象和认知模式进行深入解释、反思和建构。知识社会来临后,大学与各种机构的关系更加广泛和紧密,逐渐成为联结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智慧平台。在此背景下,人文学术研究需要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致力于建立普遍而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认知秩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过去人类社会曾经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面临重大挑战,独立探索、矢志改革是当下人文学术研究最根本的任务。大学的发展必须以学术为核心,自反和创新必须成为主导力量,大学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文学术评价体系,对人文学术研究者进行多样化的引导、支持和鼓励。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