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佛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当代意义
2020-01-21孔繁明
摘 要:陈之佛作为一位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他通过融合与创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成了唯美诗意、生动雅致的个人艺术风格,使工笔花鸟画创作呈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在当代仍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陈之佛;工笔花鸟画;当代意义
陈之佛作为我国留学国外专门学习工艺美术的第一人,不但是一位成就非凡的工艺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这种选择衰落的画科作为自己终生的艺术追求,这种力挽频濒于消亡的民族艺术的勇气和决心正是陈之佛先生可贵的艺术开拓精神的表现。这股决心和勇气,在那国家危难、战乱纷繁的岁月里是万分困难和不容易实现的。但陈之佛先生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排除种种困难去争取实现这个心愿。”[1]如果说陈之佛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时,这个画种正处于式微状态,那么,自1934年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参加中国美术会举办的第一届美展开始,大半个世纪后,我国目前的工笔花鸟画创作已经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无论是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的画家群体还是社会影响力,与其它画种相比都毫不逊色,其表现题材和艺术观念等也更趋丰富多元。从一定角度讲,几乎所有经典艺术作品都具有当代意义,虽然与陈之佛生活的时代环境相比,工笔花鸟画所处的时代语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创作在当下仍旧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体现在当代一些画家对其创作技法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在其工笔花鸟画创作在当下人文背景下的时代意义。
一、以艺术价值为本体追求的传承与创新
几乎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都要面对传统与经典,都需要从传统中获得一定的经验与启示,或为借鉴前人的技法技巧,或为表现与前人的差异性。而创新对艺术家个体而言,是体现其创作价值的重要指标,作为一个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必须对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以及相关路径要有一定认识,并且能够将这种认识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在一个古画展览会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别是一些双钩重染的工笔花鸟画,时刻盘旋在脑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下定决心来学习它。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欣赏优秀的作品,看画册,读画论,日夜钻在笔墨丹青中,致废寝忘食。”[2]一般认为,陈之佛是靠自学走上工笔花鸟画创作道路的,但他并非没有师承,他以传统经典为师,又不仅仅视传统为唯一的渊源,他的创新是依托传统的创新,是在传统中注入新的文化因子,这种创新反而使传统得到激活,让优秀传统艺术呈现出它的当代魅力。
“陈之佛不仅积极吸收民族绘画中优秀的成分,对其他民族绘画中优秀的成分,也放开手脚,加以充分地消化吸收。在他心目中没有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的陈腐的文化观念,只要于绘画有意义和价值,就积极学习,将其转化为绘画的构成要素。”[3]在从中国传统绘画汲取营养的同时,作为留日学生和从事工艺美术的专家,陈之佛还将水彩画、日本画、工艺绘画等绘画形式中的一些技法与观念,巧妙运用到自己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比如他的“积水法”就综合了中国写意绘画、水彩画、中国陶瓷工艺等造型艺术的一些技法,并且使这种技法在他的创作中更趋成熟完善,至今还影响着众多的工笔花鸟画家。
“今天我们的花鸟画,虽然也出现不少优秀作品,一般说来,还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艺术性。有些作品,死守旧框框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对于构图、设色、意境、画理种种方面也不是尽如人意的。怎样来突破它,提高它,首先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锻炼技巧。”[4]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创新的重视,在陈之佛这里,都是指向艺术创作本体的,也就是为了寻找更为恰当的表现方法与表现语言,使得自己的创作能够向世人呈现画家心底的审美体验与独到发现。而不是沽名钓誉的标新立异,或者不思发展与变化的僵化保守。陈之佛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当下行走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画家们仍旧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回归传统或可视为一种精神的皈依,但它不等于回到传统,对传统的固守不但不利于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与真正的艺术精神是相悖的。但如果绘画不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源泉,没有娴熟精到的艺术技巧作为支撑,所谓创新也同样会因缺少价值而意义不大。
二、源于生活融入真情的生命情怀
