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敛情绪,方显情怀

2020-01-25魏雨欣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渡边淳执念叶嘉莹

魏雨欣

我曾养过一株含羞草,有时喜欢用手触摸它那娇嫩的叶片。起初它会极其配合地卷起叶片;然而不过半月,任凭我如何戳弄,含羞草都再无反应;再后来,它便悄然枯萎了。

时隔多年,每次想起那株含羞草时,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敏感的自己,会因为同学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而黯然神伤,也会因为自己的心事莫名惆怅,就像那株善感的含羞草一般,在嘈杂的干扰下挣扎蜷缩,失掉了许多自己的欢喜。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说:“我们丧失了某种能力,某种让自己好好生活的能力,這种丧失来自我们越来越强的自尊心,来自于我们越来越深的执念,亦来自于我们越来越敏感的内心。”

或许,当下的许多人们,就是在对外界声音的执念中,一点点地失去了对内心所向的执着。

但是,总有人会珍视内心那一抹明亮的底色。叶嘉莹先生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不改初心,只愿守护古诗词,淡化外界所有无力的质疑和虚伪的赞誉,让我们看到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痴心坚守。人生本不需要太多膨胀的情感与烟尘热闹的评说,静敛情绪,专注如一,才会有静水流深的智慧。

马德在《不纠缠,不计较》一文中写道:“强大的人,朝着光亮的方向走,更强大的人,自己生成光亮。”科学巨匠霍金曾用语言合成器打出这样几句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想必正是因为这理性的释然,霍金才成为一位有情怀的科学巨匠,才能沐浴着星辰的光亮,坚持探索着无垠的宇宙。

反观我们,情绪的躁动常常让我们无法专注,过分的敏感也曾让我们在一时冲动之后追悔莫及。

最近有一个叫“小确伤”的新名词格外吸引我。“小确伤”是指“微小而确实的伤感”,想来我们便是这样谈着“小确幸”实则却“小确伤”的一代。我们总是怀有心事,却没有思考,天性善感,却又过分敏感。

但事实上,借用《哈姆雷特》的观点“事无善恶,思想使然”来说,我们所缺的,不过是一种乐观思想罢了。而这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寻找自我的慰藉,调低一切画外音,让正确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只有钝化对外界的感知,才能缓慢但坚实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看来,如今热议的“佛系青年”们恰恰拥有我们最理想的生活态度——屏蔽一切外在的干扰,只在自己的一隅里过自己的生活,才有能力守住一方情怀。他们在日益加速的时代里张弛有度,在突出一份淡然的同时更显一份匠心,而许多佛系有为的人们,也用成就告诉我们钝感的力量。

在必要的时候变得钝感,并不是变得迟钝,而是愿意将一时的欢喜分散在每一个瞬间,将一时的悲伤分散在每一秒流逝,因而可以不喜亦不惧了,不受外界的挤压,我们才会有自省的余地。所以,偶尔糊涂一点,之后或许可以换得彻悟。

静敛情绪,方显情怀。

【作者系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中流韵文学社学生,指导老师:张向群】

点评

本文入文自然,由生活中的“含羞草”引出人事的叙写,两者关联妥帖得当;全文内容充实,用材丰富,从渡边淳一到叶嘉莹,从马德到霍金,古今中外,都有涉及,得当的引述,夯实了文章的厚度。析理时正反结合,由物及人,由己及人,层次分明,说理了然!

猜你喜欢

渡边淳执念叶嘉莹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屈服于内心
隐藏真实的自我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屈服于内心
屈服于内心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小白盒的二维码“执念”
青岛出版集团接手运营渡边淳一文学馆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