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对策

2020-01-21赵东晓蔡建勤土小宁殷丽强胡建忠温秀凤

中国水利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管护水土保持

赵东晓,蔡建勤,土小宁,殷丽强,胡建忠,温秀凤,李 蓉

(1.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100038,北京;2.山合林(北京)水土保持技术有限公司,100038,北京)

一、黄河流域植被建设情况

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 mm, 年径流深100~200 mm 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 mm,年径流深在10 mm 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区, 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 mm,年径流深只有25~50 mm,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不同区域之间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植被建设情况有差异。

1.上游植被建设情况

黄河上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53.8%。上游是黄河主要水源区,植被主要以水源涵养林为主。 根据调查,黄河上游典型区域青海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11 年的0.46 万km2增加到2018 年的1.06 万km2,其中水土 保 持 林 草 措 施0.45 万km2, 占42.45%; 截至2018 年林业生态造林30.83 万km2,种草12.25 万km2,在满足水源涵养生态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建设以沙棘、枸杞、核桃、树莓、藏茶、樱桃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植物资源。

2.中游植被建设情况

黄河中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43.3%,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实施地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由最严重时的45 万km2减少到目前的21 万km2。 根据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林草覆盖率从1999 年的31.6%增加至2017 年的65.2%, 其中水土保持林、草和封禁面积合计超过24 万km2。1989 年以来,国家在西部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15.13 万km2,其中退耕地造林7.2 万km2、宜林荒山造林7.93 万km2。 尤其黄河流域中游典型地区陕西省, 以榆林和延安等革命老区为退耕还林等植被建设工程试点排头兵, 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实现了植被建设总体好转、 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突破。 山西省通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搭起了三晋大地的生态骨架,全省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实施之初的13.29%增加到20.50%,森林面积由2.06 万km2增加到3.21 万km2,天然草地面积4.55 万km2,林草覆盖率达49.57%。

当地政府在抓植被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形成苹果、红枣、沙棘、山杏、核桃和花椒等绿色产业。 这些产业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市场,纵横国内外,形成比较健全的生产、经营、销售网络体系,成为适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物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潜在动力。 在各级水土保持等有关部门引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逐渐由散户式经营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由政府倡导向企业自主运营逐步过渡。 这些植物资源的加工及销售企业已经成为带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

3.下游植被建设情况

黄河下游流域面积仅占全流域面积的2.9%,是黄河流域防汛的主要地段,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主要靠堤防约束,林草措施起辅助作用。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适于华中区系多种植物生长。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的相继实施,水土流失得到了较好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维护和改善。 从植被树种构成来看,“杨柳榆槐椿, 楸枸梓两桐”已成为黄河下游地区四旁植树、护路护岸护滩的当家树种。

二、黄河流域植被建设的主要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植被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林业工程等稳步推进,植被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植被资源效益逐步显现,植物产业开发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使得不同地区的植被分布有明显差异,特点突出。

1.黄河上游地区植被

主要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区,是黄河的水源区,植被建设典型特点为在地广人稀地区实施以保护天然林草地为主的“近自然型”植被建设,在丘陵等地区针对干旱降雨不均匀情况实施“集流型”植被建设,在城镇周边实施“灌溉型”植被建设。

2.黄河中游地区植被

主要为黄土高原区, 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植被建设主要以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主。受降雨条件限制,植被建设树种主要以杨树、榆树、油松、侧柏、柠条等乡土生态树种为主, 同时兼有苹果、红枣、沙棘等生态经济型树种。

3.黄河下游地区植被

主要为平原区,是黄河的淤积区,主要以护岸林、 农田防护林以及湿地保护植被为主。从调研结果看,杨树是这一区域的主打树种;其次为刺槐;柳树在该区域应用也较多, 主要包括旱柳和绦柳;白蜡、泡桐、楸树等也是选用频率较高的树种。从草种选择来看,除了饲草用途外,边坡绿化、湿地保护中草本植物的利用率逐渐增加, 效果越来越好,主要有紫花苜蓿、聚合草、黄竹草等作为牧草种植,黑麦草、草熟禾、高羊矛作为冷季型观赏型草,多用于城镇绿化及堤岸边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围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特别是对照“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总体要求,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植被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 黄河中游晋陕蒙接壤地区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开发强度极高,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撑,大规模的能源产业以及土地开发造成植被资源破坏,现有的植物绿色产业还不能代替能源产业的经济贡献。 尽管近些年在人为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植被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依然突出。

2.天然植被自然退化沙化现象严重

天然植被退化与沙化较为严重,尤其是上游地区局部风蚀面积有扩大趋势,畜草矛盾突出,草地植被盖度、牧草质量下降, 草原退化趋势总体尚未扭转。 如黄河上游地区青海省玛多县退化草场面积占区域天然草场总面积的65.0%。 植被建设和管护投入不足, 人工草地面积不足, 加之牲畜过载,导致区域草畜矛盾日益尖锐。

3.植被建设定额太低,急需调整

随着近年物价的上涨及人力成本的增加,资金投入已经成为制约工程全面实施和功能发挥的重要环节。水利行业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定额《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是2003 年发布实施, 新标准一直没有正式出台。 近10 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平均翻了一番,人工费用由原来每小时6~7 元提高到30~50 元,人工费翻了5~7 倍。 再用原来的定额进行人工造林成本核算,要么造成种植质量及保存率不高, 要么项目很难落实到地块。调研中发现,15 年前种植1 亩(1 亩=1/15 hm2,下同)杨树投入约300 元左右,而现在每亩投入约1 500 元左右。国家基建工程在林业系统内的投资为每亩地500 元,在水利系统内仅为200 元, 这种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工程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也是造成种植面积做假或工程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4.植物群落精准配置尚未根本解决

