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报恩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
2020-01-26张路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基于此,高校应当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报恩文化的思想教育就成为德育培养的重点。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传统报恩文化;思想教育
一、传统报恩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报恩思想贯穿其中,《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及《战国策·魏策四》有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汉书·盖宽饶传》:“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宋梅尧臣《双羊山会庆堂记》:“堂之前许其置佛,俾报恩奉佛两得焉。”方之《杨妇道》:“求你们哪位借点粮食给我,我今生还不了债,来生做牛马报恩!”儒家文化倡导的“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的忠孝节义人论纲常就是古代社会重视培养人的报恩意识实证。
二、传统报恩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报恩文化的含义给延伸化,不仅是指对父母的要孝,同时也指出对社会、家庭、国家、他人要怀有感恩之心,进而行报恩之事。只有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报恩文化的教育才能起到溯本清源的作用。
(一)家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孝心意识,促进家庭和谐
报恩的核心就是孝,对大学生进行报恩文化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孝顺父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报恩意识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怀有感恩之心,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情有所寄”、“老有所居”,这不仅有利于肃清社会不孝现象的风气、维系家庭的和谐,弘扬中国传统报恩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有利于加强和谐社会的建立
目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到处充满了冷漠、防备、仇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基于此,我国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对大学生有关报恩文化的教育,让帮助别人的人得到应有的赞誉与礼待,让受到帮助的人常怀感恩之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整个社会洋溢着和谐的笑声。
(三)学校:有利于促进文化校园的建设
报恩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师生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我们常有耳闻。通过对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设计、传统文化的教育、感恩文化的宣传与实践等,能对大学生报恩行为的产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个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报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报恩思想教育,使其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想教育内化为大学生外在的道德行为。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做到知恩图报,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
三、当代大学生报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报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对父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造就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将父母辛勤培育看作是理所应当,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出异常的冷漠,缺乏对父母应有的体恤和尊重。
2、对老师。当代大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心,认为老师是在批评自己,反而对老师恶语辱骂,甚至怀恨在心,蓄意报复。让传统尊师重道的教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不仅表现出大学生对教师缺乏感恩之心,同时也表现出某些老师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使高校师生关系、报恩教育、道德教育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3、对他人。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在生活当中难免要互相帮助,当今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从不会换位思考,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只是一味的指责和抱怨他人,将别人对自己的忍让当作理所应当,严重缺乏感恩意识,就更无从谈起报恩行为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4、对大自然。大自然博大无私,它赐予了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我们在校园中却能发现随意践踏草坪、采摘花卉的行为,倘若不纠正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人们将会从伤害花草树木变成伤害他人的行为,将中华民族的报恩文化抛到九霄云外。
(二)当代大学生报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均衡,西方文化的入侵,这就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炫富攀比、贪图享乐的思想不断毒害着当代大学生,这就对传统报恩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往往以“一考定终身”,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思想教育的课本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这就使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理论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传统报恩文化的传播。
3、个人方面。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限制,对于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不能够很好的避免,就造成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这就会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使大学生在遇到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能够心存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事。
四、以传统报恩文化加强大学生报恩教育的途径
1、宣传报恩文化。社会是个大染缸,只有创造和谐的社会报恩文化环境,营造一个相互帮助的社会氛围,将报恩教育遍布社会每个角落,社会这个大染缸就能够对大学生的报恩文化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树立报恩道德模范,发挥道德模范效应,引导大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2、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将报恩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当中,是提高大学生报恩教育的有效手段。老师通过收集一些有关报恩的新闻故事与同学分享,使大学生对报恩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教师自身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和修养,才能给同学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自我教育。无论是社會、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都只能从外在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真正的教育还是要考大学生自我教育。通过深化报恩教育的自省意识,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自身修养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将报恩意识作用于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2]刘三宝,郭刚奇. 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
[3] 花城. 浅析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4] 涂平荣,龚海艳. 高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实效路径[J].教育评论,2013.
作者简介:张路(1990.01-),女,汉,河南安阳,助教,研究生,安阳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