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铁路电力电缆运行检修管理方式
2020-01-27潘朝辉
潘朝辉
摘要:铁路电力设计有助于铁路电力设备环境的改善,降低人为破坏率,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进而改善铁路供电配置水平,保证铁路供电的安全可靠。但是部分铁路因为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较多的故障现象,传统的检修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检修要求,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刻不容缓。
關键词:铁路电力;电缆运行;检修管理
铁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如今我国铁路总里程高达15万公里,实现了大部分城市的有效连接。铁路电力电缆线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安全稳定性良好,不占用土地及空间面积,不易被破坏,有助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供电性能好。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故障问题,提高了铁路电力电缆检修工作的难度系数。
一、电缆故障分析
电缆的运行时间和故障关系密切,随着运行时间的不断增加,其故障发生率也会不断上升。在运行过程中电缆出线故障的因素繁多,根据统计研究显示,导致其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包括外因受损、施工质量以及电缆头制作工艺。
(一)施工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可知,施工过程中电缆头接头制作工艺水平较低,半导电层和各部分尺寸把握不合理,制作环境不佳都会致使运行过程中局部放电导致电缆头击穿。并且这一工艺导致的隐患通过交接试验方法并不能检测到。外护套大面积受损的主要原因为施工部门不具备专业技术人员,未使用先进施工设备,以及抢工期等,在投运过程中发生裂痕和缺陷,并且交接过程中没有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外护套、内衬套绝缘电阻测量,或是通过测量故障未尽全面排查。电缆主结缘局部放电活动频繁致使绝缘击穿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材质及方法存在不足,导致绝缘不均匀、存在杂质等,进行电缆铺设、接头制作的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破皮、擦伤、浸泡及弯曲等隐患问题。因为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电缆空间电场局部出现急性,在一些位置出现放电,进而引起电缆绝缘降低以及绝缘击穿等严重事故。一些铁路在交接过程中没有根据国家标准实施交流耐压试验,或者试验没有根据相关流程展开,导致运营部门接管时不了解电缆情况,后期运行过程中故障频发。常规交接试验并不能将潜在局部放电隐患暴露出来,致使一些完成电缆交接试验的铁路,运行时仍然会出现诸多故障[1]。
(二)试验存在问题
第一,试验方法没有及时更新。目前施工部门多选择直流耐压方式进行试验。直流耐压试验会破坏像素绝缘,无法体现实际电缆状态。第二,不具备有效的试验方法。投运电缆前没有全面检查外护套,没有实施有效方法试验电缆外护套绝缘状态,多凭借工作人员肉眼完成检查,容易出现死角,无法找到隐患点,更不能完全修复外护套缺陷,运行中如果受潮进水则会导致多点接地产生环流,进而致使电缆主绝缘击穿。第三,运行管理存在不足。通常情况下电缆的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如果前期施工质量较高,根据相关标准,无需进行较多维护。与电缆保养要求结合,高压电缆和低压电缆线路的主要保养项目包括外部检查、安装是否牢靠、路径标识以及电缆沟盖板是否完整等。需要在天窗点进行故障排查,一般一个电缆故障维修时间超过36小时,必然会影响到供电稳定性。因此需要提高日常维护管理水平。
二、解决措施
(一)优化交接工作
首先,落实现场盯控制度,确保电缆检查丝毫不漏,全方位检查到位,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检测,根据相关标准展开试验。其次,及时修复存在风险的电缆外护套,在投运前消除隐患,优化修补技术,使用拉链式密封修补管,迅速热缩工艺,并且在其两侧添加热熔胶,防止水分扩散[2]。最后,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基于电缆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解决现场问题,根据标准要求实施交流耐压试验。有助于及时发现电缆内部存在的隐患,不会损害到电缆绝缘层,能够为状态维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提高日常检测水平
根据当下相关规定,应加强对铁路电力电缆线路的寿命管理,丰富检测手段,做好状态维护工作,坚持定期保养原则。状态诊断检测指的是根据电缆展开相关试验明确电缆实际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故障点及潜在故障问题,对整体运行状态进行科学评估,提前预防不良事故发生,进而有效延长电缆使用寿命。目前较为常用的三种诊断检测方法包括电缆绝缘介质损耗老化评价测试、外护套试验和状态评价测试以及电缆振荡局放测试。通过对这三种方法的合理使用,能够实现对电缆状态的全面诊断及检测,分析重要电缆的老化情况,及时发现电缆局放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停电事故,继而使电缆寿命得以有效延长,提高了铁路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结语:
铁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供电的安全稳定性是铁路运输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铁路电力电缆运行检修管理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入研究,选择合适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德君.铁路10kV电力贯通电缆常见故障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华建设,2020,(8):216-217.
[2]刘潇.铁路10 kV电力贯通电缆常见故障及预防措施研究[J].电力系统装备,202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