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培养人才的路径研究
2020-01-19李炯然
■ 李炯然
1 我国中医院人才发展概况
2017年底,我国中医医院拥有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20.25万,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6.05万,中药师(士)3.48万,见习中医师0.72万。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4岁以下占62.7%,中药师(士)44岁以下占59.48%。研究生学历占16.8%,大学本科占48.76%,大专占25.17%,中专及技校占9.00%,高中以下占0.89%[1]。总体来看,大城市三甲医院高学历多,基层少,东部多,西部少。本科占大多数,中青年占大多数。从青年医生入职到成为独挡一面的临床人才,需要数十年的进一步学习与培养。
目前,各个中医院对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重视程度与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比如苏州中医院,入职后有入门计划,进行规范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有青苗工程,每名青年医生安排一名工作10年以上的高年资医师进行指导。有成才计划,筛选部分青年医生在江苏范围内选择学术独到的名老中医进行学习,名老中医与青年医生有5万和3万的补助。有姑苏人才项目,通过引进与自培实现,考核合格有5万~15万的奖励和30万~100万的课题启动资金[2],这是中医院中人才培养做得比较好的,但相当一部分中医院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重引进,轻自培,重短期效果,轻长远考虑,没有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与实际环境进行定位,也没有筹划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与之结合起来。有些中医院引进人才,缺乏宽松的氛围,只好离开。有的中医院对人才培养不够关注,即便是出群拔萃,医院在晋升、提拔、精神慰籍、物质奖励方面都没有倾斜,导致骨干人才流失。医生不仅要会看病,也要会做科研。基层中医院医生很多都未申报过课题,科研标书也不会写,也难以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从总体上看,中医院的人才与中医院的发展需求还有距离,与传承光大中医药还有距离,与社会对于中医药高质量服务要求还有距离。所以中医院在人才培养上依然任重道远,既需要精神引领,也需要配套机制。
2 中医院及中医药发展需要人才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力度。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发展的基石,21世纪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中医院发展还是中医药发展,决定因素是人,需要管理型、临床型、科研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人才是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是名医、名科、名院战略的首要因素,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强力牵引。
3 中医院成才路径分析
3.1 成才因素
3.1.1 客观因素。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有的差别较大,智商与成才有一定的关系。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来看,女性相对多些,在各个专业都有女性名医名家,尤其在妇儿领域女性较多。从年龄来看,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大多在30岁左右,一般25~45岁是自然科学者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黄兴利等[3]认为,省内医家成名一般平均年龄在41岁左右,全国成名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
3.1.2 主观因素。(1)自我期望。自己有成才的愿望,有强烈的成功动机,他们了解自己,丰富自己,自信自强,富有激情,怀着必胜的信念。(2)兴趣。医院是技术密集型单位,科研有三大动力:兴趣、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兴趣是第一位的,需要好奇心与执着精神。(3)创新精神。首先是想创新,其次是能创新,有创新的氛围,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有一定的设施与创新的机制。立足自己的长项,博采众长,从细处着手,善于总结与反思。创新离不开科学的思维,一般来说,科学思维有六大要素:想象、幻想、怀疑、好奇、联想、类比。在科技层面上,医学创新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4]:①医学理论的完善。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诊断方法的创新。比如现在中医方证研究、引经研究等都印证与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②医学实践的提高。诊断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治疗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医学设备与医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新药的开发与引用。比如现在智能脉诊、智能舌诊、智能艾灸、智能处方系统等都有所创新。(4)品德因素。品德不好的人易有偏见,品德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就是尊重事实的过程,品德不好的人往往会歪曲事实。比如有些成果编造数据,从长期来看很难有所建树。
3.2 具备的能力
3.2.1 组织能力。能够组织一个高效的团队,分工协作,完成自己的目标。疾病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多方面合作,需要组建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研发创新团队,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的管理团队,有以某一疾病为研究对象的治疗团队,有以课题为基础的科研合作团队[5]。大家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
3.2.2 学习能力。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等知识,更要求要广博学习,知识结构有时比知识量更重要。中医在学习上分4个层面:哲学层面的学习,中医理论层面的学习,古今案例学习,名家现场学习。另外,要科学学习,运用循环学习法、纲要学习法、程序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等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途径。
3.2.3 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学习与总结,尤其要向前辈学习,只有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高望得远。
成才,掌握基础理论是基石,形成临床思维能力是关键,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是必要条件,创造性科研成果是标志[6]。
中医在临床上很少有典型的证型,因此,就要拥有缜密而科学的思维,从复杂的证象中四诊合参抓住主证,准确分辨出证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3.2.4 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中医四逆散与四逆汤是《伤寒论》中两个著名的方剂,四逆散运用的病机是邪热入里,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肢;四逆汤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生,不能温养四肢。在临床运用上就要区分两者的不同。
3.2.5 沟通能力。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福冈宣言》,把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作为一个医生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一般认为,通过沟通就可以采集病史80%左右。善于与人沟通,容易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合作。目前,医患关系有点紧张,构成医疗事故的只有3%~5%[7],绝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到位。
3.2.6 专业操作能力。在专业操作层面上能够得心应手,在操作层面上有些是形体操作,需要反复练习。如中医针灸、小针刀、切脉、骨科的一些临床手法等都需要反复的临床练习才能炉火纯青。
3.3 中医成才成名的其他关联因素
3.3.1 综合素质[8]。判断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公关能力、知识面、灵活性、宽容性,成就动机等。
3.3.2 社会标志[8]。健康状况、专业稀缺度、工作单位级别、年龄性别等。
3.3.3 个人资历[8]。学历、毕业院校、师从的老师、职位等。
3.3.4 环境。名校毕业、师从名师容易成才,单位学术气氛浓厚,水平高有利于成才。
4 中医成才的特点
4.1 人本情怀[9]
中医学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有很好的传统,一直强调医者仁心。中医认为,治病要仁至义尽,中医强调尽心尽力,哪怕是安抚治疗,不言放弃。
4.2 熟读经典
无论是古代中医还是现在学历教育,都要熟读经典。不仅仅是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各种医案医话都在其列。中医强调源之有本,首先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先僵化再优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现代有经方派也有演进的时方派,各有千秋,但成为一个名家如果不通晓经典是不可思议的。
4.3 名师指点
中医学流派纷呈,历史上有七大流派之说,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中医还强调个人悟性,名师指点有时会豁然开朗。跟随名家抄方、请教、总结、创新。中医学诊疗强调个性化,不仅仅是辨证施治,即便是同一个证型,其用药与剂量因医生不同有时会有较大差异。
4.4 注重实践
中医学特别注重实践,有神农尝百草、时珍尝百草之说。中医学的理论、经典学好了,到临床也未必是好医生。中医有句俗语即“读书三年,认为天下无病可治;临证三年,认为天下无治病之方”,说明理论要与实践结合。中医学临证复杂,证候中有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等,而且常常是不典型症状,如何辨识?脉象有几十种如何区别?仅解毒药就有十多种如何选用?中医点对面多,经验性强。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院人才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但距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开发,但成才需要一定的过程,主观上需要个人的努力,具备一定的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环境。中医药成才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与路径。总之,一所中医院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决定一个中医院的高度与走向。