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建构的路径探索
2020-01-25刘娜
刘娜
摘 要:纪录片既是记录城市变革的主要载体,也是构建城市形象的有效路径。纪录片《寻味顺德》将美食作为重要媒介,以生动的视觉图式、日常化的影像叙事,以及触点式的传播方式构建了顺德极具魅力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增强了城市人民的城市认同感。本文以《寻味顺德》为例,分析纪录片通过美食这一符号塑造的城市形象及其传播效果,并为我国同类型的纪录片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象;纪录片;符号;影像叙事
城市作为经济、文化、政治的聚居地,不但承担着居住、工作、娱乐的使用功能,也肩负着文脉传承、文化塑造的文化功能。城市形象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向往,这种感受、向往转而会影响城市文化的构建。传播载体是确保城市形象传播活动有效进行的枢纽。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中,其符号的直观化呈现和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可以迅速建立城市形象。利用纪录片这种媒介去构建城市形象的实践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可以巧妙地运用纪录片话语,精准地抓住城市特质,并对城市形象进行良好塑造的纪录片却少之又少。纪录片《寻味顺德》抓住美食之乡这一极具吸引力和地域标识的形象符号,发掘城市的本土特征,提炼城市的文化内涵,将抽象的顺德文化形象进行具象的演绎和勾勒,塑造出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立体鲜活的顺德形象。
一、纪录片构建城市形象的问题显现
(一)对城市的定位不精准,未发掘城市的本土特征
经过对多个城市形象纪录片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纪录片有个共通的问题,即对城市的定位不准确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一个城市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打磨后,应该具备与别的城市不同的本土特征,但是大多数纪录片都难以发掘出城市的特征,这就不能对城市进行精准定位。例如不少纪录片互相模仿,将一幅幅山水风光照片拼凑起来,并配上枯燥乏味的解说词,因此同质化现象严重,给受众留下的是极为模糊印象。
(二)叙述话语刻板生硬,难以拉近和受众的距离
纪录片的叙事话语如何呈现,对纪录片能否和受众建立一种亲近的关系有很重要的影响。恰当的叙述话语,可以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拉近和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有的纪录片节奏冗长拖沓,解说词乏味空洞,叙述语单调,缺乏变化和律动,叙述视角多采用第三人称,就使受众很难有代入感。总而言之,叙述话语刻板生硬,与受众有隔膜感,难以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缺乏对城市形象文化内涵的探寻,人文价值遗失
城市形象是人对自然环境、大众媒介、人际传播、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整合形成的主观性文化感受。城市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参与到现代文化的构筑当中。我们对城市形象的想象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化想象,但是回顾大多数城市形象纪录片,缺少文化内涵,人文价值也处于“缺席”状态。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好似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久存。
二、纪录片《寻味顺德》构建城市形象的创新实践
(一)日常化的影像叙事,描摹生动城市形象
纪录片《寻味顺德》采用日常化的影像叙事策略,将日常化的影像叙事一以贯之。纪录片中的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故事,如开大排档的黄玉仙婆婆、鱼塘菜农奇叔奇婶老两口,以及建筑工地工人冼铨辉等人,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纪录片能从这群小人物身上找到顺德城市形象的缩影。纪录片中的冼铨辉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在工作之余常去的地方是一片竹林,这片竹林是他在一片荒滩上亲自种下的。因为环境优美,有很多鹭鸟在这里繁衍生息,冼铨辉辛苦一天后来到这里,摘下自己亲手种的蔬菜,烧上一锅打边炉(广式火锅),看着鹭鸟在眼前飞来飞去,便满足于这样恬淡的生活。在冼铨辉的个人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的顺德人,爱护动物、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景象经过纪录片的镜头呈现和艺术化的表达,一个绿色自然、温暖淳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顺德城市形象被日常化的影像叙事塑造出来了。
(二)强化共识性历史符号,实现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体现了对城市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文化认同有助于激活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基因的认知,建立城市主人公自主的身份,确认有共识性的城市形象。在《寻味顺德》第三集中,以头菜作为顺德的共识性符号,记录了常年漂泊在外的顺德人回乡祭祖家宴的热闹场面,宴会结束后每一位顺德人回去都会带头菜。在这里头菜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符号,还是一种历史符号和文化符号,连接远在异乡的顺德人对家乡绵延不断的情感,再次确认他们作为顺德人的主人身份,强化了顺德人对传统历史的记忆,实现了对顺德的文化认同。
(三)人——美食——行为三位联动,打造立体生动的顺德
顺德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顺德有八千多家餐饮店,八万多名厨师。纪录片《寻味顺德》将触点深入厨师,找准了“美食”这一构建城市形象的核心符号,人和美食的连接产生“行为”,并将这一“行为”语境化演绎:纪录片第二集在展示顺德美食之外还着重记录了千锤百炼的顺德厨师如何对美食进行精心钻研,顺德厨师(人)对和美食之间的连接产生“行为”。这种行为是工匠对于职业的认真恪守和对技艺的潜心磨砺。由人或美食勾勒出的形象是静态的,但是人和美食相互作用所构建出的顺德形象是动态的、鲜活的,这样的城市形象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纪录片构建城市形象的路径探索
