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莱美奖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探究

2020-01-20赵健

大观 2020年11期

摘 要:格莱美奖是全球流行音乐发展的风向标,我国流行音乐要与世界接轨,必须深度解读其发展历史以及其对流行音乐体系性的贡献。因此,研究格莱美奖发展历程、变化特征、美学意义、影响实例,对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格莱美奖;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影响

格莱美奖在全球音乐界的发展,将全球流行音乐潮流成功地平台化,打造了流行音乐坚不可摧的“堡垒”,也在流行音乐中掀起了一阵比较、评选的风潮并发展为常态机制,对于“艺术性”“市场化”等排榜评选标准也都引入了科学的量化标准,将传唱度高、影响力强的优秀音乐作品引入大众视野,在传播力方面也实现了价值输出、共情感染两方面的借鉴之处。

一、格莱美奖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格莱美奖是英文“留声机”(Gramophone)的音译,其颁奖典礼起始于1959年。当时美国一众音乐界资深人士认为当时全美音乐权威节目“好莱坞星光大道”的评选标准受市场影响程度太强,有欠专业、公平之处,为了保障流行音乐的专业化、公平性,他们于1957年成立了美国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并于1958年成立了在音像唱片业内集各种专业性标准奖励于一体的格莱美奖。格莱美奖每年举办一次,形式为舞台表演颁奖仪式,其颁奖典礼是世界流行音乐最具影响力的盛典之一。

二、格莱美奖的特征

第一,格莱美奖的复合性。格莱美奖的世界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流行音乐的兼容并蓄。作为与古典音乐相对的流行音乐,负担起娱乐大众的文化功能,形式、风格、语言、地域性都千变万化,因此格莱美单曲奖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流行演唱风格和演绎形式。在奖项设置方面,单曲之外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术类奖项,例如专辑奖、制作奖等,亦有个人奖项,例如最佳男歌手、女歌手、新人奖等,此外也涵盖了除音乐奖之外的资格奖项,例如终身成就奖、董事会奖、名人堂等等,起到肯定音乐各方面人才贡献的作用,体现出流行音乐界复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第二,格莱美奖的平台化。格莱美奖的表现形式趋向于音乐平台化,首先,它的基础稳固,类似于一个在群众印象中较为固定的音乐节,主办方美国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亦有将其打造为平台的宣传投入,举办形式为现场舞台秀及正式典礼活动,将舞台艺术与传媒产业深度结合,每年收视观众达到5000万以上。其次,参加格莱美奖颁奖典礼的各类人士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音乐唱片界专业人士,纯粹性很高,可看作音乐人的专业性平台,引起了全世界流行音乐听众对音乐界神秘感一窥究竟的欲望,具有如此聚光度的音乐大舞台具备了一切平台化发展要素。

第三,格莱美奖的权威性。首先,美国录音学会本身即有很强的权威性,它是由众多资深音乐人组成的机构,已在美国各地设置了12个地区分会和1个制作人与工程师分会,迄今为止,音乐学会的会员已经达到20多万。其次,格莱美奖项本身的评选过程具有权威性,评委由出版发行过6件以上作品的歌唱家、演奏家、词作者、作曲家、指挥、摄影师及制作人等15类专业人士共150人担任,以上人士必须是美国录音学会会员。获奖标准取决于作品的录音、演唱艺术,对作品进行层层技术考察,票选获奖,整个评选程序可以说是兼顾了专业性、学术性,受商业炒作、实际销量、虚假流量影响极小。格莱美奖的举办方本身多为音乐界专业人士,评委会聚集了大量对音乐事业有贡献、有追求的资深人士,评选流程民主化且标准鲜明,虽然严格上说它只是一个美国区域性的音乐奖项平台,但全球音乐爱好者一致公认格莱美奖在学术和影响方面都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三、格莱美奖对全球流行音乐的带动作用

第一,格莱美奖广泛的影响力。格莱美奖是电视直播技术推动下的舞台艺术,将刻板的颁奖仪式变成了演绎流行音乐的节目现场,卫星电视的发展提高了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它成为了欧美歌坛巨星演唱、交流、主持的现场表演,舞台艺术和拍摄技术的发展又使格莱美颁奖仪式走在了世界性娱乐活动的前列。

