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认知调查报告
2020-01-20郑长铃任慧
郑长铃 任慧
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命运休戚与共。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学院第一次向世界公开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系统阐释这一面向未来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方案蕴含中国智慧。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文基础。不同文明样态唯有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动,才能促进理解,增进互信,平等相视,携手并进,从而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以“文化传播交流”为主要面向,于2019年开展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认知”的实证调研工作。调研目标国家是与中国有着重要经济与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周边地区国家以及东欧国家,具体包括:日本、韩国、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乌克兰共12个国家,调研对象为上述国家的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旨在了解他们对于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要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状况以及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需求状况,以期探索文明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的策略及路径,彰显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作用和特殊意义。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纵览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尤其是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以及引发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民众对于世界发展的总体期待是什么呢?
首先,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和平安宁的国内、国际环境,一切交往活动都是空谈。调研显示,关于人类文明需要团结、和平与和谐的观点,近八成受访者表示认同,其中东南亚与南亚国家受访者对此认同度较高。但很遗憾的是,日本作为曾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受访国家中对于和平发展的期待度垫底。(参见图一)
其次,共赢共享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目标,在受访者群体中引起广泛共鸣。调研显示,66.3%的受访者认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去 · 雍也》)的理念,其中印度尼西亚(82.2%)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在12个国家中表现最高,认同度较高的国家还包括印度(77.3%)、泰国(75.4%)与菲律宾(71.7%)。(参见图二)
超五成受访者认同各国应相互依存,荣辱与共,融合发展,多数国家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在50.0%—60.0%区间(参见图三)。同时,近六成受访者认同周边国家间应互联互通,加强经贸合作。新加坡(66.9%)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在12个国家中表现最高,而菲律宾(49.3%)、印度(47.7%)与日本(46.7%)受访者的认同度较低。(参见图四)
民众追求和平发展,期待共赢共享,也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相连和共同担当持有基本认知。超七成受访认同本国、本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其中,七个国家的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同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越南(85.5%)、印度尼西亚(81.6%)、印度(81.0%)、韩国(76.8%)、新加坡(76.3%)、泰国(73.2%)与马来西亚(72.4%)。(参见图五)
综上所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们对未来寄予期待又充满困惑: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为核心目标,符合更多受访者的基本利益和共同期待,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不愧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周边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尊重世界文明变迁规律,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发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核心内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美好期许,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努力调整与世界各国关系,向着“大家庭”方向发展的大国责任意识,可谓中国立场与世界胸怀的有机统一。
中国外交关系中,周边国家2处于优先地位。因为14个陆地邻国、6个隔海相望和9个近邻国家共同造就了复杂的周边环境,但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有赖于周边国家的繁荣稳定。因此巩固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立足点,也是践行新时代外交理念的示范区域。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需要获得周边国家的认同与支持。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调研显示,36.9%的受访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知晓度较高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62.5%)、韩国(55.6%)、印度(51.7%)、泰国(44.3%)与越南(40.6%)。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与新加坡受访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知晓比例在三成左右。在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受访者中,超八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示认同。其中,印度(91.6%)受访者的认同度在周边国家中表现最高,其次为泰国(91.1%)与菲律宾(89.6%),认同度均在九成左右;而日本、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受访者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均不足六成。(参见图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的内涵阐释上,受访者对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的认可度为七成五,其中俄罗斯(86.7%)、哈萨克斯坦(84.0%)、越南(81.9%)与印度尼西亚(81.6%)四个国家的受访者的认同度均超八成。(参见图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的内涵阐释上,七成五受访者认同“如果本国的邻国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只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3。具体而言,印度尼西亚(90.3%)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在周边国家中表现最高,其次是越南与印度,比例均在八成及以上;而日本(51.7%)受访者的认同度最低。(参见图八)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内涵阐释上,受访者对开放型世界经济方向给予高度的认可。具体而言,七成五受访者认同本国应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贸易体制。多数国家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超过七成,而韩国、马来西亚与日本受访者的认同度相对较低,比例分别为67.6%、64.6%与51.7%。(参见图九)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的内涵阐释上,76.9%的受访者认同文明差异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具体而言,印度尼西亚(92.6%)受访者的认同度在12个国家中表现最高,其次是泰国与印度,其比例均在八成以上,而日本受訪者的态度与其他11个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认同度仅为56.0%。(参见图十)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阐释上,超八成受访者认同本国应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共识度颇高。具体而言,印度尼西亚(89.6%)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在12个国家中表现最高,且多数国家受访者的认同比例在八成以上,仅韩国(79.2%)与日本(64.0%)受访者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参见图十一)
综上所述,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致力于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为人类文明擘画了理想蓝图,深受周边国家受访者的认同。
三、交流互鉴:推动文明美美与共
文明交流互鉴,古已有之。从玄奘西游取经到鉴真东渡弘法,从马可波罗来华到郑和七下西洋,加之张骞凿空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要道,海上丝绸之路等其他通道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
中国同周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历史渊源深厚。结合全球化趋势与科技创新规划,以“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美与共”等思想为人文基础的中国,积极构建与周边国家繁荣共生的发展格局。
在文明交流发展的问题上,76.6%的受访者对建设平等、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交流格局表示认同。大多数国家受访者的认同度超过七成,其中东南亚国家受访者的认同度相对较高;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与日本受访者的认同度较低,比例均不足七成。(参见图十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互鉴及互补互动互助的关系成为受访者的共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4。泰国(80.4%)受访者对此的认同度在12个国家中表现最高,而韩国和日本受访者的认同度较低,比例分别为56.0%与51.7%。(参见图十三)
各国受访者对本国与中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愿较强。关于加强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方面,近七成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具体而言,关于本国文化传播到中国的态度,有近六成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在中国文化传入本国的态度,47.2%的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对比来看,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与印度受访者对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的意愿相对较高。(参见图十四)
在诸多文明交流活动中,到中国旅游(68.1%)成为受访者最感兴趣的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途径,排名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电影(48.1%)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41.9%),兴趣度亦较高。其次,教育与培训的兴趣度为32.5%。而其他形式的兴趣度均在三成以下。(参见图十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的经济功能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的繁荣程度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调研显示,受访者对中国以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三种商业活动形式的兴趣度在四成以上,分别是参观中国春节主题商品展(46.4%)、参观中国商品进口博览会(43.4%)与购买中国文化创意设计的商品(41.5%)。
四、结语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面对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类再一次明确感受到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疫情无国界,唯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方能成功战胜疫情。
同时,抗疫斗争凸显文明差异。我们秉持平等和尊重理念,坚决维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世界文明多样性观念,尊重姹紫嫣红的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不以高低优劣进行评判,同时我们更应摒除偏见,相信科学,团结民众力量,凝聚国家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中所说:“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永恒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我们将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基本途径,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共创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