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2020-01-25曾诗淇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稻鱼盐碱三江

曾诗淇

近几年,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本地优势,整合系统资源,不断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渔业扶贫工作,其中,甘肃景泰、云南红河、广西三江、黑龙江泰来等地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等成为渔业扶贫的典型模式。

盐碱水养殖的“景泰模式”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土地盐碱化的“重灾区”。在大力实施治碱排水工程的同时,景泰县根据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建议,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思路,充分利用盐碱水资源,发展渔业产业。这一创新举措增强了盐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既实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的目的,填补了全省盐碱水鱼虾养殖的空白,也为国内类似区域的盐碱化治理提供了“景泰经验”。

2016年景泰县盐碱水首次养殖试验成功,鲤鱼、鲫鱼等传统鱼类亩产量可达2000多斤,每亩纯收益4000元以上,虾苗成活率达60%以上,养虾池塘每亩产量可达500斤以上,每亩纯利润1万元以上;2017年,虹鳟、金鳟、七彩鲑孵化成功;2018年,鲟鱼鱼苗培育成功,虾苗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往酒泉、张掖、银川、内蒙古等地。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景泰县的盐碱虾养殖技术趋于成熟,其中,南美白对虾“棚—塘接力式”养殖模式,有效延长了水产养殖周期,降低了养殖风险。

目前,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已超过2万亩,产量390万公斤,产值9500万元 ,辐射16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带动全县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同时,“以渔治碱”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据测算,开挖100亩池塘可抬田造地60亩,盐碱地周边次生盐渍化耕地可恢复耕种,起到了“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的作用。

哈尼梯田上的“稻渔共作”

元阳,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贫困人口达2.5万户、11万人,贫困发生率26.74%,居全州第一位。

元阳的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的模式在元阳非常普遍,但因种养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立体种养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元阳县将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相结合,通过建立水产良种繁育场,开发新型稻渔种养模式,扩大稻渔种养面积等方式,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产业精准帮扶新路子。

“稻田鸭”综合种养即利用稻田浅水环境,使稻田内的水、杂草、水生动物及其他物质资源,更加充分地被鱼鸭所利用,同时,通过鱼鸭活动及排粪,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形成循环生态,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2017年,哈尼梯田“稻渔共作”技术示范基地在红河县挂牌。基地围绕“稻渔共作”全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目标,进一步推广和集成区域特色“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满足全县10万亩高效梯田养殖需求,示范带动全县26.46万亩梯田水产养殖。

与此同时,元阳县按照“定向发放、订单回收、定点宰杀、统一市场销售”的原则,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建立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为实现优质优价,元阳县开展梯田红米标准化认证工作,完成梯田红米含量元素检测;大力推广传统水碾米,打造传统有机水碾米品牌,利用全国第一条胚芽生产线,开发梯田红米品牌,研发梯田红米系列产品;创建“哈尼哈巴”等品牌,探索梯田鱼、梯田鸭蛋特色包装、提升“稻鱼鸭”品牌产值。

2020年,元阳县稻鱼鸭绿色高产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455户、27110人实现增收,稻鱼鸭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年人均增收3570元。

丘陵稻渔产业的“三江模式”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桂北高寒山区,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近年来,三江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对传统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通过加高加固田基,改善稻田基础设施,有效地防止田基崩塌,起到保水保肥、抗旱减灾的作用,形成了“坑沟式”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同时,三江县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西稻田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等单位的先进技术,进行多品种立体开发,主推再生季强、品质好的野香优3號和中浙优1号水稻;养殖方面以放养本地鲤鱼为主,部分稻田试验性地混养罗非鱼、鳖、泥鳅、田螺等,实行 “一季稻+再生稻+金边鲤+田螺”多品种立体开发,形成了“田中有稻、水里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果”的立体种养模式,取得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和稳粮增收”的产业扶贫成效。

自2014年起,三江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对全县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获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定义为稻田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2017年三江稻田鲤鱼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三江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建成稻田鱼坑1.8万个,稻渔产业覆盖当地70%以上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因此增收1000元以上,进一步解决三江人多地少增收难问题,有力拓宽了边远山区群众的增收渠道。

此外,“寒地优质稻+辽河蟹+柳根鱼”这一稻渔种养模式得以在东北地区加以推广。在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泰来等地,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目前,黑龙江泰来县开展稻田养鱼农户超过500户,养殖面积超过3万亩;内蒙古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已形成庭院综合种养、稻蟹、稻鱼、稻虾等多种模式,种养面积超过6万亩。

猜你喜欢

稻鱼盐碱三江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三江并流
盐碱胁迫对三种西藏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影响
盐碱胁迫对亚麻苗期生长及阳离子吸收和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