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语境下的美学新讨
2020-01-27陈宗泰
摘要:有关“美”是什么的问题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从另一种角度——探究“是历史上的‘人在不断探索美是什么”——这一立场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的存在依赖人类存在,“美”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并对人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语境下,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等,共同构筑人类的意识形态,美是众多人类意识形态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对美的理解也不断发生改变。
关键词:美;意识形态;社会历史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的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和美是哲学范畴内的相互影响的两个概念,美感的由人类的意识产生,随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影响意识形态形成的人类思维、文化和社会历史,对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美的存在也反过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思维影响意识形态以决定美
我们先列举一些先哲的话。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自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德亚德
此上列举皆为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对于“美”的看法的理解,现在从中提取一些关键词来。卢梭所指对美的爱是从“心中”发出,普利什文则定义一切美好来源于“人”,约瑟夫所说美有其“内涵”。所提取的三个词语,即便是某种隐喻的抽象表达,也无不包含着十足的人情味儿,“人”、“心”、“内涵”,可以全部理解为人类“精神意识”的一种映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思维”。
“内涵”是较之思维的深度才可以定义的词语,具象化的“心”则是思维本身的投射,由此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的感受是伴随思维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思维便不存在美。
但新的问题也由此产生:思维消失时美便消失了吗?或者说,思维消失时,美去了哪里?
作为思维意识载体的人类,是一切人类社会意识的产生体,所有的景物都是相对人类而言的,思维不存在则表示人类不存在,万物的美也失去了投影的反射物,如此,美的存在便失去了其凭附的实体,便不再具备存在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从我们最直观用眼睛感受的美来说,我们所认为的所有美,无非是景物、艺术作品和漂亮的人物,这便涉及到一个物理学常识——世界的所有物体都是没有自身的色彩的,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其对光线的反射。由此,也可以说美感是因为人类视神经对光线的反应而产生的感觉,视觉产生偏差,美感就会产生偏差,甚至不再具有其原本的美感。由此,我们听到的音乐,肌肤相触的感受,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本身神经系统的作用所产生的。所以可以说,离开人类,万物星辰仍会在那里不会消失,但至于它是否还具有美,对于人类来说这便不具有任何意义了。
在这一结论下,思维作为美的载体,对于人类集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思维深度,提升审美认知,以具有深度的思维去理解并创造美,将使人类文明更加璀璨。
二、文化影响意识形态以决定美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也随之发展,新文明也随之产生。不同历史和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明产生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因素也对美的存在有决定作用。
远古石器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结构简单,思维开发程度低,意识形态较之没有思维的动物群体略强。这种文明下的人类群体,文化仅限制在简单的祭祀文化程度,由此也决定了他们简单的意识形态,同时产生的也只是简单的美学感受,于是便用简单粗糙的线条绘制出一些简单的现实表现意义的图形和图案。
进入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提升,人类手工业、制造业发展,生产工具和记录工具的升级换代使人们形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礼器、葬器出现并成为人类美感的一种表现载体,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东汉铜奔马等,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古代农业社会浅层的美学追求——大、威武、具有强烈而直观的表现力的一种体现。
同时,伴随文明的进步和积累,色彩的表现力成为古代人类追求美的一种辅助形式。比如象征喜庆、隆重、吉祥、斗志的红色,成为中国人热爱的颜色,在相应的节日里把一切都染上红色的表象,则体现了中国人对红色所代表的美的追求。虽然直至现在,中国人仍旧把大红的美用淋漓尽致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正是因为它根植在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的意识形态之中。而这点恰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意识形态来进行横向对比以佐证它:同样作为一种根植在意识形态之中的色彩文化,西方基督文明背景国家的人们反而把红色作为一种邪恶的象征来看,他们将其视作战争、禁忌、暴力、赎罪和牺牲的代表色,他们用红色以创作暴力美学,鲜血和杀戮则暗示了他们意识形态的反抗和热烈。
综上,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就此产生了对相应美学的感受理解不同。意识形态决定美,由此得以证明。而同时也可以得到启示,文化的的多元性代表了人类美学的多元性,美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积极的正指作用,在这一语境下,尊重并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便也格外重要。
三、社会历史发展影响意识形态因而影响美
意识形态是源于社会基础存在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变化。
远在古希腊,对美的看法就已经出现,自由社会的初级形态中产生了美学的初级理论:美只关形象,而形象是由感官(特别是耳目)直接感受的,所以只有可凭感官感受的物体及其运动才说得上美。
他们在建筑、家具和一些其他物件的展示上追求简单的结构对称和协调统一,在音乐的方面也同样追求简单的和谐。
而后伴随战争发生,西方世界又散乱趋于统一,“秩序”建立起来,战争爆发、社会出现分层,并出现明显的财富流向,人们的思维逐渐尖锐,一些暴力、黑暗的东西通过人們的意识形态展现出来,拜占庭式的建筑遍布地中海沿岸,成为一个时期的美学标志。再后来,教廷管制的封建社会成立,中古世纪的黑暗席卷欧洲大陆,教廷严控把关人们的思维,对于知识的传授也处处设下限制。统治者的阴暗意识形态丝毫不加掩饰地表现在哥特式建筑之上,但又不得不肯定其在美学发展的地位。即便是人心的黑暗,也可以有相应的美来展示,这不仅证明了思维和文化决定美,也强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形态影响意识形态,进而影响人们的美学感受。
哥特式建筑没落在十五世纪时,文艺复兴的到来再次改变了欧洲的社会形态,初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的完全建立和崛起,一个更加黑暗的时代到来,欧洲社会的建筑也逐渐变得冰冷起来。古典雅致的城堡成为有钱人的象征,安逸舒适的农房统统变成线条单调的楼房,汽车出现并发展,人美美学的展现逐渐靠拢向机械,没有血肉和生命的物体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美学映射体,如此持续了百余年之久。
另外,从朱光潜《美的本质》中提出其对美学的总结:(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变化,阶级斗争,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不断发生转变和提升,由此也决定了不同时期的美学理论的不同。而继于对前代理论的批判创新、阶级斗争后产生新文明和新审美,正是唯物史观下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大动力。
总之,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拥有意识形态的人来决定的。人类作为思维意识的载体,对美的探讨会是个无止无休的话题。意识形态随人类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内容,意识形态所决定的美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不同的美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终将在对美的本质的不断探讨中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147
[2]北京电影学院,艺术概论[J].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10):48
[3]马克垚,世界文明史[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01
作者简介:陈宗泰(1998—),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学历:在读本科生,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