(一)注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为城市文化形象赋值
城市形象有内层和外层之分。外层是城市的自然或建筑景观等客观物质环境;内层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1]。若要深入地构建文化形象,就必须构建内层的城市文化形象。内层的城市文化形象要经过符号转译的过程,要根据城市的特点提炼出独具特色的影像符号,对其进行艺术化的修饰和补充,设计成表达文本再进行传播。内层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功构建一定是力求达到和受众在情感上和文化记忆上的连接,增强和扩展城市形象記忆的深度和可辨度。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是城市整体形象构建的核心,若要构建出与人产生紧密情感连接的城市文化形象,需要注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为城市文化形象赋值。
(二)利用接触点传播,传递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
人与生俱来有放射性思维,在接触信息时,符码、气味、节奏、味道、形象都可以成为人产生记忆点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勾连出无数与中心相关的记忆信息,形成记忆的基础。城市形象是动态立体化的多维价值体,之前全覆盖式轰炸性的传播模式在今日已很难产生作用了,信息传播分为日渐精微化,对城市形象的传播要从粗放式转化为精细式,从具象化转为形象化,要对受众的喜好进行精准把握,挖掘出人们与城市形象记忆的接触点,与受众的喜好进行精准对接,传递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
(三)创造文化情景,加强沉浸式体验
受众对城市形象的感知依赖于媒介内容,受众倾向于选择感知力强的信息,帮助人们对可感知现实的理解和接受,而创造文化情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感知,不能脱离文化情景,城市形象和文化情景之间,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建立符合本地特色、贴近本地生活的文化情景就能实现“如鱼得水”,即构建起根植于本土文化,带有本土历史基因,连接本土文化的城市形象。这种城市形象的显著特点具有视听体验感。由视听体验感的媒介所构建的城市形象是建立受众和城市纽带的重要方式,在向受众呈现有感知力媒介内容的基础上继而输出城市信息,可在深化文化情景的影响力和加强受众体验感的同时有效输出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
(四)探寻微叙事美感,走出宏大叙事禁锢
宏大叙事的浪潮已经逐渐退去,向我们走来的是沃尔冈福·韋尔施所预言的日常化美学。日常化美学已经脱离了崇高美学的范畴,从精英的门廊走出,缓步移入日常化美学的屋檐。纪录片的镜头不再紧盯精英人群,叙述内容也不再围绕宏大叙事,而是转向普罗大众,聚焦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中开拓出平民美学。纪录片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亦注意到这一点。创作者要从细微处着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挖掘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探寻微叙事的美感,摆脱宏大叙事的禁锢。
(五)影像话语借助“他者”视角,纠正形象塑造弊病
影像表达要巧妙利用“他者”视角,纪录片《寻味顺德》第三集采用“他者”视角,从比利时小伙阿龙的“他者”视角出发,对顺德生活和顺德美食进行“他者”的镜像观照,展现了顺德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态度。这不但体现在顺德人对国外朋友的热情招待以及愿意将自己的独家美食秘诀传授给外国友人上,还体现在顺德人积极走出去,学习吸纳外来优秀文化,并将之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交流。“他者”视角是从外部观照中国城市内部形象的一面镜子,从“他者”视角反馈出的信息和评价,还可以反馈中国形象对内、对外不对称呈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中国城市形象在外呈现中存在的问题。
(六)利用空间可生产性,打造立体城市形象
空间分为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空间的生产性是指以符号为媒介,文化空间具有的生产潜在力。后现代社会被符号充斥,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来自对符号介入后生产空间的想象。对城市形象的想象也来自于对生产空间的想象[2]。要想打造有识别度的城市形象并使这种形象留在大众心目中,可以利用空间的生产性,找准符号和文化特征,创立匹配城市的文化空间,持续有效地向大众输出城市形象。对符号的精准选择是创立文化空间,形塑城市形象的关键。在利用符号生产空间的过程中,要规避两方面问题,一是避免复制同种符号。影像可以通过符号快速地生产文化空间,构建形象,却很容易造成中国城市形象丧失个性,走向无差别的境地。二是避免过度符号化。一方面,对符号过度使用,空间生产会重心不明确,容易造成空间异化;另一方面,符号过度化会使城市符号杂乱无序,造成城市形象构建模糊化。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巴特指出符号的所指可无限衍生。纪录片创作者要挖掘出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符号,强化符号和空间之间的作用力,拓展文化空间的可生产性。
四、结语
纪录片对于构建城市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纪录片《寻味顺德》精准抓取“美食”这一符号媒介,以日常化的微小叙事,质朴真诚的记录方式,深厚隽永的文化内涵,展露了顺德这座城市的美好风土人情,构建出顺德独具一格、亲切可感的城市形象,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为以纪录片为途径构建中国城市形象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帕克·R·E.城市社会学[M].康少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莫利,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娜,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