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大山中读研

2020-01-25赵烨烨

大学生 2020年12期
关键词:麻江蓝莓导师

赵烨烨

“熟悉了这里大山的气息,熟悉了酸汤鱼的味道,难忘这段驻足麻江的时光,希望我们的研究能让麻江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7月21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淑敏和赵晨晓,在南京农大贵州省麻江县研究生工作站待了45天,就要启程回家时由衷地表示。

编者按: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学生们倾情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麻江导师的第一课

刘淑敏和赵晨晓是首批进驻工作站的研究生。“在麻江的研究生都有校内外两个导师,这是我们的‘福利!”淑敏和晨晓自豪地说。这一“福利”其实源于南农学科优势与麻江产业特色的完美结合。

贵州麻江原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麻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为了更好地对接麻江产业需求,把研究生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大业,2019年11月2日,南农把研究生工作站搬到了黔东南的大山里。

来麻江之前,她俩搜集了不少有关麻江的资料,计划进行“文创IP与农业产业”的调研。

到了麻江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金德标成为她们的校外导师。金老师在麻江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是土生土长的这位麻江人,他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

初来乍到的淑敏和晨晓兴致勃勃地向金老师畅谈她们的研究计划,希望得到校外导师的支持与鼓励。

“你们的想法很好,但是我更希望你们能关注麻江目前的产业情况,比如破解与山地农业相关的难题,这是麻江百姓现阶段最为紧迫的需求。”金老师委婉地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

在家精心做足的功课,被校外导师意外泼了冷水,淑敏和晨晓有点不知所措。当天晚上,她们赶紧与远在南京的校内导师、园艺学院副教授魏家星在线求助。

“山地农业?这个选题可能比较大吧!”魏家星担心对于她们这个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恐怕很难驾驭。

如何既考虑到麻江当地的需求,又与她们的专业学科——风景园林紧密结合?几番讨论后,魏老师决定引导学生聚焦麻江当前的旅游产业路径——“农文旅康一体化发展的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的大方向上去。

有了魏老师的点拨,淑敏和晨晓赶紧调整研究方向。接下来的日子,一边是校外导师金德标帮她们联络资源,查资料、下村子、做访谈,金老师全力支持;一边是校内导师魏老师从专业角度给她们答疑解惑,分析案例、探讨方案,魏老师不吝赐教。

几轮基础调研下来,金老师建议她们把研究对象聚焦到特色更加鲜明的卡乌村。

卡乌的药谷江村是麻江著名的菊花产业园区,几年前因引进南农的菊花新品种,发展花卉产业而名声大振。但是几年来,村民们生活起居的卡乌村寨却未能乘着东风发展起来。

缺少旅游配套,“没啥可看的,没啥可玩的,也没啥可买的。”花期一过,村里又靠什么发展?如何能一年四季留得住游客?如何辐射周边旅游产业的全面振兴?眼看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魏家星决定亲自去麻江走一趟。

“你们还得要考虑菊花如何与苗家文化融合,不能两张皮啊。”魏家星专程请来了园林规划专家、南农园艺学院姜卫兵教授来为卡乌村把脉。姜教授身体不适,硬是坐了12个多小时的高铁,风尘仆仆和魏家星一起赶到麻江。

“这个村子是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苗族文化浓厚,交通区位好,村里山清水秀,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风情。你们可以考虑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了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刘淑敏和赵晨晓觉得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大有可为。

校内老师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与科学技术体系,校外导师搭建最因地制宜的资源和平台。不光是刘淑敏和赵晨晓,其他同学的科研项目也在这样的双保险下,不断擦出新的火花。

李粟晋和廖纬华关注蓝莓发酵。麻江农业农村局蓝莓办主任文光忠是他俩的校外导师。“我是学食品专业的,种植知识是我的弱项,文老师是蓝莓种植和加工方面的专家,他的指导像是给了我们一条捷径,填补了我对于蓝莓种植知识的空缺。”李粟晋说。

