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谋划“十四五”浙江水利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0-01-20朱法君

中国水利 2020年23期
关键词:十四五水利浙江

朱法君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310009,杭州)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要求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好、服务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是新时期浙江水利的历史使命。浙江水利要成为我国治水思路的坚定践行者,要成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排头兵,要成为展示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治水样板。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通过深入学习调研,建议在“十四五”规划思路报告编制阶段,从以下几个重点领域进一步谋划浙江水利新发展。

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浙江水利新发展

谋划“十四五”规划,应立足浙江实际,以更宽阔视野、更高标准和要求在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水科学、水文化等方面提出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 ,总面积10.55万km2。降水充沛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流域源短流急,大部分沿海和河谷平原土地高程均低于洪水位、潮水位2 m 以上。在水利保障不足情况下,洪涝旱急转,洪水来临时泛滥成灾,洪水过后又极易发生干旱缺水,曾一度严重制约浙江发展。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浙江人民改造自然、除害兴利,建起4 300 多座水库和2万多km 堤防,彻底改变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目前浙江5 850 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2 400万亩(1 亩=1/15 hm2,下同)耕地及其他行业用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生态环境实现较好保护,2019年浙江GDP 达6万多亿元,水利在其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发挥了关键性作用。70 多年来浙江治水之路,就是一条不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浙江水利的“短板”。“十四五”期间,在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浙江“四大建设”战略推动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上,水利基础设施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同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并力求有所超前。浙江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且集中在沿江沿海的特点,需要更高标准的防洪防潮排涝设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免受自然灾害威胁;需要发挥水资源优势,提高城乡供水、工农业用水的品质和韧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好水资源、维系好水生态、修复好水环境,让水利的生态红利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转换通道,是“十四五”时期浙江水利兴利除害惠民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此外,还应抓住大数据应用机遇期,整体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践行治水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浙江水利应在第一方阵中领先一步,在传统和新兴领域力求突破,承担起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治水窗口的重要使命。

二、守住洪涝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标准防御体系

水利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浙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特点,绝大多数的人口和社会财富都离不开防洪工程的保护。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省各大中城市、各流域、各平原沿江两岸防洪标准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经受了多次钱塘江洪水、台风、梅雨考验,但在防御过程中仍然压力重重。台风过境小流域洪灾仍有人员伤亡;流域性洪水防御涉险过关,安全余度堪忧;“城市看海” 现象没有消除,城市内涝随周边水情变化有加剧趋势; 沿海海塘抵御风暴潮能力明显不足。总体上看,当前浙江防洪排涝御潮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省委省政府已将其列为“短板”。在“重要窗口” 建设中必须迎头补上,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定位,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1.建设高标准“海塘安澜工程”

沿钱塘江两岸按300年一遇、浙东沿海按照50年一遇~200年一遇,考虑风暴潮“三碰头”的标准设防。提标加固建设中留足沉降空间,确保建成后防御标准不降低,形成防御闭合圈。建设中融合生态海岸带建设,在保证海塘安全前提下,增加亲水空间,开辟滨海绿地,开展绿道、休闲驿站等设施建设,综合生态修复、交通、文化旅游、农业开发、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等功能,为全国和世界展示高标准生态海塘的浙江样板。

2.建设平原排涝“高速水路”

城市与沿海平原是浙江人口和经济总量最为集聚的区域,但由于地势低洼,涝水排放不畅已成为当前防洪排涝的突出问题。“菲特”台风后,浙江省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提出建设“高速水路”,即充分利用现有排水河道规模,结合圩区等建设,通过泵闸联合调度形式,重构平原、城市排水格局,实现涝水快排入江入海。目前姚江流域“二通道”已基本形成“高速水路”的功能,“十四五”期间将投资近千亿元,在杭嘉湖、萧绍、宁波、温黄、温瑞等平原全面推开建设,彻底破解城市和平原排涝的难题。

3.持续推进流域系统治理

以流域为单元,按照上拦、中挡、下排的总体布局,加快上游水库规划建设,加固加高沿江堤防体系,研究推进分洪隧洞等,扩大洪水出路。总体上,每个流域和保护区都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并为防御超标准洪水留出空间,制订应对预案,确保标准内洪水不成灾、大中洪水能应对、特大洪水不出大问题。

4.动态及时消除工程隐患

一批工程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设计寿命逐步逼近,“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持续高度重视水库、堤防、泵闸等工程隐患排查和除险加固,把实现水利工程健康状况实时在线监测、及时诊断预警作为水利“新基建”重点领域,必要时可结合功能调整,拆除重建,确保水利工程功能不减退。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的高效韧性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浙江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年际间、区域间分布极不均匀。省内无大江大河,各流域集雨面积小,水资源利用需依赖本地水库调蓄;同时省内水资源禀赋与耕地、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需通过引配水工程实现跨区调度。目前浙江省水库总数较多,人均库容量较大,一般年份用水有充分保证,但如遭遇连续干旱年份,仍可能出现长时段严重缺水。

节水优先,以节约谋发展,是破解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应从注重节水宣传开始,提高丰水地区群众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应压减经济社会发展不合理用水需求,从而最大程度留予大自然,同步实现减污。浙江率先出台 《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规,以行政手段、经济杠杆推动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通过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等载体创建,由点及面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2018年,浙江省用水效率仅次于北京、天津、山东等北方节水标杆,万元GDP 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全国平均值低54%、48%;与2013年相比,人口和GDP分别增长了4.3%和53.6%,但用水总量略有下降,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留出了空间。尤其近7年经过“五水共治”中“抓节水”工作的有力推进,全社会节水意识和行动自觉大幅度增强。正在修订的《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将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在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率先推行分质供水和非常规水利用,做到“优水优用、循环利用、梯级利用”。

