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生源质量的评判标准及其与生源地关系的研究
2020-01-27高娜郭玉鹏赵贺高焓
高娜 郭玉鹏 赵贺 高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大力推进,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高校招生已经由早期的校方市场单向选择转变为考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优质的生源是保障学校培养出高层次人才的先决条件。
优质生源作为高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成为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影响高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升生源质量的对策,对高校生源质量提高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生源质量的研究中,在评价生源质量时绝大部分仍只依据高考成绩来衡量,但其只是学生进入高校前的指标参数,更适合总结评估高中教育质量。因为进入高校学习是高考后,高考成绩无法反应学生在大学时期的质量水准。经常出现高考成绩优越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诸如社交问题、心理问题导致学业无法继续,或进入大学后因自制力差,缺乏目标,学业水平急剧下降的现象。很明显,以大学期间及大学结束时学生的学业和能力水平来评估生源进入本科后的综合能力、进行生源的质量评价更为科学。目前在生源质量的研究中,很少有这种生源质量评价标准,本研究将完善生源质量评价的标准。
此外,当前的对于生源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都集中于高校如何提升自身学科水平及改善宣传策略、如何吸引学生方面,却鲜见研究高校在招生时的各种客观条件,如地域、生源地人口经济情况、生源地学生基数、招生途径、学生年龄、学生性别、学生家庭情况等与生源质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客观条件对生源质量的影响情况,高校招生策略可做出相应调整,以吸纳更多高质量的优质生源。
本研究希望在依靠高考分数评价生源质量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分析本科期间及本科毕业时学生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建立能够合理综合评价学生质量的各项指标参数。达到降低只通过高考分数进行生源质量评价的方式的片面性,达到提高生源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的目标。
研究方法:以学生在大学期间及大学毕业时的综合表现来作为评价生源质量的参数。调取学生在学和毕业时的学习成绩数据。本文通过分析参数与学生表现的相关性来评估参数是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发现这两个参数具很高的区分度,可操作性好,参数指标易于量化。
根据学院的录取数据和各种招生数据,以及学生问卷调查、搜索或购买相关统计数据、生源地调研等,对于学生原本的客观条件因素也需要进行考虑,重点考察。建立生源质量评价和筛选出客观条件因素后,通过将各个客观因素作为自变量,各个生源质量参数作为因变量,两两配对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线性曲线进行拟合。
一、数据与分析
我们调取了长春市双一流大学吉林大学某院四个已毕业年级的学生的本科学业成绩数据,根据成绩排名先后将学生分为前10%,前11%-30%,中间31%-70%,排名靠后的30%(排名71%-100%)共四个分组。我们又调取了学生入学时的生源地信息,根据省份进行了区分。然后我们将学业成绩排名的四个分组作为自变量,生源客观参数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我们发现该校所在省的尖子生人数始终最多,连续四年占据首位,其次距离该省最近的两个省的尖子生人数也较多,常年盘踞在各省尖子生人数多少(排名)的前五名。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所在省及邻近各省的生源似乎最为优质。不难发现,将学院内各省学生的人口基数进行比对就,高校所在省的尖子生多的原因是本省入学的学生基数本身就大,因此优秀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从排名靠后的角度看,高校所在省的学生的差生数量也是最多的,常年盘踞差生总数量第一名。因此,这就导致单单从人数多寡,即从各省的尖子生人数、学业较差学生的人数多少,来判断各省生源质量,不再具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仅从学习成绩好坏的学生的绝对数量,是不能作为某省生源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的。因此我们认为使用“优秀学生比例”这一参数来评判某省生源质量好坏更为合理。
通过多方位对比数据,我们发现,山东省的学生生源数量不多不少,优秀比例很高且稳定,在所研究的4个年级中优秀比例都远超其他省份;江苏省学生数量不算很多,但优秀比例也较好且较为稳定,多数时候都超过其他省份的普通水平;高校所在省、临近省的学生表现较为中庸,比例上来说,符合平均水平。
然而,与高校所在地距离非常远的省份,尤其是地理上来说,国境内距离该校几乎可以说是最远的几个省份和地区,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普遍十分不良,差生比例居高不下,优秀学生比例几乎为零。这可能是因为,1、距离较远,比较优秀的学生会更倾向于在距离较近的优秀高校里进行选择,而不会舍近求远;2、该高校所在省份和城市并不是经济极其发达的地区,缺乏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城市的高度吸引力;3该校同级别高校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缺乏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的高度吸引力,其知名度和吸引力不足以吸引学生跨越距离限制。4、这些距离该校较远的地区,有的自身教育水平也属于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导致,距离非常远的地区的学生选择该校的,多为自身学习成绩不足以竞爭考上近距离的同级别高校,不得不选择较远的该校的学生,学生质量本身就有一定的下降。
此外,教育资源异常丰富的生源地的学生,到了该高校后的学业成绩表现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是因为不得不离开教育资源丰富的生源地到较远的外地上学的学生,多数为在当地无法竞争该校同级别学校,生源质量有一定的下降,个别学生有到校后无人监管学习不够努力的情况。但其中又有些学生拥有良好的家庭资源以及规划清晰的目标,大学期间表现优异。因此分化严重。
二、总结
我们通过研究学生本科四年的总体学业成绩表现,根据学生总排名,进行了学生学业水平的区域划分,并对不同水平区域内的学生的生源省份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很适宜作为生源质量的评判标准,比高考成绩更具有指导意义,且具有良好的量化性、区分度。各省的生源质量有较明显的区分。山东省的学生优秀比例很高且稳定,江苏省学生优秀比例较好且较为稳定。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实力缺乏高度吸引力,高校本身缺乏顶尖知名度和吸引力,加上部分偏远地区教育水平较落后,导致来自距离较远的省份的生源较差,普遍大学学业成绩表现不佳。可以为招生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简介:
高娜,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郭玉鹏,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改革;
赵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高焓,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