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砂为骨料的自密实RPC用于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调整层的可行性研究
2020-01-19马麟
马麟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2)
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调整层现状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先后应用在郑西、成灌、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盘营、西宝、沈丹、郑徐、京沈高铁[1]。其吸收了CRTSⅠ型板式、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技术特点,并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以下简称SCC)取代水泥乳化沥青砂浆(以下简称CA 砂浆)作调整层。SCC 相对于CA 砂浆有耐久性和经济性的优势,同时施工和养护维修都更加便捷。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下部为带凹槽结构的底座,使用C35 混凝土;上部是带挡肩的轨道板,有P5600、P5350、P4925、P4856 几种规格,使用C60 混凝土预制,并设置“门”型钢筋;底座上使用聚丙烯非织造土工布用作隔离层。施工时,对轨道板定位后即开始SCC 的浇筑工作。
目前,《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铁总科技〔2013〕125 号)对填充层SCC 的拌合物性能和硬化体性能作了要求,即在满足自流平的情况下,达到C40 混凝土的性能。
通过对前述线路的检查、养护,发现SCC 层存在以下病害:一是与轨道板和底座板(隔离层)产生离缝;二是自身的开裂、掉块、剥落等。这使得对SCC 调整层的改良具有深远意义,而自密实活性粉末混凝土(以下简称自密实RPC)以其优良的性能为改良当前使用的SCC 提供了一种思路。
2 使用原材料
本文实验采用是四川安县中联水泥厂生产的P.O4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用振动磨制备4 种细度的粉煤灰;选用普林斯公司的灰白色微硅粉;通过筛分实验得到河砂粒径分布见图1;使用KS-JS50 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钢纤维为表面镀铜的微丝钢纤维。
图1 河砂粒径
3 实验方法和配合比
(1)流动度测试方法:使用截锥圆模,高60mm,上口内径70mm,下口内径100mm。拌好胶砂后倒入圆模,将高出胶砂刮掉并抹平,垂直向上提起,待胶砂流动稳定后测量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直径,单位cm。
(2)强度测试方法:标准养护7d 和14d,参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测试抗压强度、抗折强度。
(3)配合比:其他原料以水泥质量为基准,保证减水剂与胶凝材料的配合比0.015 不变,硅灰/水泥掺量在0.1-0.2 变化,粉煤灰/水泥掺量在0.25-0.35 变化,河砂砂胶比在1.6-2.4 变化,水胶比在0.26-0.34 变化,钢钎维体积掺量从0-0.025变化。
4 试验结果
4.1 硅灰掺量对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
图2 不同硅灰掺量下自密实RPC 的流动度和强度
如图2所示,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流动性先增大再减小,但均在250mm 以上,保水性和粘聚性同样较好,满足且优于SCC 的工作性能。强度在基准配合比附近时较高,在硅灰掺量过高或过低时强度均开始明显下降。在硅灰掺量较多时,7d 强度发展更快,这与硅灰早期主要发挥填充效果有关。
4.2 粉煤灰掺量对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
图3 不同粉煤灰掺量下自密实RPC 的流动度和强度
如图3所示,粉煤灰掺量变化对流动度造成的影不大,主要因其外形、结构的减水性和较小细度带来的大需水性相互影响有关。其强度在与水泥掺量比为0.28 时出现最大值;在掺量较小时,随掺量增加,填充效应起主要作用;在掺量较大后,滞后的二次反应使强度有所降低。
4.3 砂胶比对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
图4 不同砂胶比下自密实RPC 的流动度和强度
如图4所示,流动度随砂胶比的增大而减小,因为起到流动作用的主要是胶凝材料浆体。抗压、抗折强度总体随着砂胶比的增而降低,一是因为河砂在常温下并不具备火山灰活性,作为骨料仅仅起着填充作用;二是根据多组分混凝土配合比理论,混凝土强度主要由胶凝材料用量决定。
4.4 水胶比对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
图5 不同水胶比下自密实RPC 的流动度和强度
如图5所示,水胶比越大,流动性越好,强度越低。
4.5 钢纤维掺量对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
图6 不同钢纤维掺量下自密实RPC 的流动度和强度
如图6所示,掺量较低时,钢纤维能引入气泡,提高流动性;同时掺量较大所产生的纤维搭接现象又会阻碍自密实RPC 的流动效果。钢纤维掺量对自密实RPC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力学性能上,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强度提高。
5 结论及展望
(1)使用河砂的自密实RPC 在流动性和强度方面较当前使用的SCC 具有明显优势,满足现行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调整层施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粉煤灰、硅灰有一个最适宜掺量,使得工作性和力学性能达到最优;水胶比可以在保证流动度的情况下尽量小;砂胶比理论上越小越好,但要综合考虑工程经济性;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能提高强度,但会增加配制难度。
(3)还需要对耐久性能、收缩性能等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