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师院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0-01-26陈家燕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民画应用型院校

摘  要: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关键期,将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文化元素引入大学课堂教育教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地方文化事业。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抓手,重构地方院校特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以水城农民画为载体,坚持特色化、地域化、民间化,将潜在民间的艺术资源优势转换为优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提高地方院校艺术人力资源开发,走课程建设之路。

关键词:地方师院;特色课程;应用型人才;农民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地方师院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水城农民画为载体研究”(LPSSYjg201817)研究成果。

一、引言

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学生高层次发展之强烈需求,是地方院校生存发展之根本,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的关键。当前,各院校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较传统,没有形成大胆开放,顺应形势而为的态势,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对特色课程资源中的“特”具体体现不突出。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应用型人才要求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必要条件,满足人才培养在应用性、地方性、区域性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规格、能力、知识与素养成为当前之必需”[1]。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须结合地方优势和地方就业需求,深挖地方特色。因此,拟将水城农民画纳入师院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以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化和地域性。同时,将已有的专业课程与地方特色课程相结合,并整合、重构原有的课程体系,形成更优化的特色课程。农民画中有很多传统民族元素,且表现形式丰富,具有易操作性和可开发性等特点,将其加以创新变革后引入课堂,进行再开发利用,以期解决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质性及内涵式发展问题。这是基于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建设性思考。

二、地方院校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地方院校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地方院校应把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积极探索注重特色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学习,面向企业、面向行业,结合行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高职特色、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完美的表现出来”[3]。

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关乎教育事业的整体跟进效率。因此,提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关键。1998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多次指出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因此,探索课程建设如何出特色、有亮点,按照地方实际需要培养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成刚性趋势,因此,要规范系统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开辟一条特色化的专业建设路径,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科学构建适合自身转型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丰富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5]

(一)基于地域性、创新性及时代性的美术特色课程建设

怎样体现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之“特色”,笔者认为:课程开设应体现独具一格的民间性及博采众长的创新性。农民画是民间艺術中极具独特性和时代性挖掘潜质的艺术形式之一,将其融入地方师院美术特色课程内涵,与教育部规定必开科目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水城农民画”,其表现形式是以本土文化为土壤,以反映民众风俗文化为乐趣,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民间美术领域自成一体,深受大众的喜爱,是水城县十分重要的一个文化品牌。“水城农民画对推动水城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创造力和欣赏水平,及发展水城的文化产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6]

随着文化的发展创新,农民画也在与时俱进,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但受文化断层、观念更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之路遭遇各种瓶颈与阻碍,将其纳入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亦是弥补民间文化遗产研究短板。在开发民间特色课程时,对其创新的现实路径进行开发,亦是重构特色课程教学新内容,使农民画研究价值得以升华。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战略性目标

地方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符合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之理念,它既是国家战略、社会需要,也是学校的使命与挑战,而课程改革及各学院坚持走特色化课程建设之路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对各类新型人才需求量的猛增。中国作为逐渐立于世界制造业强国之林的大国之一,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迫切。鉴于目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加快速度并保质保量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已成为必然。

实现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地方院校及高职院校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为了让大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减轻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家乡和地方成为当今大学生们向往的目标追求,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产业高手。或者根据专业导向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对乡土教材的开发并积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以教育引领地方经济,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三、农民画进课堂:基于一份活态的地域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水城农民画根植于乡土,源于普通民众日常,集剪纸、蜡染、刺绣、木刻、泥塑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构成了地域文化形象载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水城农民画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随着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受人们的观念及传统的绘画创作模式的限制,加上其自身市场潜力不足,受众少,创作骨干大量流失,新生创作队伍数量不足,难以出现较为优秀的画师,导致后继乏人等情况,其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瓶颈与困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农民画,已成为关系这一民间技艺生存与否的关键,将其纳入地方院校美术特色课程建设开发:一方面能够助推农民画技艺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途径。

水城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浓郁的民风促成了水城农民画一枝独秀的优越地位,将其引入美术学科专业教学,不仅丰富了特色学科内涵,激发学生创新素材,还能引导新生代们接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农民画这一活态地域文化遗产得以长足发展。从而扩大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动空间,助推乡土情结的土壤培育。

引入农民画,开发与之相关的民间特色元素,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项优秀的地域文化,在严谨的、连续的教学氛围培养下,挖掘有天赋的,尤其是对民间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后备人才,不断充实民间文化创作队伍,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重塑民间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也一直在摸索如何将地域特色纳入课程建设体系,探索其在艺术等学科领域的内涵延伸,力争将校内资源与民间资源整合,形成特色教学资源,让民间技艺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以水城农民画为载体,将其建设成特色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统一的美育新体系,有效助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农民画美术资源融入高校课程建设的路径、方法和策略

(一)课程设置体现特点

学校特色和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是教育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农民画进课堂是特色课程建设的一大创想,其地域性与地方师院的应用性思路不谋而合,地方院校应承担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拉紧在历史变革的紧要关口容易变得脆弱的文化传承“链条”。

