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期信用损失制度的利弊

2020-01-25郑露

商业文化 2020年34期
关键词:金融资产信用风险计量

郑露

金融资产减值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新准则要求下,我国企业已经开始实施预期信用损失制度,本文探讨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实施前后的影响,分析制度实施的利弊,并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希望为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预期信用损失的内涵

预期信用损失制度是财政部2017年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则的规定,明确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法转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法。预期信用损失是金融资产信用损失额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违约发生的概率,具体计量根据金融资产信用风险程度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计量,称为三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未来信用质量未显著下降,以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为减值基础;第二阶段信用风险出现明显恶化,但尚无充分证据证明已经发生减值,出于财务报告谨慎性原则,减值计提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第三阶段信用风险显著恶化,并且已经发生信用减值,此时同样以整个存续期为基础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实施的影响

以上市公司为例,探讨2018年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实施前后的财务报表变化,分析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影响。

预期信用法的运用改变了金融资产減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根据金融资产信用敞口变化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计提,直接导致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尤其是不同资产负债表日时会出现大幅的计提和转回,使得企业的利润波动性更强,与利润和资产相关的关键财务指标,如ROA、ROE等均会受到一定影响。

不同细分行业对该制度的反应不一致,信用减值有增有减,这与所在企业和行业平均信用损失率相关,也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和经营方式相关。

以A+H股某制造企业应收账款为例,2017年的信用损失率为5.11%,2018年实行新方法后,信用损失率计提降低为4.77%。同时,该企业计提信用损失的逾期时间由“五年以上”调整为“三年以上”,因此新准则实施后,应收账款计提基础及比例均发生变化,企业计提信用损失变得更加谨慎。

以某上市银行净利润为例,采用已发生损失法计提,2018年减值计提65.94亿,而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则计提79.66亿元,新旧方法相差有13.72亿之多。这主要是因为新模型扩大了计提减值的范围,导致2018年该行的利润出现大幅下降。

预期信用损失制度的必要性

模型科学合理,更反映客观事实

与已发生损失法相比,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基于信用风险的评估进行减值计量,不仅考虑客观出现的减值证据,同时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对减值的计量和管理时间提前,由被动观察转变为主动识别。

理念的转变在模型中有充分体现。违约概率及风险敞口的计量不仅基于历史数据特点,更包括未来状况的变化信息。在未来风险的判断上,不同主体选择的指标有所不同,不仅可以包括GDP、工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指标,也可以包括大数据技术识别到的企业自身经营指标。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主体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计量也会越来越精确。

及时释放潜在信用风险恶化信号

相对已发生损失法而言,预期信用损失法通过更加科学保守的方法确认资产价值和收益,在金融资产出现潜在违约风险之初,就以预期损失的方式将短期内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变化导致的信用风险的恶化程度反映出来,能够及时释放信用质量变化信号,提高潜在信用风险的预测性和防范性。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剧烈波动时,该方法更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更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时采取措施。

预期信用损失制度的弊端

参数缺乏清晰界定,主观性较强

根据预期信用损失的三阶段模型,首先需要明确信用风险显著恶化的评估标准,以及影响预期信用损失经济指标,比如工业增加值、GDP增速等。目前监管准则对风险的判定标准未作出明确规定,依赖财务人员和管理层的主观判断。

由于预期信用损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企业经营情景、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计算的关键参数等,需要将每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量化,转换成匹配的数学模型,得到预期信用损失的合理预估值。比如违约概率的确定,是对未来违约可能性的估计,估计方法的选择、指标确定人为参与等因素的均会影响最终数额,缺乏客观性。

企业业绩压力大,存在粉饰空间

实施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后,企业要对整个存续期间的减值损失进行计提,计算利息收入的计提基础下降趋势明显,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同时,利润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预期信用损失制度的实施增大企业的业绩压力。

由于制度存在一定主观性,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导致利润下降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提供主观动机。如果企业基于业绩压力调整减值计提结果,会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信用风险的误判,违背预期信用损失制度对风险实施事前监控的初衷。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未形成标准计量体系,呼吁打造行业共享平台

制度依赖对信用风险的评估,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标准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未针对行业特定情景或者特定债务人特点进行细则说明,依赖从业人员经验判断。比如工程借款和长期借款,信用风险集中在最初几年,如何针对这种情况设置计量标准,选择合适风险模型,有效评估信用风险,科学计提减值。比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如果债务人是政府机构,在确定模型参数,尤其是迁徙率的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政府机构还款的特点,可能会受到财政等因素的影响还款周期较长,还款金额不固定等因素的影响。

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风险敞口的计量尚未形成标准的计量方法,目前大多通过内部评级的方式进行,少有企业对外公布计算方式,行业内的计量体系较混乱,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牵头建立行业内的共享平台,设立统一关键参数计量方法,共享必要的行业数据,最大程度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对信息披露要求更高

考虑到模型的专业性较强,并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和监管机构来说,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才能够有效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披露的信息不仅包括风险判断的依据、风险程度的分类、参数修正的标准等等,同样包括使用数据的质量和影响程度等。这要求监管机构制定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监管和督促措施。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完善人员培训机制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科学有效的关键在于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这对相关执业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收集客观证据来反映金融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同时需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判,这要求执业人员掌握一定的IT技术和统计学知识,也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环境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预期信用损失制度的应用一方面解决原方法的弊端,资产价值的计量更合理,说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制度实施初期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制度在政府债务、工程项目及长期应收账款等特殊债务人及特殊场景的运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制定更适用的细则和补充条例,制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信用风险计量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金融资产的分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探究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