我们之所以强调艺术家的创作不能缺少真情实感,是因为艺术需要直面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思想意识中的生命情怀也要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体现。对一位花鸟画家而言,他的真情实感必然要缘于自然造化的花鸟世界,画家唯有被表现对象所打动,才能勃发出创作激情。对自然生命之美的深刻体认升华为一种生命情怀后,画家才能将自己富有情感色彩和艺术表征的生命體验凝注于笔端,创作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来。如果说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类似,而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花鸟画,则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题材相似度较少的一个绘画类别。中国传统哲学将天地万物纳入一个大的生命系统,其主导审美的理念也是将自然生态当作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具体到花鸟画创作,就不仅仅是对具体花鸟对象所谓形神兼备的再现,同时还要体现一种源于画家内心世界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命情怀。
在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如上所述的生命情怀。古代工笔花鸟画有表现平常鸟类的传统,比之对珍禽异兽的表现,其情态更显生动活泼,让人喜爱。陈之佛在继承这种传统的同时,将平常鸟类的生态之美更提升到了一个高度。麻雀这种生活中普通的鸟类就经常出现在陈之佛的笔下,比如他的《翠竹群雀》,对麻雀群体的生动表现更使这类题材的绘画多了更多的平民情趣与欢悦气氛。《翠竹群雀》画了29只活泼可爱的小麻雀,它们群栖于翠竹之间,或于竹下觅食、或于枝头栖息、或仰望或谛听,或振翅飞翔,它们情态各异、和谐闲适,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个生动自然的鸟的生态图景。陈之佛的花鸟画之所以生动美妙,还因为他的画面上呈现出的意趣之美,这种意趣之美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对表现对象生命灵性之美的发现与表现。“以大雁和芦苇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生意,进而可以传达出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理解。这也是画家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是自我精神的体验和追求。”[5]画花一枝一叶总关情,画鸟起落俯仰皆有意,他笔下花鸟世界的意趣之美更源于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生命的挚爱。
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特别重视运用色调来传达画面的整体情调,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一些仅仅停留于一己悲欢的传统文人绘画,他的绘画传达的意境更关乎自然与生命,体现的是一种基于真情实感的美妙诗意。这与晚他12年而生的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东山魁夷笔下的风景虽然是具象的,但已不仅仅是真实的风景再现,而是画家心中的风景,是寄托画家情感与审美取向的载体,虽然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人的出现,却充满了人的气息,甚至会让观者感受到画家面对自然时的心跳与呼吸。陈之佛和东山魁夷绘画中那种静雅、悠远、空灵的生态意境,體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旨趣。
象征性是中国花鸟画创作的一个美学传统,但运用不好却又会使表现对象成为一种缺少艺术价值的简单图示,而弱化其源于本体的艺术感染力。虽然陈之佛的一些花鸟画作品也具有象征意义,但花鸟世界的生命情怀始终是他画作中高扬的主旋律,在他的画作中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价值与审美意义。它笔下的鸟都是有情感的鸟,有生命意味的鸟,这样的生命情怀更能打动人心,让人们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
对当代花鸟画家而言,如果只是将前人或者他人的图式照搬照用,那必然使自己的作品生动无趣,缺少个性。只有把花鸟作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命个体,在创作中体现一种生命情怀,这样的创作才会具有打动人的精神力量,在这一点上,陈之佛也值得当代画家们好好学习。
三、凸显于人文背景下的境界品位
一些工笔花鸟画之所以流于俗气与匠气,是因为一些画家仅仅重视具体物象的表现,而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才使得画面格调不高。陈之佛的花鸟画重视画面的格调之美,其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反映的是画家不一般的人文背景。陈修范认为陈之佛的花鸟画“在艺术观念上,他强调花鸟画的本体特点,崇尚意境和情调。意境‘就是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象描写而与对象融合后所表达于画面的情调,他既鲜明地提出‘思想观点变了,绘画的意境也必然随之而变,同时坚决反对不尊重艺术规律的庸俗化的图解。”[6]陈之佛中年以后才开始重点创作工笔花鸟画,他这种专业方向的选择,体现的是一个热爱本民族文化的艺术家的历史担当,也与他早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关系。陈之佛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体现,画家通过画面的构图、色调、形象等形式与内容努力提升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境界品位。在画面的设色上,画家特别重视情境的营造,力图通过情境营造将观者的审美活动导入花鸟的生命世界与画家的心灵世界。
陈之佛笔下花鸟世界的艺术境界也源于其对自然与生命的人文关怀。他有多幅表现鸿雁的作品,如《浴雁》《寒汀孤雁》《雪雁》《芦花双雁》《芦雁》《寒月孤雁》《月雁图》等都是以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中的鸿雁为表现对象的。《寒月孤雁》一画中,月光下正在振翅飞翔的大雁,它的孤独旅程却呈现出了诗情画意,水色苍茫,树影婆娑,将生命个体置于天地之间,更有了一种哲学意味,整个画面虚实相间,动静结合,色调优雅,工笔画中有写意趣味。《秋江双雁》题画文字为:“西风萧瑟,秋江露冷,读诸零黄叶雁声低句,能不兴离群之思。”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对鸿雁浮游在秋天江面上的情景,声声雁鸣更添浓浓秋意,具有颇为强烈的抒情意味。在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中有多幅作品表现了双栖双息的不同鸟类,斑鸠、鸿雁、仙鹤、麻雀、鸳鸯、白鹭、鹌鹑、鸽子、燕子等,无论是传统观念中象征恩爱的鸳鸯,还是其它禽鸟,作者都赋予了它们一种美好的象征意义,生命因为相互依偎而更为动人。