按照浙江省水资源战略布局,持续推进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千岛湖配水、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等区域水资源联网工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280 亿m3,其中跨区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50 亿m3,除嘉兴外,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用水基本实现以水库为主水源。在全国率先启动并率先完成“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喝水困难的问题,2018年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达标提标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目前全省灌区水利用系数达到0.6 以上,有效灌溉面积2 16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77.5%,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浙江省水资源保障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水资源保障的“韧性”。一是水源互济。按照“远水也能及时解渴”的逆向思维,研究构建“互联互通、多源共济”的水资源配置网,改变单点定供的局面,发挥太湖、新安江、紧水滩-滩坑、湖南镇等大型湖库调蓄能力,确立其“大水缸”的枢纽地位和辐射范围。二是通道建设。谋划建设“南水北调、西水东引”的骨干配水通道,连通“大水缸”与大湾区、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配套推进区域水资源联网联调工程建设,形成“省域大循环、区域自循环”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十四五”期间,在建成环杭州湾北冀千岛湖供水至嘉兴的基础上,谋划建设串起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四座城市,连接大江东、滨海、前湾三个新区,以钱塘江为主水源、供水至舟山的“环杭州湾南冀供水一体化”工程,支撑大湾区、大都市区建设;同时研究金衢丽供水一体化,为金义都市圈的发展引入钱塘江上中游的优质水源。三是全省成网。在区域供水渐次成网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联通全省的大水网,全面增强浙江水资源保障的“韧性”。

四、建设全域幸福河湖,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利转换通道

近年浙江在治水实践中涌现出众多“网红”地,从侧面反映出河湖生态治理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同度。水利既是协调人与自然灾害、人与资源利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更应承担起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时代使命。

1.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建设全域“幸福河湖”

近10年水利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中,浙江省充分尊重自然,保护好一草一木,留足生态流量,并与人民群众迫切期望的休闲娱乐等设施融合建设,治水治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里。按照总书记建设“幸福河”的指示精神,“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开展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进一步提升浙江河湖系统治理的总体水平,展现江南水乡最炫丽的绿色风貌。

2.均衡水资源时空分布,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重要功能和任务

杭州市继西湖和城区河道生态配水实施后,在西溪湿地建设之初就明确了钱塘江引水补充湿地的措施,事实证明对西湖、西溪、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10年,全省各地“五水共治”实践中,在全力治污水的同时实施平原河网和城区河道的生态配水,对改善水环境、巩固治水成果同样起到关键性作用。利用水利工程对生态敏感区、人口产业集聚区实施生态环境配水,并非“引水冲污”,而是将生态环境的维系与改善纳入水资源配置的需求领域,作为水资源配置的新命题,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呼声,符合生态文明的总体思路。“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在平原水系联通循环、城市及重要湖泊生态配水等方面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经验。

3.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利转换通道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水是“诗画浙江”的灵魂,河湖水域是最具标志性、最基础的生态本底。既要保护好,更要让其产生经济效益,释放出生态红利。近年依托治水带来的环境变化,如仙居永安溪、开化马金溪、丽水古堰画乡等地广大群众已获得实惠。治水为民,既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用水基本需求,还应为人民群众提供“两山”转换的水利通道,这也是“十四五” 规划中水利应重点考量的内容。在工程建设中融合群众的各种需求;在河湖岸线、水利工程空间管控中不搞“一刀切”,在保障工程安全和对生态环境“零影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水价形成机制上包含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渠道……

五、数字赋能,以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浙江水管理现代化水平

浙江是数字强省,水利是大数据应用的传统领域。“十四五”期间要在大数据应用和智慧水利上有大发展,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反应敏捷的“神经元”;构建水利防汛调度、水资源管理、河湖生态监控、水利政务等智能平台,做强“神经中枢”,为日常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现代化的“智治”样板。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浙江水利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水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等改革,多项改革试点在浙江落地开花,成为全国水利改革标兵。“十四五”时期,围绕省委省政府模范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谋划更多有影响的水利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进一步依靠群众力量,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治理效能。

1.河湖空间管控

深化河长制,创新民间河长参与方式,鼓励和引导村级河长、网格员、沿岸企事业单位和居(村)民等广泛参与治水护水监督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探索河湖岸线用途严格管控和适度开发利用,研究划分河湖岸线主体功能,确定开发布局、准入标准、管控要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完善推动“两山”转化的制度体系。

2.水利工程管理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三化”管理改革。一要加强工程资产管理,推行德清、开化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完善产权确权和配套的市场机制,实现资产权属、管护责任和经营收益的统一,激发产权主体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加快推行物业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水平。三要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作为水利“新基建”重点领域,数字赋能,实现水利工程长期实时在线的安全监测和运行监管。

3.水利投融资改革

长期以来浙江水利投资维持在较高增速,拓展水利投融资渠道刻不容缓。研究水利资源的资产化运作,唤醒水利资源和资产,变资产为资本,提高水利“造血”能力,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管理。

猜你喜欢

十四五水利浙江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