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25项德娟

工业设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包装设计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项德娟

关键词:职业能力;《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以及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国包装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基地,如何培养适应包装行业转型期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而企业反映高校输出的人才大多缺乏职业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包装设计》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备职业教育理念,合理、系统、科学地安排和规划课程体系设置,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让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市场的需求。

1 职业能力概念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德国人梅腾斯(Mertens)在1974 年提出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并且他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作用[1]。”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是将一般素质与一定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起来,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素质能力等整合的一个广义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培养其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技能应用能力,也需要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还需要具备诚信、溝通、合作、学习等素质”[2]。

2《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2.1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首先,《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设置普遍脱离职业岗位,教学内容零散,教学章节内容前后不衔接,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主线。课程教材一成不变,现代设计观念、设计方法有待更新。其次,课程与市场脱节,教学内容中基本是围绕着设计方展开,而在客户沟通、消费需求、产品属性、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设计提案、成本预算、印前设计、后期印刷工艺等包装设计实际工作环节被忽视甚至缺失。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胜任岗位角色,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2.2 课程教学模式落后

多数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一直是“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满堂灌,但学生真正能吸收的知识少之又少,这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灌输性的知识传递,让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跟着教师的思维行动,缺乏主动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2.3 评价模式单一

目前,《包装设计》课程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教师掌握学生最终成绩的决定权,这样的评价模式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探索与创新,20 世纪末,德国、美国、英国率先发起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探索。新加坡、瑞士、日本也紧随其后,大力推进课程结构与体系的整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许多的优秀人才。《包装设计》课程同样可以基于职力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寻找合适的载体、授课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磨炼他们的意志,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缩短与现实中岗位的差距。

4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4.1 课程结构教学改革

具体改革需要将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基于学科体系课程与行动体系课程的“两个系统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构成要素”和“工作过程构成要素”。学科知识构成要素包含包装设计的理论体系内容知识点,工作过程构成要素则是根据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确定工作任务,从而确定与岗位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引领知识的思路整合课程内容,同时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整合,互为依托、交叉融合。

将授课内容模块化、项目化,每个项目有对应的工作流程及活动任务,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通过包装设计、制作过程与岗位职业工作过程对接,还原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工作过程就是实际包装设计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改革中,教学过程及思路按照实际包装设计工作过程展开,明确实践任务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完成一个包装设计项目全过程需要实施八个任务,同时,根据前面提到的对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将课程知识点按照每个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类并穿插在工作过程的八个任务里(见图1)。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

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应突破传统编写思路,制定目标更为细化,任务更为明确的大纲计划,根据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对接,以教学一体化为基本,既满足《包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充分开展,并通过实操型训练保证各个任务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4.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4.2.1 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具有代表性和目的性的若干个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项目”[3]。课程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或者各种设计大赛包装征集项目。与企业对接,按照项目实施的步骤和每个阶段的任务,模拟还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深入实际工作流程,按照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索,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2.2“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学中,工作室教学模式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创造一个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它将教学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4]。工作室由责任教师主持,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服务。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工作室,项目实践为教学提供验证, 教学服务于社会,社会也能够为教学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

4.2.3 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融合线下传统课堂学习与线上网络在线学习优势。《包装设计》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并借助一些网课平台进行授课。教师不再只是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而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地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加强学生职业技能中综合素质的提高。

4.3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4.3.1 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

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法、校企双轨制、多项目综合打分制。例如,引入校企双轨打分制,学校和企业从各自角度对作品进行评判,通过综合取平均值。由于企业的参与打分,教师和学生能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及市场需求,使学生的包装设计作品能与市场接轨,而学生也会在理解了行业标准和评价机制基础上更加明确以后的职业技能发展方向。

4.3.2 增加双向评价的模式

双向评价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相对来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

5 结语

总之,“在不断总结和汲取国内外《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我国包装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前瞻性的视野,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建设和适应性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包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5]。因此,各高校应该充分估计当前就业形势,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尽快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包装设计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立体趣味性计算机包装设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验证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