“有了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做调研可以更快捷、更实在、更客观。”这阵子在县里到处忙活生猪产业调研的郭皓也感慨,校内导师给了他最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方法,校外导师县品种改良站站长王承均,对当地生猪产业的全盘了解,让他能更深入到产业的第一线,接触最真实的生猪养殖状况。

如今,南农大麻江工作站已經完成11名南农校内导师和12名麻江校外导师的工作平台建设,这一规模还将随着双方学科与产业对接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扩大。

成果留下成长带回

和淑敏在麻江并肩作战的还有动物科技学学院研究生郭皓、食品学院研究生李粟晋和廖纬华。郭皓正忙着麻江生猪产业的调研;廖纬华则在导师韩永斌教授的指导下,跟着学姐进行“益生菌发酵蓝莓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调研。

“以前只是听说过麻江蓝莓很有名,现在我对麻江比对老家还熟。”廖纬华是地地道道的贵州人,家就在贵阳。今年刚入学,韩老师就建议他来麻江提前适应研究生的新角色。

“我们研究的是发酵蓝莓汁,好的原材料才能有好的产品,所以源头一定要好。这段时间,我们从种植基地到采收现场,再到蓝莓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针对果品的品级分类、产品包装,都进行了调研。”研二在读的李粟晋说。他们将当地一些发酵液带回南农进行实验,筛选出有益菌种,对其成分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发酵麻江蓝莓的菌种,优化产品工艺。“这正是我们对麻江蓝莓扶贫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前期调研,后期试验。”

麻江百姓一直守着“农”字做文章,“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基地县”“中国红蒜之乡”“中国锌硒米之乡”美誉远扬。为精准对接这些特色产业,仅2020年上半年,研究生工作站就涉及了蓝莓汁品质提升、锌硒米栽培、菊花新品种培育、养猪业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多个扶贫项目。

朱闫是麻江研究生工作站当地的“内务总管”。7月20日下午,他接到任务,要去离麻江县城近40公里远的狗头寨把郭皓接回站。此前,他一个人在大山深处的农户猪场里待了整整30天。

“那地方连导航都没有,真是荒山野岭。”进山一个多小时后,朱闫的手机已完全没了信号,一路问老乡,终于找到了还来不及换下工作服的郭皓。

“你一定要记得按我说的方法喂,千万不能每个圈舍等量喂,有问题随时联系我。”离开前,郭皓千叮咛万嘱咐农户杨大姐。

坦言自己对养猪特别着迷的郭皓是动物科技学院黄瑞华教授的研究生。黄教授在鱼米之乡的江苏有个合作多年的淮阴种猪场,小伙子放着优越的条件不去,硬是挑了个大山深处的农户猪场去实习。

“与黄老师合作的企业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麻江这里是全新的‘企业+农户养猪模式,更深层次接触生产,才能发现新模式下的更多问题。”

在麻江的50多天,從产业链上游的饲料、兽药、疫苗、服务,到下游的屠宰、食品深加工,企业、政府、屠宰场、农户家、菜市场、饭店、保险公司郭皓跑遍了可能和生猪产业有关的所有场所,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山区中的野生动物可能成为非洲猪瘟传播的媒介;山区湿度大,饲料间饲料储存方式不当可能随时滋生霉菌

“生产线设备利用率较低,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产品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粟晋和廖纬华写了一份长达3000多字的总结,从调研发现、到问题反思,再到收获成长,事无巨细。

“带着问题回到实验室就更有针对性了,成果也会更接地气。”李粟晋还完成了与蓝莓深加工企业的对接,与韩老师实验室的合作将持续深入。而廖纬华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围绕麻江蓝莓产业了,还能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麻江蓝莓导师
不同大蒜品种在凯里的适应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蓝莓建园技术
蓝莓姑娘
V eraW an g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古代含砷麻江型铜鼓研究
导师榜
甜甜的蓝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