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0-01-25黄卉陈钢
黄卉 陈钢
湖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
湖南高职制造类专业设置整体覆盖率低
高职制造类专业数总体规模不能满足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 2015年湖南省高职院校覆盖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设备类等7个一级专业的20个二级专业,但二级专业覆盖率仅为31%,覆盖率最低的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的11%,最高的汽车制造类覆盖率也仅为57%,表明湖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短板,不能充分满足全产业链覆盖需求,许多二级专业空白需要填补。
高职制造类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高职制造类专业结构存在通用方向设置多、专门方向数量少的问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点为42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38个,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仅有2个专业点,无人机应用、导弹维修技术和船舶工程技术各仅有1个专业点,各二级专业点数量极不平衡,产学需求对接上存在明显的供给过剩和供给缺口。
高职制造类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链定位不高
高职制造类专业点设置偏重于制造业低端环节,在产业链前端的设计、工业工程技术、实验技术和后端的检测技术等产业链环节上缺少专业点布局,在产业高端技术上布局和建设不足。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显著的制造业专业特色,二级专业点覆盖不够系统全面,往往仅涉及产业链的少数环节。例如,机械设计和制造大类共有19个二级专业,大量学校重复设置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等通用型二级专业,但仅少数学校设置了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业工程技术等专门性、综合性二级专业,导致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环节不完整、对接的价值链层次低,难以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的要求。
影响湖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
在高职专业布局和发展上,产业企业、高职学校和政府缺乏协同管理机制
产业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受市场竞争规律支配。区域产业企业生存发展主要由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决定,区域产业的兴衰和转型升级直接影响产业企业对劳动力规模和结构的需求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产业企业是决定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发展的主动性力量和决定性力量,从理论上说产业企业应当对高职人才培养享有重要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权、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权和人才选择的决定权。企业培训和高职教育学历教育难以实现目标、标准和内容的统一。
高职教育提供的是中间产品和公共产品,尽管职业教育带有职业的特质属性,但其根部性质仍然是社会公众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劳动力资源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上必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能力、国家政治的需要、社会通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的需要,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受普通高等教育和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影响,削弱了高职院校职业特质培养发展能力。表现在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上,就是高职学院往往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供定需的方式来设置专业、制定标准和培养人才,结果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偏差较大,要么重复过剩,要么空白缺位,要么标准不符,人才培养缺乏产业认同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政府同时为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服务性公共产品,但政府在服务产业企业和职业教育上存在较为突出的管理部门分割、管理层次分割和管理职能不清的问题。导致高职专业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难以获得统一的、全面的、协同的资源投入、管理服务和管理放权。例如,高职院校在管理层次上同时受到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影响,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受到的投入政策、管理政策影响不一,学校的人事权、财政权、招生权和经营权大多由各级各区域政府影响和决定,带有较强的计划色彩。而政府管理服务产业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服务教育的职能部门在组织设置和职能设置上往往相互独立、难以为产业和学校同时提供双方有共同需求的产品。例如,政府产业管理部门不会专门为职业学校提供产业发展信息,教育管理部门也不会参与企业劳动力培训和招聘,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不会参与职业学历教育。
结果是企业、学校和政府虽然各司其职,但却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学校很难解决好带有职业特质属性的教育这个宏观产品质量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还不够彰显,教育资源不够整合集约
受高职办学历史条件影响和现实管理体制约束,高职院校往往受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职能部门行政管理,办学体制机制封闭僵化,在资源投入上孤立分割,办学资源要素难以流动,社会教育资源能以整合优化。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招生和就业,许多学校缺乏特色专业先发优势,但为争夺招生市场,选择某个热门产业的通用类专业来设置专业往往就成为了不二的选择。但这实际造成了许多通用专业设置率高,区域产业对接性弱,分散和浪费了特色专业建设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专业布局难以覆盖全产业链和全加工环节,难以形成专业群建设溢出效应和职业教育规模集约效应,导致面向产业群和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定位片面、人才培养规格类同、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不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
在专业评价层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是针对整个学校的,各校相同或类似专业评价缺乏统一权威的标准,执行可操作性弱,评价主体多为学校、学生、行政管理部门和第三方机构,缺少产业评价标准。
湖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对策
完善和创新政府、产业和学校间的统筹协同机制
一是建立政产学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细化大类产业中各子产业人才需求信息,细化学校二级专业的人才培养信息,为产学对接提供统一、权威、全面的决策信息;二是建立政产学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共建机制,尝试由政府、产业和学校统筹协同制定行业企业统一认同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标准、教材标准和评价标准,保障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流程和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致性保障。
构建产学命运共同体,打通产学融通发展瓶颈
从产权角度看,由于单一企业和单一学校主体地位不同、具体诉求不同、运行机制不同,很难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一般以协议方式构建松散合作关系,不同合作协议存在合作内容不同、权利义务不同、运作模式不同,难以统一操作,可复制性差,合作期短,缺乏硬约束机制。职业院校依靠自身资源很难承担职业教育的全部功能,从教学功能上說,学校更加适合提供公共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等职业通识和专业基础技能教育,学校在实践教学上存在天然的短板,难以真正复制和模拟企业工作流程、生产环节和典型工作任务,各校相同专业在实践课程选择、实践课程内容选择和评价标准上差异性大,更存在实训指导老师没有企业历练,教学内容与企业脱节等情况。
整合制造类专业建设资源,深化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
建立产学聚合发展机制,大力推进产业整合和集群发展,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产业群和产业链,逐步推进产业、高职学校集聚发展,逐步形成统一权威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雇佣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减少产学专业的对接成本、企业劳动力市场成本和学生就业成本。要放宽高职院校的人事、财政管理约束,以合并、重组、专业调整方式加快建设产业对接明显、有规模优势、二级专业覆盖率高的特色专业群和特色办学院校,实现集聚集约办学效益。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湖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布局与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适应性研究》(XJK016CJG002)研究成果。]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