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平原沙土区河道生态提升建设探索
2020-01-20王良杰
徐 蛟,王良杰
(1.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局,210029,南京;2.南京林业大学,210037,南京)
生态河道建设是将现有自然河道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河道建设中利用河道现有的生态属性进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生态治理理念。近年,江苏省不断加大河道整治管理力度,以期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的。但是平原沙土区土壤结构松散、黏塑性差,暴雨频发时严重危及沟坡、堤岸的安全,河道各级河沟口的跌差使沟口极易遭受侵蚀。因此,要以生态理念推动平原沙土区河道建设,探索体系化的生态河道治理模式。
一、江苏省平原沙土区概况
江苏省总面积约10.26万km2,其中平原4.6万km2,平原沙土区面积约2万km2。平原沙土区分为黄河故道高亢平原沙土区、沿海平原沙土区和通南高沙土区。其中黄河故道高亢平原沙土区覆盖南四湖湖西片洼地,总面积为1 019 km2。平原洼地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受河流高水位影响自排能力较弱,容易引发洪涝问题。而沙土区独特的土壤组成又加剧了洼地的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平原沙土区的洼地治理在满足防洪排涝水安全的同时,统筹兼顾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河道,对提升河流的生态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原沙土区内的丰县、沛县洼地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治理12条骨干河道128.33 km;加固7 条河道堤防100.45km,新建防汛道路21.4 km;疏浚7 条排涝干沟16.16 km; 治理泵站43 座、涵闸88 座、桥梁27 座。工程主要涉及复新河、顺堤河、苏北堤河、苏鲁界河、义河、西支河、西营子河、四联河。通过疏浚骨干河道提高排涝标准,加固骨干河道堤防提高圩区的防洪能力,对骨干河道沿线排涝干沟进行清淤疏浚,配套完善沿线挡排建筑物,完善内部抽排泵站,改善湖西洼地防洪除涝条件,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除涝减灾能力。
二、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生态河道建设面临的问题
1.河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河水富营养化程度升高,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许多水生生物因生存环境改变甚至消失而生存困难,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河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生态功能退化,河流污染日趋严重,河道出现淤积。
2.耕作方式加剧侵蚀作用
传统耕作制度中,休耕期常与风季一致,土壤风蚀与水蚀复合效应加剧了侵蚀进程,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生产力降低,严重限制了区域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另外,水田与旱地交界的水旱轮作沟或水田与河沟交界处,易出现土壤颗粒被水流带走或滑塌现象,造成河道淤积。因沟、河淤积,造成旱时不能灌、涝时不能排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每年要进行沟河清淤,经济压力巨大。
3.水土流失严重
平原沙土区一直是江苏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平原区各级河沟口的跌差,导致水流能量集中,使没有防护措施的沟口极易遭受侵蚀,平原沙土区土质疏松,土粒间的凝聚力小,在外力作用下水土、水肥极易流失。暴雨时,大颗粒雨滴击打沟坡、堤岸,先是产生沿坡面的细沟侵蚀,进而快速发展为切沟侵蚀,严重危及沟坡、堤岸安全。另外,长时间降雨或船行波冲刷,也造成河坡水土流失,河坡坍塌。
4.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不合理
平原沙土区现有老河道大多数没有配套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堤防植物没有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主要依靠岸坡自然生长的植物防护。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当地人在河坡上进行开垦,破坏了自然生长的植被,加剧了河堤坡面的水土流失。此外,河道沿岸保护多采取浆砌石、干砌块石、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等传统结构形式,措施比较单一,且破坏了植物生长,同时影响河流的生态功能。
三、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生态河道建设模式探索
平原沙土区以小区域为单元,构建河、沟、堤、田、林、路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远端构建立体农田防护林网,中段以坡顶绿化补植和景观效果提升为主,坡堤重在生态安全修复,荒滩地实行生态修复与治理,近处滨水空间进行生态保护。针对不同的河段要求,建设适宜该河段的模式。
