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020-01-25姚鹏

大观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

摘 要:笔者曾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并通过该项目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分析和借鉴该项目的经验,以“秧歌舞”为例,剖析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作、表演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围绕“创新”这一核心思想,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创作和表演等方面的创新,不应只停留于内容或形式,关键是要让观念的创新融入教学、创作或表演过程中,从而真正影响到教学、创作或表演,使当前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创作或表演能够具有新的审美支点、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国家艺术基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

自2014年起,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就设立有“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旨在资助培养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青年艺术人才和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随着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推进,相关部门对于人才培养项目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即“从我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引导、鼓励、支持艺术机构和单位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变化、实践发展、人民期待,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艺术事业创新发展”。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核心就是“培养人才”,因此,国家艺术基金对该项目的申报主体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的人才应符合目前我国艺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要合理规范;项目主体在实施项目方面要有必要基础。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对笔者来说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学习经历。三个月的时间,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南等地的30名学员,共同经历了思政教育、专业理论学习、晋陕甘宁各地秧歌舞组合技能训练、田野采风、作品编创等培训环节,授课教师有国内舞蹈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型专家和教学实践型专家、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授课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发散性,授课内容呈多元性、交融性、在地性。此次学习使得学员们对黄河流域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地理人文、专业理论、作品编创、专业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均得以提高。

一、民族民间舞蹈(秧歌舞)的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变化中传承、传承中发展,因此是具有现实审美意义和时代精神的。所谓传统秧歌舞,是在民间流传至今,在民间艺人之间传习,经民间艺人结合百姓喜好或社会生活需要进行表演的秧歌舞。所谓创新秧歌舞,是经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走进舞蹈教室,呈现在舞台之上且符合当代观众的舞台审美需求的秧歌舞。秧歌舞是“活”的艺术,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的,是扎根在老百姓间、枝叶繁茂在社会舞台的艺术,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艺术。

秧歌舞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表现在其功能性方面,即娱神、娱人、娱身心。古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秧歌舞便承载着祭祀祈福的关键使命,寄托着人们取悦神明以延续生命的愿望。在特殊历史时期,秧歌舞又承载着取悦他人、鼓舞人心的历史使命,鼓舞了无数向往创造新生活的人们。新时代新气象,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秧歌舞从娱神、娱人进入了娱身心的阶段,承担起了审美与健康身心的新使命。广场上、公园里、文化活动中心、电视里、剧场里、教室里等,随处可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扭秧歌的身影。人们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舞蹈着、陶醉着。

二、民族民间舞蹈(秧歌舞)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人才培养是民族民间舞蹈(秧歌舞)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践行。看似是对秧歌舞创新,实则是对舞蹈工作者创作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打破与重塑。晋陕甘宁地区均属于黄河流域,笔者通过理论学习与田野采风发现晋陕两省的民风民俗、秧歌舞原生态有相似之处又风格各异,本土秧歌舞的保护与创新工作进度不一又难度相当。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历来被称为“民间歌舞的海洋”,经典艺术作品硕果累累。20世纪80年代的《黄河三部曲》正是从山西民间歌舞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从而将全国的舞蹈风潮引领到一个新阶段。舞剧《一把酸枣》中的舞段,很好地对山西秧歌舞元素进行了提炼与加工并精彩呈现。然而之后相关编创人员创作的舞剧中再难见到山西民间舞或山西秧歌舞的身影。

究其根源,是优秀的舞蹈编导人才、创新型人才缺失所导致的,是固化思维、常态审美长期影响的结果。山西省内舞蹈创作人才一部分集中在歌舞团,另一部分在各大高校。留不住人才是一大现实原因,舞蹈编创人才青黄不接又是另一客观原因。编创人员创作思维固化,导致创新意识匮乏,方向明确但不知所措。优秀作品是编导人员审美情趣的终端反映,审美常态化是创新、创作的绊脚石。

创新人才培养,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并非盲目的创新、随意的创新或是随波逐流的创新。将“为谁创作、怎样创作、如何创新”作为创新性作品的检验标准,是非常有益的。打破常规认知、突破思维限制、提高审美情趣是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先行条件。自觉、自省是创新意识的内在驱动力,创新意识又是创新能力的自觉与自省。秧歌舞作品的创新,或有法,或无法,或法无定法,但对于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来讲,必定是从不得法到有法可依,再到有法可循。学员们将创新意识和创新之法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必定会使舞蹈编创行业百花齐放。

新理念,新突破,新意义。本次学习以编创秧歌舞作品结项,是对学习内容的归纳与外化,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为学员自己参与此次培训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为各省带回了优秀的作品。活动更为各省培养了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编导人才,必将推动各地秧歌舞的创新性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参与此次培训的学员必定会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别样的景象,为秧歌舞的创新与繁荣做出贡献。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师生的敬业精神。他们领导有方、安排合理、体贴入微,使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深受感动,他们身上体现出承办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担当。学员们在年龄、工龄、职称、特长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理论学习与探讨到田野采风的收获与分享,再到作品的创作与组合学习与排练,都承受许多压力,克服了诸多困难,这正是我辈对秧歌舞创新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通过此次培训,笔者对秧歌舞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必定会将此次学習的内容融会贯通,努力创作出与时俱进、扎根群众、内涵深远的秧歌舞作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自愿肩负传承秧歌舞的责任与创新秧歌舞的使命,做好山西秧歌舞文化的研究,撰写相关的文章,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创新人才,为山西秧歌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既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机遇,也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综上所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圆满结束,为笔者展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舞蹈创新与创作画面。对笔者来讲是一次新的尝试,更是新的开始。创新意识会伴随笔者左右,笔者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将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山西秧歌舞的创新与发展、为山西舞蹈的教育教学做出贡献。相关人员应向民间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百姓学习,注重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注重舞蹈创作的经验积累,发掘秧歌舞的普适性,探索舞蹈艺术的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是舞蹈艺术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我辈必然承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韩子勇.艺术的成本: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例[J].中国文艺评论,2019(12):106-111.

[2]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J].人文天下,2017(13):47-50.

作者简介:

姚鹏,韩国安养大学在读博士,山西工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议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