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
2020-01-20许晓敏朱冰影任凯李莉蓉
许晓敏,朱冰影,任凯,李莉蓉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2002 年“刘海洋伤熊事件”、2004 年“马加爵事件”、2008 年“上海商学院宿舍失火跳楼事件”、2010 年“药家鑫事件”,再到近年来频繁被报道的大学生、中学生自杀、恶意伤害他人的事件,这些案例均暴露出当前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必须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首次被写入指导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的相关议题中也提出教育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1]。 尤其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未来从事行业的特殊性,更应重视对其的生命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职业人文素养,这也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相关要求[2]。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尤其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且多停留于理论层面[1]。 目前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相关讨论仍在继续。概而言之,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3]。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基于解决生命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包括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伦理教育等,其目标是探讨生命与死亡对于个体和人类的意义,学习面对死亡的应对策略。广义的生命教育认为,教育本身是一项关乎生命的事业,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关于生命”,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和认识生命的教育,是阐释生命现象、生命过程和生命本质的教育;其二,“通过生命”,生命教育强调生命在场;其三,“为了生命”,生命教育以生命的发展为内在目的,必须体现“全人教育”的精神。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4]。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大多从事医疗服务行业,与生命打交道,会不可避免地接触“生”与“死”,除了需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职业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疗或医疗相关行业人才,最终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5]。
2.2 学校、家庭层面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是教育的最高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掌握和提高生存技能,最终实现生命价值[6]。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转折时期,是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当前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侧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命教育,但大多停留在形式层面,或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与职业探索”等课程中略有涉及,教学形式单一,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也缺乏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7]。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并影响一生。家庭的生命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极端的家长采取了过激的方式,一厢情愿地“帮助”和“促进”子女成长,剥夺了子女“学习以外”的时间和自由。 子女无法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生活和情感的体验,这容易使子女在面临生活挫折时做出错误的选择,甚至酿成一些悲剧。部分学生在经历家庭破裂后,心理常更加敏感、脆弱,更易出现偏差。 此外,对于死亡问题,大多数家长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不仅不能解决子女对“死亡”的疑惑,反而加深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不利于子女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2.3 “95 后”“00 后”学生的特点
如今,“95 后”“00 后”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力。他们大多生活在“6+1”“6+2”的家庭结构中,自我意识较强,抗打击、抗挫折能力较弱,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是“网络原住民”,特别擅长“不谋面”的网络虚拟交流,而缺乏实际的沟通与交往能力。 入学后,一年级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和交往的转变,极易在新环境中产生迷惘和困惑的心理;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会给三年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8],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有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与价值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看待死亡、缺乏生存技能。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社会层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9]。 频频发生的各类暴力伤医事件必然会对学生的生命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借助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络等途径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创设充满生命情怀的社会环境。
3.2 学校层面
3.2.1 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关注学生的生存与生命发展状态[10]。 高职院校领导层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条件时可设立相关机构,推进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11]。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校园公众号、学生社团等平台,经常性开展生命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还需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促进生命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3.2.2 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倡导融渗式教育模式 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设置生命教育课程需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还应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精选课程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发展乃至终止,形成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11]。 医学类高职院校可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地面对死亡,更好地进行临终关怀[12]。 此外,可充分发挥在线课程的优势,开发生命教育相关慕课、微课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生命教育学习平台。
除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倡导将生命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中。如在上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开课仪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向“大体老师”鞠躬默哀,感恩每一位“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体会更为宽广的生命价值[5]。 临床见习与实习是进行融渗式生命教育的良好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亲身体验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宝贵,提高自身的医患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
3.2.3 开展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体验于生活,实践于生活。 开展生命教育应重实践、轻理论。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如让学生去到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13]。
3.2.4 推进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及时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积极地面对生活。可依托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梯队衔接的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借鉴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从本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3.2.5 关注特殊群体 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尽快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还可以进行宿舍文化建设和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增加归属感[14]。 此外,还需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这类学生更容易出现悲观、自卑的心理。
3.2.6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针对这部分学生,应有计划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要求以及相关联的社会职业,通过职业探索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能力[15]。 同时,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7 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教育 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学校只是其中的教育主体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网络课堂、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等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校与家长合作教育的意识,让家长以良好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生命教育中。
3.3 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在外求学,暂时离开家庭,但家庭教育仍然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得到家长的重视。首先,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除了给予子女物质层面的富足,更要注重其精神层面的富足,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尊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再者,家长与学校应加强沟通、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性,从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3.4 学生层面
作为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控制和管理情绪,树立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从社会各界中汲取正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词。
生命是短暂的,教育是永恒的。 生命教育不容忽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必须共同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