第二,推进音乐的知识产权进程。美国录音学会积极参与流行音乐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诸如唱片商标立法、打击盗版、数码音乐下载诉讼等涉及唱片企业和个人权益的事业,以保护正常的艺术交流和音乐商品化,也支持了一批有音乐天赋的年轻人进行创作活动。除此之外,格莱美基金会也支持在录音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性人才,肯定他们在录音技术方面的贡献,大力支持打击盗版、保护音乐知识产权的公益活动,进一步奠定了全球性的商业信誉。

第三,格莱美奖的市场化潮流。虽然格莱美奖不提倡以销量和排行论英雄,但流行音乐本质是传播活动,评委们取材也只能从市场中来,因此受关注度较高的白金唱片、当红音乐人、大制作电影主题曲的出场率自然就高,与一些并不热门但代表音乐创新、艺术高峰的冷门音乐发生竞争与碰撞,使得全球观众更加喜闻乐见。它又擅长利用观众扶弱抑强的集体心理,起着引导群众审美、把握音乐潮流的指导性作用,获奖作品则一定程度代表了世界流行音乐潮流的风向标,可谓是流行音乐生产的一套质监系统。

四、格莱美奖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

第一,摇滚乐的影响。在格莱美音乐文化中,猫王、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的摇滚音乐进入中国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界并不流行配器复杂、层次丰富、多重听觉刺激的音乐表现形式,唱片制作在音效处理方面也趋于保守,强调人声、乐器原始音色的听感。流行音乐自20世纪90年代走上多元发展之路后,以摇滚乐为代表的“先锋音乐”创作者开始大规模使用电声、混剪等人工处理效果,创作了一系列突出动感、激情的“先锋音乐”,摇滚乐在中国大地全面开花,催生出崔健、窦唯、许巍、郑钧、汪峰、谭维维等代表性人物,摇滚音乐精神影响力前后绵延20余年,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录音艺术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民谣的影响。在民族音乐方面,我国流行民谣与美式乡村民谣的美学构建形态较为接近,具有音乐配器相对简单、突出人声的处理、听觉效果扁平化的特征,但又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元素在歌曲创作方面的应用,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民族性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了流行音乐界从中国独特音乐形式例如评书、戏曲中挖掘音乐元素的热潮。早年以雪村的音乐评书为一种积极性的表现手法探索,继而如陈升、周杰伦等从戏曲韵律中找寻创作灵感,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创新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第三,舞台艺术的影响。个人演唱会也逐渐兴起,作为20世纪晚期港台音乐发展的中坚活动,深刻吸纳了格莱美舞台艺术的流行热潮,在演唱会的互动、主持、表演、服装、嘉宾等各个环节的舞台设计,都体现出强烈的格莱美元素。

第四,平台形式的影响。我国在格莱美奖平台化传播方式方面吸收良多,传统的“青歌赛”有权威性,但平台聚合力不足。1994年我国出现了“Channel V华语音乐榜中榜”,在模仿的基础上打造“本土格莱美奖”,将不同类型的音乐资源吸纳入平台中来,意图树立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权威性地位,消弭流行音乐中不同音乐风格的界限和矛盾。除此之外,以音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例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将舞台艺术与演唱活动结合的节目也蓬勃发展。在音乐综艺节目的评判机制方面,采取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方式,或将评价权保留在专业评委手中,例如《中国好声音》,或将评价权交给市场观众,例如《我是歌手》,可见我国流行音乐在格萊美评价机制基础之上,仍然在做本土化的摸索与尝试。

总之,格莱美奖是风靡全球的音乐盛事,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格莱美音乐奖也有明显的门槛,就是英语的世界性地位以及美国的区域性因素,因此对其组织架构、评奖机制、商业模式、文化内涵我国流行音乐界可以模仿,但不能照抄,要审视当下才能准确地知道我们发展到了哪一步,要在保持步伐一致的情况下探寻中国流行音乐符合国情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安盟.现代音乐产业概述及音乐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赵健,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流行演唱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