画家在花与鸟的世界中呈现出的意境之美,正是他心灵世界中人文关怀的体现,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塑造和意境营造,让观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一种生动的自我心灵观照,从而使这些工笔花鸟画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陈之佛的绘画并不以繁密细致取胜,而更在于以人文精神为作品底蕴凸显的境界品位,这也正是艺术精神的正道与本源。他的用墨设色兼有水彩画和中国水墨写意画的意趣,这样的表现方法体现了技法层面的意象之美,避免了工笔绘画容易出现的呆板匠气,使其作品更显艺术魅力。他的画作《寒汀孤雁》就突出体现了陈之佛工笔花鸟画在构图、设色、格调等方面的不俗追求与成就,显示出精致典雅、简约古朴的不俗品位。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现代国画大师几乎都不是只知道埋头作画的一般画家,有的人不但是画家还是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对于艺术创作的认识,他们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善于融会贯通,自成思想体系,他们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也都为世人所称道。因此,陈之佛在当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还在于他和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薪火相传的精神要义与价值取向
陈之佛的女儿陈修范将她父亲的工笔花鸟画定义为“新工笔画”,认为他“不一味地继承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发展。加之他早年曾留学日本,谙熟西方绘画中解剖、透视、色彩等知识,使他的作品呈现着兼融中西的独特风貌。”[6]这主要是从绘画技法和风格层面对陈之佛绘画的一个归类性的定义,而陈之佛绘画的精神层面同样具有不同于传统工笔花鸟画家的“新”,对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价值取向而言,这也是他的绘画艺术薪火相传的精神要义。
通过陈之佛弟子喻继高等众多后辈画家们的传承发展,当代工笔花鸟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生代画家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努力将工笔花鸟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他们进一步丰富表现题材,探索表现技巧,也更加注重绘画创作理念的当代性。但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刻意追求画面的的繁密精细,而缺少意境的表达,匠气多于灵气,重迎合展览的制作,而缺少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与精神呈现。还有的画家为名利所束缚,在绘画创作时少有真情实感的投入,不断自我重复,甚至粗制滥造。今天我们研究陈之佛,就是要将他的艺术人生作为一个比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促进我国工笔花鸟画持续健康地发展。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在表现技法方面已为当代许多画家所借鉴运用,而他的艺术精神更值得后人学习。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虔诚,他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这些对今天的艺术家们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精神要义与价值取向。
“虽然画家们正在为花鸟画的革新而努力,今天似乎还没有摸索出较正确的路子。老实说,我是不很同意有些画家为着要表示为生产服务而只画南瓜、白菜、向日葵,而避免画其他题材的做法。”[4]“如果我们一些被称为尊贵的人,大家都迷惑于物質的享受,迷惑于浅狭的功利主义,天天被困于名缰利锁而不自拔,弄得情操驳杂、趣味卑劣、生活枯燥,心灵无所寄托,那我们虽称为人,实已失去了人性,人类失去了人性,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7]数十年后,再读陈之佛创作谈这类文章,其实事求是、朴实生动的文风仍然会使人觉得中肯亲切而不失时效性,也正是因为他基于丰厚学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创作理念,才使得他的花鸟画成就高于同时代的一般画家。言为心声,画如其人,作为一个画家,如果没有对艺术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于技术层面的表现,他的艺术创作就不会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并具有开创意义。
只有使陈之佛的艺术精神得以薪火相传,才能使他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更具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陈之佛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当代意义是多方面的。无论对一般大众,还是对专业画家而言,无论在绘画艺术层面,还是在社会文化层面,都具有经典艺术价值和现代人文意义,这也是陈之佛留给当代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陈之佛绘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当代人文背景下对其作品作进一步的解读欣赏,以更有益于弘扬陈之佛艺术创作的人文精神,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用中国笔墨绘就新时代的中国好图画。
注释:
[1]黄鸿仪.陈之佛的开拓精神[J].美术,1987(3):54.
[2]陈之佛.研习花鸟画的一些体会[N].光明日报,1961-05-06.
[3]赵启斌.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欣赏及艺术略论[J].中国书画,2006(10).
[4]陈之佛.花鸟画革新的道路[N].文汇报,1959-05-11.
[5]马紫薇,陈保军.陈之佛冷逸绚丽画风的形成及其生命意味[J].保定学院学报,2010(3):112.
[6]陈晓旻,叶宁.陈之佛与他的工笔画——工笔画家陈修范访谈[N].宁波晚报,2012-08-05.
[7]陈修范,李有光.陈之佛先生生平[J].中国画,1985(1).
孔繁明,1968年生于江苏扬州宝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发表艺术评论为主的各类文章数十万字,学术论文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高层论坛等学术论坛。曾获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