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
2020-01-27崔利宾
摘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实效,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材。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学生具有“学而优则仕”以及“铁饭碗”思想,很多大学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到党政机关等稳定性高的地方,甚至抛弃自己的专业,这严重影响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挖掘其潜能,将自己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科技创造未来的趋势下,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在“工业4.0”浪潮中,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三)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高校开始连年扩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才培育模式趋同化情况十分严重,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然而,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人才必须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其长效机制,对于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促使高校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主动进行教研教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助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认识方面。
根据调研,发现多数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教学体系,缺乏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板块,尽管都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是承担教育者的师资参差不齐,多数由就业部门老师或者辅导员兼任。学科定位更是模糊,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基本的学科归属。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味地应付上级,没有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
(二)教学方面。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未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就缺少基本的质量保障和质量评价以及日常监督,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时候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压根和专业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关系,试想,如果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与专业教育教学相分离,其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载体,长时间必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有效开展。
(三)条件方面。
目前,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因素主要集中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资源支持方面。首先,作为主导的教师严重缺乏,多数高校没有专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日常缺少基本的培训。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晚,比起发达国家,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远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法体系。第三,由于部分学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造成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硬件和软件,这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一大瓶颈。
三、构建长效机制的措施
(一)完善学科定位。
第一,各高校要在顶层设计层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其学科定位,使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建设体系中,确定其学科定位,使其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各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该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重视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纳入全校课程体系建设中,重视课程标准等文件的制定和审查工作。第三,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培养整体规划,在政策、人事、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探索教育模式。
不同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务必在培养多样化人才方面下功夫。第一,根据学校定位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比如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在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体系的完善,一般性大学则重点放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第二,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展的时间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学校,应将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与实践能力强化相融合,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上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晚的学校,要把功夫放在普及创新创业理念上。第三,从学校所在区域位置上分析,一线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时应该引导学生实施技术性创业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活跃、服务业发达,应该引导学生实施第三产业创业模式;中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占据主流,应该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创新创业元素,通过良好创新氛围的营造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相对独立,但又融合多学科知识,因此,在日常建设中,务必将其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以及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从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科的互补性方面下功夫,重视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有机融合,尤其重视实践环节,此外,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材编写,同时充分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立足本土探索多样、高效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元方.专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朱晓妹,李燕娥,张靖风,等.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5).
作者简介:崔利宾(1981.03—)男,民族:汉,河南滑县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