目前,黄河流域植被建设使用的树草种比较单一,而且纯林建设的面积还很大,如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树种主要为刺槐、侧柏、油松、沙棘等,由于树草种单一, 抵御病虫害能力较差,造成林分退化严重。 现在城市绿化及农区造林,为了追求提高绿化档次,增加常绿植物,大面积使用高密度常绿树种, 违背了适地适树原则,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发展。

5.重建轻管问题仍普遍存在

植被建设工程虽然一直提倡“三分造七分管”, 由于水土保持植被建设项目发挥效益滞后时间较长,没有后期管护经费投入,有些措施保存及巩固较差, 尤其是受放牧的影响,如果后期管护跟不上, 保存率非常低,甚至完全保存不下来。 因此,有些地方有些时间会出现 “天天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成林”的情况,关键就是种后养护、管护跟不上,遭受人为、牛羊和极端天气危害或破坏,逐渐这些林草就自生自灭,没有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四、对加快发展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

结合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专项规划,结合水土保持规划考核评估,进一步推动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有关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内容,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项国家战略,争取各类资金投入,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加快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资源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步伐。

2.进一步推动植被保护强监管政策

一是树立“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理念, 强化天然植被保护监管措施。加强黄河流域上游河源区林草植被保护,实施封禁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结合草地沙化和草原退化治理,推广甘肃碌曲县实施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物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措施治理退化草原,促进草场管理和保护,遏制草场退化,缓解草畜矛盾。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工程督查。 围绕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完成率、成活率、保存率,制定督查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监管权责,定期开展专项督察检查。

三是牢固树立自然经济社会法则理念。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林草恢复较为困难,传统的“会战式”种植常会把整个地表上灌草植物全部毁掉。 因此,应规范农林活动行为,推广“近自然式”种植,即在保证树木成活生长的营养带外,采用团式或簇式种植,团或簇间保留原生地表环境,遵从自然、经济和社会法则恢复生态和植被。

3.强化植物精准配置

一是坚持以水定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干旱少雨,按照大气降水500 mm 等降水量线和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离石—绥德—延安—庆阳—平凉一带,东南部大气降水量500 mm 以上,为森林地带,遵循宜林则林、宜灌则灌;西北部大气降水量则在500 mm 以下,为森林草原或草原甚至荒漠地带,要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兼顾适地适树、适地适林。

二是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中宜选用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易于养护管理、能自然繁衍成林的乡土树草种, 提高成活率,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应慎用外来品种。

三是合理配置林分,强化建设管护环节。 在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规划设计中,按照乔、灌、草的复合模式配置,采用多种植物搭配建设,强调多种乔木树种间在水平空间上的阴阳混交、针阔混交,同时注重地被层、中间层、 冠层在垂直空间上的混搭,形成合理的乔、灌、草复层植被结构,维持植被复杂性、 整体性和健康状态,进行植被种植示范推广。

4.完善创新植被建设法规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率差别较大。应建立生态补偿有利于协调发展,特别是上下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地区之间的补偿机制,拓宽治理区域,扩展投入渠道,形成多样化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资金投入办法,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推进系统自我修复。 为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 进一步促进黄河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严格执行禁牧令,加强管护,对荒山荒坡等生态脆弱区域实施封禁,减少人为扰动、牲畜扰动,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三是创新生态工程投资机制,确保投入产出匹配。积极探索大户或家庭林场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模式,鼓励支持农户、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各类企业,采取独资、合伙、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利用租赁承包、返租倒包、股份合作、公司+农户等方式发展水保产业,即吸纳民间资本,进行大户治理。 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既实现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可持续发展。

5.加强植被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

一是集成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 目前黄河流域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已经栽种各种生态树种。 但是困难立地很难栽种, 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综合效能低下,所以要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建立示范样板,为生产实践服务。

二是研究植被建设的密度调控技术。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绿化的效果, 选择大苗进行密植,随着时间推移,苗木密度大,超过土壤承载力。 要组织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树种、不同配置模式的合理、科学的栽植密度,及其时空动态调控。

三是创新干旱区域系统重构技术。 黄河中上游地区普遍干旱少雨,植被生态系统重构始终有很多技术难题,组织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树种的抗旱造林技术, 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综合效能。

四是研究植物时空景观配置模式。 黄土高原地区已形成大面积的纯林有刺槐、油松、侧柏、杨树、沙棘、柠条、沙打旺等,这些不利于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 所以要加强不同植物、不同立体配置模式研究。

五是选育植物优良品种。 在现有乡土植物中,开展杂交选育,选育出耐旱、耐贫瘠、抗逆性强、易于养护管理、成活率高、能自然繁衍成林的树草种,在黄河流域进行推广应用。

6.提高植被建设定额,加强抚育管护

一是尽快修订出台新的水土保持工程定额标准,包括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植被建设种苗费、 人工费、造林费、管护费等,为大面积开展黄河流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利用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强化管护效力,落实管护责任。 为了保障林灌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各级政府要精心组织,分解任务,落实管护责任,严禁放牧,遇到极端天气,要对林分进行抚育管护,推行巡查机制, 动态关注林木生长情况,使林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落实管护经费, 保障现有林分有人管、管得好,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管护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