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成都:“留”“构”“借”“融”
2020-01-25杨志昊
杨志昊
项目对接
除了在宏观把控项目整体方向的王向荣和董丽老师之外,项目核心成员由钱云老师、导师李慧老师和边思敏老师,以及若干名同学共同组成。
想做好设计首先要了解场地。经过几周的前期工作,我们整理好了大体框架,调研时间也随之确定了。12月4日,伴随着北京凌晨的微弱灯光,我们乘坐飞机,在中午抵达了成都双流机场,下午与成都公园城市管理局座谈。
来成都第二天的主要活动是调研。我们一大早就奔赴设计场地——成都天府新区绛溪河畔。久违的太阳从云中露了出来,天空弥漫着一层薄雾,蜿蜒的绛溪河从场地中缓缓划过,清澈的河水仿佛一条绿色轻纱,小心地拂过这片宝贵的土地。两侧是农民修筑的田埂,村民的房屋散布其中,与场地内的山丘林地形成了“川西林盘”的典型结构。我们顺着河流方向,爬山过河,才将场地主要区域调研清楚。出来时,大家的鞋上都已沾满了泥。虽然这一趟成都之旅没有大熊猫,也没有火锅,但是让我见到了不一样的成都,一个被完整保护没有人为干扰的成都,这同时也激起了大家身为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回到学校之后我们就马上开始紧张的项目设计阶段。我们一周大概会开两到三次会议,为了适应大家的时间,大部分会议需要在中午开完,之后又要投入到项目内容的调整中。学生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老師将抽象的思路整理成幻灯片,除此之外还要在老师设计草图的基础之上完善细化。我主要负责的是绘制平面图和展后规划。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最高级别的博览会之一,在做规划和设计时,除了要把场地设计的合理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展示行业的前沿内容以及最新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查阅了行业内的大量资料甚至跨学科的内容,去思考如何规划世园会。
世园会的总体策划和概念规划工作,以“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为主题。场地以川西林盘为主的地貌特征,现状多为农田和林地交错,属于较为典型的林盘结构,总体地势较为平坦,以浅丘地貌为主,便于利用,为多样化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基底。我们以“轻触碰、低影响、可持续、全参与”为设计理念,运用“留”“构”“借”“融”四大设计策略:第一,尽可能保留林盘、田地等场地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在不破坏场地自然结构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自然与人工置入之间的平衡关系,形成遵从当地田园特征的世园新风貌。第二,在保留区域以外的位置,根据总体布局、游线设置,恰当地置入、建构面向世园盛会的新内容,形成对园艺产业的支撑和潜力发掘的四大核心功能区。第三,借场地现有的农业灌溉系统,将灌溉设备保留并加以利用、循环连通,形成完整的、自给自足的世园灌溉体系,同时综合文化、民俗和农耕等多方面的特征,形成以三大主题特色区为主要内容的世园新特征。第四,充分考虑展期建设量控制及展后功能可变性,将建设性项目分布于场地与城市的交界面上,以利于展后服务于城市功能;中部沿绛溪河流域在展后归还给城市绿带,将田园景观融入城市创新建设。
边老师(右)和雷春梅(中)同学正在跟村民交流
一百多页的方案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完善,最终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