特色化的课程建设符合地方学校发展的“三地”思想:“即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地方性,发展路径坚持地方化,办学实践坚持地方型”[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具特色的教学新体系,用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的稳步推进。地方院校特色化发展路径,是学校办学思路的新突破。从文化层面来说,地方高校的地方性主要体现为学校所在地以区域文化为载体进行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是促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坚持学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路径,需要依托课程特色进行系统性建构,从整体性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是关键环节”[8]。

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道路和育人模式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学校特色发展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将农民画确定为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修课之一,应增强农民画师资力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尊重地方特色发展,并注入新思想,灵活教学思路,紧紧围绕转型發展目标,强化教学实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并促成特色化课程发展路径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实践、变革,形成特色化课程建成的长效机制。

(二)教学融入本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涉及内容、品类繁多,其实用性技巧体现详实,内容朴素,对这些加以借鉴都可以构成丰富的教学内容。学校合理引进后,专业教师再加以创新完善,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可全面提升地域文化在师范院校的地位。“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可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全面推进地域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9]102-103

本土文化资源,涵盖范围广,可因地施策、有所取舍、进行灵活变通后引进,并通过反复调研整理制定出相应的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语言。在艺术创作课程中要强化地域特色,将民俗特点、服饰蜡染、图案图腾等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去。同时,还要将地域文化课程化,以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与植入感,贯彻特色化为主导的开放教育新理念。

以柔性人才的方式引进农民画传承人,考察农民画传承基地,参与各种民俗活动,研习各地农民画特点。拜访老一代农民画画师,将丰富的民间艺术实践编入民间艺术考察课程内容,开拓艺术实践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优势,增强学生的民族性责任担当,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演进。“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实现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传承,实现隐形的教育价值观,给学校带来蓬勃的文化活力。”[9]102-103

(三)艺术创作依托地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地域元素是艺术创作风格及语言特色的组成元素之一,依托地域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及个性特色,在高校特色课程建设中,地域特色将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魅力。

地域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越来越受重视,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不同的艺术气质,将其引入课堂是高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重大创新,为美术专任教师及美术专业的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上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于无形中为高校课程建设提升了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在创作中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在引入过程中,还应对其内涵及实质进行深入挖掘,形成艺术研究论著和画作,甚至是商品,以扩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以艺术创作为载体积极推动高校特色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发展地方文化艺术事业。

(四)师生成长扎根地方,服务乡土

师生成长势必要依托地域的“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输乡土理念及乡土情怀,树立依托地域特色课程办学的理念,真正确立起“地域”这一师生成长之根本。践行教育初心,扎根地方,坚持“三地”文化思想,向特色化办学之路迈进。坚持以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为方向,推崇“根”文化的教育理念,用地域特色来夯实并推进学校内涵式跨越发展。

服务乡土,秉承开放创新,传承与发展办教育的理念是文化传承最好的回归。“独行快,众行远”,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培养、开发和扶持乡土人才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之根本,教育涵盖地域文化,走出一条特色教育服务乡土人才培育之路,培养具备专业特色优势的大学生,便是教学模式推陈出新的大胆尝试与变革之旅。

农民画进课堂,是特色化课程建设思路之一,引进农民画的同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怀;另一方面也为培养新一代地域文化传承人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回归乡土,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生产现场,积极参与家乡经济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地方院校建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大学。

五、結语

社会进步渐趋加快,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以及技术和实践的紧张关系,亟待通过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方式来推动。由于地域民情风俗等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影响,特色课程体系的建立将指日可待,水城农民画融入地方师院美术特色课程建设,是发展地方文化事业的宏伟构想。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是一个学校建成长效发展机制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依仗水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当地农民画多渠道的观察和研究,寻找不断创新与突破的新方向,对其文化精髓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使其与现代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推陈出新,在继承与发展中实现双赢。

农民画进课堂,旨在探寻学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课程特色的沉淀,明确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夯实专业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的基础,下大力气培养业务知识过硬、乡土情怀浓厚、理想信念执着的创新型人才。聚焦地方院校特色课程建设理念,探寻地方院校特色之路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海宁.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237-238.

[2]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1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杨丽娟,李兴.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2).

[4]余冠仕.贯彻落实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之一[EB/OL].http://edu.cnr.cn/eduzt/2010js/201001/t20100126_505945018.html.

[5]徐其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课程改革思考[J].教书育人,2018(15):64-65.

[6]常晓菲.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晋中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8):59-60.

[7]田亮,焦宝祥,诸华军,李玉华.应用型本科高校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9):196-197.

[8]黄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9(4):72-75.

[9]杜玉娟.关于地域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102-103.

作者简介:陈家燕,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油画、色彩理论等。

猜你喜欢

农民画应用型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金山农民画矢量图库的建设与应用
农民画火遍世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金山农民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