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问题生的有效沟通处理一例
2020-01-27劳立峰
劳立峰
摘要:体育问题生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从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应变”入手,系统分析了出现师生学困矛盾局面时,教师需要怎么应变;如何从长计议,从而在本质上解决问题;如何因势利导化“惰”为“勤”。笔者认为,体育问题生的解决在于老师的如何另辟蹊径,在于老师如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在于老师那种钢七连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关键词:体育问题生;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那是一节耐久跑练习课,耐久跑练习一向是学生特别是胖墩和女生比较反感的学习内容,其本身的单调枯燥和机械的重复练习常令我们授课教师颇感棘手。为了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精心处理了教材。即便是课前预想到了某些学生会有抵触心理,但还是信心满满。可尽管是这样还是在教学中发生了“故事”。一个胖墩男孩,公开叫嚣不参加练习。就在我准备开骂,准备拿出老师的那种“喋喋不休”的念佛式教育方式时,我脑经一转想起了钢七连中那个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的许三多,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成了“兵王”。我灵机一转把批评变成了宽容,把说教变成了约定。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了争锋相对的对怒,也没有了婆婆妈妈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帮助他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帮助他一点一点的前进和成长。尽管他离哪些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多差距,可是他喜欢上了运动,喜欢上了篮球,还一跃成为一匹黑马,成了校篮球队主力中锋(个子高,体重大)。就是教师教学中这么一个小小的“宽容”与“应变”,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成就他不一样的“人生旅途”。相反,如果教师继续按照原先那套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依然顶牛,教师依然生气,周而复始只能让这种教学关系陷入僵化。
二、应对策略
1.理智把握,寻求有效办法
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以静制动,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如果一出现对立现象就严厉斥责,极可能导致矛盾激化,课堂不知如何收场。且“迎头痛批”对说者、听者其实都不悦耳,以这样的情绪开始,是很糟糕的。幸亏我忍一忍,没狠狠开骂。教师在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时,光靠发火来宣泄不满的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受到学生顶撞和刁难时,切不可丧失理智,大发雷霆之怒。那样不仅会使自己难堪,还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
2.从长计议,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支配不同的行动。因此,对不同的特殊学生应有不同的教法,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通过多方面的知识恶补我发现,导致学生这种情况不仅有来自自己的身体素质,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本身的心理和我们教师自身(缺少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的因素。通过那节课后我有意识的加强和他的沟通和交流,从刚开始的不理不睬到后来的无话不聊。老师们,俯下身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你能听到孩子们心里最童真的渴望。
抓住学生的“弱点”,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篮球是许多男同学的“最爱”,我们的主人公也毫不例外,我正是抓住他的“弱点”加以引导,促使他改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积极性。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时间的过度,对每个人的要求和方法都不能一样。比如说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给了他很多“特权”,(他能够一个人拿一个篮球进行学习和练习。农村小学往往人多器材少,很难做到人手一个)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特殊”的爱。这种特殊的关爱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一跃成为校队的主力中锋。
3.因势利导,化“惰”为“勤”
《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是许三多没有在恶劣的条件之下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修了一条几乎不是一个人之力所能完成的路;是史金,他没有放弃在七连被人瞧不起的许三多,扛起了许三多这条重担,把他带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兵;是成才,在新兵连和钢七连里没有放弃理想,终于成为一位神枪手。 “钢七连人的生存方式是给自己树一道不可企及的目标,然后“嗖”的一下把自己扔过去。现实中是我给我和我的学生都树了一道目标,然后“嗖”的一下把自己全扔了过去”。
其实抛弃和放弃很简单,一个“惰”就行,关注和坚持也很简单,一个“勤” 足以,教学中胖墩男孩不愿坚持,自身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因素,“惰”性的驱使才是罪魁祸首。去除“惰虫”培养“勤星”需要有一剂良方,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及学生的成就感不就是由“惰”为“勤”的一剂神奇良药吗?
三、感悟与反思
1.关注“另类”,不抛弃
现今的教育制度使我们的教育纯粹地变为应试教育,成绩成为衡量教师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条件下,教师只想千方设百计地提高教学成绩,不爱学习、不出成绩者就成为教师眼中的“另类”。对于这些学生,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不是不放弃他的学习,而是不放弃关注他的成长,成人应该大于成才。从各方面关注自己的学生,使其成为一个自我感觉有用、心态积极、身体健康的孩子。
2.坚守信念,不放弃
我一直在想,我们要求学生学习,而我们自己是否身体力行;我们要求学生今日事今日毕,自己是否身体力行;我们要求学生努力坚持,自己是否也一样身体力行。当然并非是真的要我们和学生比,而是应该克服自身的惰性,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成功往往在于我们坚持的下一秒。
3.“糊涂”处理,不较真
课中,我的一个“宽容”不仅挽救了一节课还挽救了一个学生。我的“宽容”既保留了犯错误学生的面子,又促成其反省,便于纠错,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此过程中,老师还能赢得学生双倍的尊重,何乐而不为呢?相反,如果立场过于分明,一定要理出一个是和非,因和果来,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缺乏信赖甚至记恨。倘若如此,教师便整天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纵使弄出头绪,也于事于人无补益。总而言之,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宜粗不宜细”定会胜过毫无意义的“细查深究”。当然,老师适时地从自身找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会让学生更信赖。
教学中,有的时候“糊涂”一下,会收到奇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一个“糊涂”不就成就了一个学生的“合格”,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