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观点,筛选论据

2020-01-25褚振华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荆轲范仲淹论据

褚振华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1.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

议论文是一种以剖析﹑论证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主张,发表观点、意见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是任何立场、角度都可以立论作文。立论要有针对性,并敢于创新思考。为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论点应正确、鲜明。

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同时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从意思上看,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判断;从形式上看,论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即有主语(有时省略)、谓语、宾语,但不能是比喻句,更不能是疑问句;从表述的角度来说,论点应该简洁明了,准确贴切。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材料”在议论文中指的就是“论据”,即论证论点的根据、理由。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舜、傅说等先贤的故事就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不同要素,它们之间是证明和被证明、论述和被论述的關系,也就是说论点需要由论据来证明,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有了好的论据,并不是排列起来就万事大吉,还要进行合理的分析,注意虚实结合,突出思想的火花。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发现它们侧重点的不同,仔细筛选辨析。论据和论点之间,必须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卢丹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一位贤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一句话,这句忧国忧民的话写出了无数忠臣良将的心声,也引起了所有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共鸣。千百年过去了,登岳阳楼抒怀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就连岳阳楼都不得不几经翻修以应对岁月的摧残,但这句话历久弥新,仿佛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这句话之所以有着如此昂扬不息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说出了我们华夏民族千百年来一直视为至高信仰的“家国情怀”。

什么是家国情怀?简而言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修身的时候不忘忧国,身处高位的时候不忘修身,不管是身处何位,始终把奉献国家作为第一位。

中国古人将个人的小家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付出全部,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流传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每个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都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从不缺少无私奉献的养分,所以古代先贤流传后世的“家国情怀”,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仍然具备。但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要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早就密切联系在一起,尽管很多地方仍然有纷争,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了不可遏制的大势。比如2020年突然袭来的疫情中,没有哪个国家是孤立的,各国只有联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千年之前的话语,给当今人们应对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不论身在何地,身处何位,我们都是人类共同体的一分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共同肩负着人类的未来。

老师:相信很多同学看完这篇文章,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吧!卢丹丹同学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里面的“自己”与“天下”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篇作文最后升华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

那么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呢?

卢丹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我认为范仲淹这句名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也就我们常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紫:我觉得范仲淹这句话,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家国为重己为轻”。洞庭湖边,岳阳楼上,千百年间迎来了多少中外游客,无数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没能留下光照千古的华章佳句,更没能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范仲淹是个例外!这位宋朝官员一生都在忧国忧民,“进亦忧,退亦忧”,唯独不忧自己的荣辱进退。

老师:的确,忧国忧民在范仲淹身上绝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在做事情。他任泰州西溪盐仓官时,泰州受海潮影响常遭水灾,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保障。为此,范仲淹在上书得到朝廷的许可后,主持重修海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日夜驻守堤坝,现场督工,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修出一条可以稳稳地拦住海水的长堤,后人感激范仲淹给泰州带来的福祉,特别把这条海堤取名为“范公堤”。在邓州当官时,当地旱情严重,范仲淹不顾58岁的老迈之躯,率众凿井浇田,终于保住了当年的收成。这样的事迹,在范仲淹的一生中还有很多。“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同学们还有哪些关于“先天下而后自己”的事例,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

李宇翔:这样的人物还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多年前,这位楚国贵族、三闾大夫,没有在宫廷的歌舞升平中醉生梦死,而是心系社稷安危,悲悯百姓苦难。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官者大多明哲保身,为谋权位而不择手段;唯有屈原,就像他自己所言,“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怀一腔热血,执报国之志。

刘姝涵:还有荆轲。战国时代,狼烟遍地;秦兵压境,燕国危急。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白衣冠以送荆轲刺秦,试图挽救危局。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行的凶险,想必他是知道的,但他义不容辞;任是龙潭虎穴,他挺起胸膛迎了上去。燕弱秦强,太子质秦,负有国仇家恨的燕人不知有多少,唯有荆轲挺身而出。

老师:这些都是为“家国”奉献自己的典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现在也在引领我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我们也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架设通往理想的阶梯,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荆轲范仲淹论据
荆轲刺秦
恰当使用论据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文言实词小课堂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荆轲之死
范仲淹教子俭朴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