1.以安全治理为主的河段
此类河段要根据河流自身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态情况来考量,重点关注河流生物生存和繁殖环境保护。目前,采用生态工法对堤岸进行治理,集成防护坝、沟道防蚀等工程措施与植物护坡等生物措施,形成“防浪、管廊、绿道、休闲”综合功能模式,以达到防洪、景观、自净等为一体的功能。
在该类河段运用堆积堤(沙土表面用黄土覆盖)与三维网垫固土植草相结合、薄壁连拱护岸墙与多边形立体植被护坡网相结合的模式。植被可选用狗牙根和高羊茅,狗牙根是根状茎及匍匐枝,根系分布广而深,扩展能力极强,枝叶浓绿,耐寒耐盐碱,用做坡地草坪具有耐践踏性、侵占性、再生性及抗恶劣环境能力强、耐粗放管理的特点,适用于固土护坡绿化工程,是极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品种。高羊茅根系发达,成活率高,耐高温、耐半阴,对肥料反应敏感,抗逆性强,耐酸、耐瘠薄,抗疾病性强。
2.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河段
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河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保护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打造山水景观,挖掘民俗文化,提升山水环境品质,建设生态休闲型生态河段。此类河段可构建休闲游憩生态景观技术体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植被保育与景观林草营造、水环境治理与提升工程等。
该类河段主要采用生态袋护坡与水杉、落羽杉、池杉相结合的模式。生态袋具有目标性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既能防治土壤和营养成分混合物的流失,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能得到保持和补充。“三杉”树形优美,适应性强,能耐低温、干旱、涝渍,抗台风,且病虫害少,生长快,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河道边种植可以涵养水源、防风防浪、美化景观等。“三杉”混交造林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可构建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体现时序和四季的景观变化,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3.以削减农村面源污染为主的河段
在以削减农村面源污染为主的河段应充分体现“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建立面源污染削减与景观提升技术体系,形成河流海绵体。主要采取生态木桩护岸配合植物种植的模式。
生态木桩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具体操作是先将河岸土坡进行修整,再在土坡上密打一排木桩进行河岸防护。木桩长度2~5 m、梢径10 cm,外表涂桐油进行防腐,木桩顶高程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在木桩两侧种植挺水、湿水植物,植物种植间距为4 m。在入水处种植挺水植物,在斜坡上种植草本植物,外侧种植树木及亲水性较好且适合规划区域的植物,利用这些植物发达的根系来稳固土壤,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当河岸坡度较大时可采用土工织物作为辅助物稳定边坡,以达到结构稳定的要求。
植物种植选择垂柳、蔷薇与玉簪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垂柳是高大落叶乔木,生命力强,耐寒耐水湿,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观赏价值高,成本低廉,是固堤护岸的重要树种。蔷薇是落叶灌木,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抗污染,观赏价值较高。玉簪为草本花卉,性强健,耐寒冷,性喜阴湿环境,不耐强烈日光照射。
4.以侵蚀控制为主的河道
此类河道要形成土壤侵蚀控制与生态安全技术体系,采取乔、灌、草、藤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用途生物体系进行侵蚀控制。采用“三层楼”植被群,即在河沟常水位以下栽种芦柴,在常水位以上河沟坡栽植芦竹,同时在库岸建立立体防护林 (水杉等),以达到减少侵蚀的目的。
芦竹呈块状根结,覆盖整个坡面,能阻止地表径流挟带的泥沙下泄入河,防止雨滴对表层土粒的溅击和滚坡水对沟坡的冲刷。尤其是在紧挨河坡栽水稻、大雨后田间严重积水等情况下,地表水大量渗入,土体饱和,易造成土坡坍落。这些河坡若栽上芦竹,不仅有很好的固坡效果,而且根系可增加水流入渗,同时又可起到显著的排水降渍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生态河道建设面临的问题,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建设模式,根据研究区特有的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理念。生态河道建设具有长期、综合、复杂等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建设生态河道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